流动性的逻辑

新时代宏观
近期货币政策利率的上升,主要目的是敲打出现的局部风险,通过利率的传导,限制这些领域的信用扩张;4月之前,资金价格大概率以稳定为主。

正文

近期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是否转向的争论,而争论的缘由要从2020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起。当时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但是“不急转弯”以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弹性都比较大。官方那么说,是出于预期管理,实际操作中,政策有时会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远的不说,近的大家都记得2019 年的情景。2018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下降,2019 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4 月的政治局会议强调防风险,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10 月政治局会议后,货币市场利率再次下滑。

既然政策有时是相机抉择,我们就需要从逻辑上来进行预判。从长期看,中国存在明显的政策周期,周期长度为3.5 年左右。第一年,经济不好,货币、信用、监管政策放松,刺激经济增长。第二年,经济好转,政策收紧,一是为了防范风险,二是为了跨周期调节、珍惜政策空间。第三年,政策收紧,经济下滑。经济下滑时,政策不会马上大幅宽松,只有待无法忍受时才再次宽松。第三年政策可能微调,小幅宽松,但大幅宽松可能要等到第四年,也就是周期的第一年。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是数量型和价格型相结合,从历史经验来看,信用周期收紧前期,货币政策利率也会配合着上升。比如2010Q1-2011Q4 ,2013Q2-2014Q4 ,2016Q3-2017Q4 。信用周期收紧的后期,由于资金需求减少,货币政策利率下滑,这个阶段以前比较短,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影响愈加明显,这个阶段在逐渐延长。利率下滑的第二阶段是要等到信用扩张、货币宽松时。

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两会、4月政治局会议之前,资金价格大概率以稳定为主。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自2020年5月已上升,资金价格已经比较合理。另一方面,还要顾虑信用风险。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不太一样,美国市场化程度高,美国经济基本面可以顺利地传导到债券市场,经济好时,信用利差缩小,而中国市场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经济基本面对利率的影响弱于美国,流动性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则强于美国,经济好时,流动性收紧,甚至可能加大信用利差。

近期货币政策利率的上升,主要目的是敲打出现的局部风险,通过利率的传导,限制这些领域的信用扩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财政支出放缓导致的财政存款滞留,缴税,等等,但这些不是重点。

具体到春节资金安排,由于提现需求增加,银行系统流动性压力会增加,往年央行会投放1万亿元以上的流动性,2021年应该不会例外,也会进行大量资金投放。

市场对上半年经济、政策的看法比较一致,需要警惕下半年可能出现预期差。2021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确实会为债券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中国债券利率是货币政策驱动的,市场需要关注政策变化。由于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比较高,政府对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具有一定的容忍度,而且还可能趁机处理金融风险,这就像2017年。2017年全年经济比较好,政府趁机处理金融风险,并对2017年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增加。当然,这里只是提示风险,并不一定如此,但不管如何,债券市场需要静等机会。

本文作者:邢曙光、刘娟秀,文章来源:新时代宏观,原文标题:《【新时代宏观】流动性的逻辑》,华尔街见闻所有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