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2月8日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的解读如下:加息概率并不高,紧信用才是今年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
1.贷款利率反应仍显滞后
央行公布12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3%,较9月回落9bp。其中一般贷款利率环比回落1bp至5.3%,票据融资利率环比下滑13bp至3.1%。此外,12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环比继续下降2bp至5.34%。
去年二季度以后企业发债利率就在明显走高,而贷款利率连续稳定在低位,本轮贷款利率明显落后于债券利率走势,或主要源自部分支持性的信贷政策仍在发挥作用。但考虑到去年4季度GDP同比增速已经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信用政策在逐渐收紧,贷款利率上行仍是大势所趋。
2.碳中和:支持绿色金融
响应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要求,央行在专栏2中表态落实相应目标,将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三大功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往后看,结构性货币政策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绿色信贷有望加快增长,而对银行的考核也可能增加绿色金融监管指标。
3.居民负债增速或将下降
央行通过专栏4提示,要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风险。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央行指出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宏观空间也已不大,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
全年来看,要稳定居民杠杆率,首先地产调控大概率趋紧,包括贷款集中度管理规定的出台以及近期上海、杭州等城市也陆续加码调控,均提前迈出了“步伐”;其次,央行重点强调居民消费贷款风险,提出应更多从较长期的需求侧改革方向发力。我们认为,全年来看顺周期的居民部门信用扩张,或将明显放缓。
4.货币的信号:关注价格,而非数量
货政报告指出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观察市场利率时要重点观察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而非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1月下旬央行投放缩量导致资金面大幅收紧,以及近期DR007开盘价上行,均使得市场加息预期升温,我们认为央行这些说明或许是对此做出回应,意在纠偏市场预期。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已经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主导。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资金的价格是调控的目的,操作的数量只是手段而已,所以要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信号,并不是关注操作的数量,因为央行投放、回笼资金的数量和资金面需求、财政存款波动等都有关系,而应该关注资金利率价格的变化。
而当前的资金价格指标中,逆回购利率是我国最重要的政策利率。央行多次强调要让市场利率(尤其是DR007)在逆回购利率附近波动,所以只要逆回购利率不调整,短期内市场利率明显低于、或高于政策利率,都难长期维持,所以市场利率低的时候不能对宽松太乐观,市场利率高的时候不能对宽松太悲观。
5.加息概率不高,但信用已经在收紧
而从当前经济基本面来看,虽然总量已经回归正常,但本轮经济上行周期和以往每一轮都不同,结构分化很大,并不适合全面收紧的操作。尤其是过去每一轮经济上行周期,房地产和终端消费都是同步恢复的,而本轮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终端消费仍然很弱。在疫情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预计今年政策重点是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全面的收紧。当前PPI和CPI都处于低位,也不支持加息操作。今年又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仍是大方向。
尽管加息概率较低,但信用政策会结构性的收紧。我们认为,今年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就意味着融资增速要向经济增速收敛,尤其是去年房地产领域高景气度以后,房地产贷款、居民房贷今年都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企业部门的融资增速会所有放缓,政府部门融资规模会比去年下降,“紧信用”已经在进行。“宽货币、紧信用”或仍是今年全年大基调。
结合本次货币政策报告的表态,以及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1月末资金面的波动更多是对资产领域“泡沫”的“敲打”,持续抬升短端资金利率、进行加息的概率并不大,紧信用才是今年的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
本文作者: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文章来源:梁中华宏观研究,原文标题:《加息概率并不高——20年4季度货政报告解读(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