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可以称之为养殖行业里的“潜规则”:
猪肉供给不足——猪肉价格上涨——生猪存栏量过度增加——猪肉供给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导致生猪存栏量过度减少——猪肉供给不足……循环往复,行业供给、猪肉价格都形成周期性变化。
一场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似乎有意打破这一规则。2018年,非洲猪瘟让中国的养猪业遭受重创,甚至连能繁母猪、种猪都不能幸免。
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损失了过半的生猪产能。
由此,猪肉供应突然断崖式下跌,直接引爆了猪肉价格。这一涨,就是三年。
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小散养殖户被迫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强势推进,已占据生猪养殖的半壁江山。全国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环比连续7个月、11个月增长,市场猪肉供应增加的信号也越发明确。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各大猪企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将达20亿头。无论上述规模能否全部投产,市场基本达成了这样共识:规模化养殖将从此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临近春节,猪肉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大有再涨一波之势。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似乎没能影响到高昂的猪肉价格。
投资者开始怀疑,当资本推动规模化养殖快速占领市场后,更具规划的生猪养殖,是否会让“猪周期”趋于消失?
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验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原有的“猪周期”从此大变,已成为必然。
最强猪周期突袭
循环往复的猪周期,被一场猪瘟改变了。
2018年8月,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肆虐中国,重挫生猪产业。养殖户们在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面前,几乎束手无策。
为了防止猪瘟进一步扩散,政府部门对疫区生猪进行扑杀隔离。而且除了扑杀之外,几乎找不到太多可行的处理办法。
一时之间,国内生猪数量锐减,猪肉价格一路上涨,进入新一轮的猪周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6.7%,带动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2.8%。
第二年,全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全国生猪出栏数量同比继续下降21.6%。
按照传统猪周期的规律,猪肉价格连续高涨后,会吸引一批新养殖户进入生猪养殖市场,扩大生猪产能,从而压低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当价格下降后,养殖户减少供给,价格又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猪周期也带来了业绩的周期性。
从牧原股份(SZ:002714)、温氏股份(SZ:300498)、正邦科技(SZ:002157)和天邦股份(SZ:002124)这4家公司,近十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猪周期的影响十分显著。
最近15年,我国经历了大约四次猪周期。以最近一个周期(2014-2018年)来看,这4家猪企21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2018年最低,一高一低之间,振幅在20个百分点到50个百分点之间。
以牧原股份为例。2014年公司净利润仅有0.8亿,而在猪价上涨阶段,2015年其净利润达5.96亿元,2016年猪价高企,公司的净利润高达23.22亿;而在猪价下行阶段,2018年上半年大幅下滑至5.28亿,直至猪瘟发生后,牧原股份净利润又开始大幅好转。
猪周期对牧原股份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
猪肉的价格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持续攀升。与此前三轮猪周期不同的是,本轮“最强猪周期”,不仅出现了长达将近30个月的上行期,而且突破历年最高点。
此前三轮猪周期中,猪肉价格最高点涨幅基本在30元/公斤左右,而本轮20元以上的超高猪价,至少维持了长达20-24个月左右,远超历史上任何一次猪周期。
猪肉价格在去年最高的时候,一度冲到过56元/公斤的“天价”。
实际上在非洲猪瘟爆发之前,严苛的环保制度已经在影响猪肉价格的背后因素。2016年开始,大量散养户因环保问题被劝退离场。
但环保趋严也并非是苛政。据农业部数据,我国一年所产生的禽畜粪便量达到38亿吨,但真正综合利用起来的不足60%。为了整顿农村环境,政府部门开大手笔整治各类不合规养殖场。
太多的养殖户、小型养殖企业在这几年离开市场。社会舆论、社交网络传播扑杀场面带来的恐惧,也让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
在猪肉消费总需求不变甚至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却仍然在下降,猪肉价格只能继续上涨。
规模化趋势不可逆
生猪规模养殖企业越做越大,这个趋势不可逆,且在加速进程中。
生猪养殖市场上的每一场危机,都会淘汰一批中小养殖户。
如上文所述,环保政策严控、加上猪瘟造成的强制性供给侧收缩,让小型养殖户在2018年前后大量退出。
散户退出的市场,为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龙头企业腾出扩张空间。牧原集团常务副总裁曹治年曾表示,“长远来看,生猪养殖产业正在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未来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强。”
此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 “大而不强”的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不同于其他肉类消费品,我国猪肉的消费量常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占我国每年肉类生产的60%以上。
猪的出肉率一般在75%左右,一头110kg的猪大概可以出80KG的肉,2018年我国人均消费猪肉大概是每人每年40KG,相当于一个人一年要吃掉半头猪。
如果按人均每年40公斤猪肉消费量*14亿人口*猪肉价格,随便推算一下就能计算出万亿级市场的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之大,但目前行业集中度却非常低。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大概5.5亿头,当年行业TOP 10企业共出栏大概4500万头,共占8.1%。
相比之下,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养猪国家,很早以前就实现了规模化养殖。2015年美国生猪存栏6600万头,全国猪场仅7.1万个,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占60%。以美国生猪养殖龙头Smithfield为例,在2015年时就已经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13.58%。
规模化养殖场,意味着更有机会向行业的上下游施压,赚取利润,这是之前散户养殖完全不可能做到的,相反,散养户必须面对行业上下游严重的挤压,利润稀薄。
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是目前中国养猪企业销量前三名。温氏股份曾一度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王者,但在这次超级猪周期中,牧原股份一举超过其成为2020年度“中国养猪大王”。
1月25日,牧原股份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净利润为270亿-290亿元,同比增长341.58%–374.29%。预计2020年扣非净利润300亿-320亿元,同比增长387.18%–419.65%。
以此计算,牧原股份2020年日均净利润近8000万元。
公司预测,2020年生猪销售量与生猪价格同比均有大幅增加,是导致同期经营业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年,公司销售生猪1811.5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76.67%。一年按照365天估算的话,牧原股份平均每天大概能卖5万头猪。
规模化生产保证了平稳的市场供应,虽然整体上看猪肉价格没有下跌,但其实背后正在进行从散户供给,到规模化养殖场供给的“产能置换”。
牧原股份最大的护城河就是成本控制。不同于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采用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牧原股份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在上一轮周期底部,当散户都已经开始杀种猪了,牧原还能依靠不菲的利润保持扩张。
近五年,牧原的规模增速在50%-60%之间,长时间雪球滚下来,彼此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19年温氏营收是牧原的3倍、利润是它的2倍,但是市值却只有它的二分之一。
猪周期不会被消灭
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在提高,但猪周期依旧存在,完全消失几乎不可能
2020年8月下旬,唐人神(SZ:002567)董事长陶一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各大猪企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将达20亿头,预测未来生猪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猪肉价格大跌。
言一出,“本轮猪周期即将走向尾声”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直高歌猛进的猪肉龙头企业股价开始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0年,全国生猪存栏连续7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1.3%;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1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7.0%。
能繁母猪是基础生产力,当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稳定增长后,可以预见到未来生猪存栏、猪肉供应会不断增加。
“生猪存栏”离猪肉供给端更为接近,其数量的增长说明猪肉的供应将走出底部。
不难看出,这一轮生猪周期确实已经过了价格高点,但猪肉价格能否很快大幅下降还很难说。
从近两轮的猪周期中,已经呈现出一种倾向,即猪周期的长度在变长。
其中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由于散户大量退场,减少了由他们快速进来或离开造成的价格起伏;
第二,以往中小散养户可以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导致周期快速开始和结束;
三是,规模化养殖提升以后,由于自身投资比较大,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更强,即使在周期下行过程中出现了亏损,规模化养殖坚持的时间也会更长。
目前国内规模化程度仍然不足,不好判断这一趋势对周期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发展情况。比如美国、加拿大,生猪产业在1980-2010年均经历过快速规模化。
截至2016年,美国、加拿大行业CR5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2.63%、22.3%。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猪价走势上看,美国、加拿大并没有出现猪价的波动幅度随规模化推进而明显收窄的迹象,猪价仍呈现周期波动。但若只看近几年的振幅幅度,相比过去几十年是略有所收窄。
从上述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猪周期依旧存在,消灭周期几乎不可能。
但周期的波动幅度会减小,周期的时间也会被拉长,可能会从现在的每轮周期三四年变成每轮周期七八年。
目前,中国的生猪养殖市场还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尽管有巨头出现,但并没有垄断或者寡头的现象。当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行为影响到市场供应,仍然会引发波动。
基于此,即便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猪周期还会存在。
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企业,股价仍会受疫情与国内猪周期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截至2021年1月29日收盘,牧原股份市值高达3342亿,一年的时间里市值暴涨近千亿。
牧原股份股价表现(2018-2021年)
回到非洲猪瘟爆发前的中国猪肉养殖业。那时候的市场主力还是中小养殖户,而猪周期就是因为这些中小养殖户。
当非洲猪瘟再加上国内环境治理政策,摧毁了以中小养殖户为主的猪肉养殖格局,让国内的猪肉市场逐渐掌握在了那些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手里。
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猪肉供给掌握在更加杀伐果决的大企业手里,猪周期就会因此消失,那想得就太简单了。
本文作者:张凯伦,来源:巨潮商业评论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阅读相关VIP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