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时说相关基金的“前景美好”、“空间远大”,下跌时则“一声不吭”或强调“长期投资”。
基金互联网销售的“一边倒”话术,令不少新入市的投资者,瞬间由盈转亏,最爱网上买基金的“九零后”,逐渐化身“韭零后”。
据wind统计数据,2月18日至3月9日,上证指数最高回撤超12%;创业板指最高回撤33%,白酒、医药等为代表的消费品指数最高回撤40%以上。同期境内指数基金“财富蒸发”约2000亿元,十只头部指数基金回撤近500亿元。
巨量的财富蒸发固然有产品自然波动的原因,但不少投资人在市场和渠道“鼓励”下,大幅高位购入亦是亏损主因 。
总体情况看,过去一个季度内,投资指数基金的持有人普遍浮亏,如果购入了白酒基金、医药基金等产品,浮亏更深、“套牢”时间更长。
这不由得让人反思,基金的互联网销售的“尺度”和“边界”究竟在哪里?
作为投资工具,指数基金为何总是处于“多谈机会、少谈风险”的非理性状态?
当基金销售和互联网渠道结合后,为何出现如今这样的“疯狂”销售状况?
部分头部指数产品“回撤”明显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以基金四季报披露规模做参照,1700多只指数基金在节后“财富蒸发”(高点回撤)约1800余亿元。
3月9日,“财富蒸发”规模进一步放大,高达1990亿元左右。
这其中,回撤最厉害的前十大指基,合计增亏约480亿元。(见下图,数据截止3月8日,预估值),
回撤规模较大的招商白酒指数基金估计”蒸发“130余亿元,华夏上证50ETF估计"蒸发"60余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指基预估”蒸发”50余亿元。
此外,另有七只被动指数产品亏损超过23亿元。
附图:回撤金额靠前的十大被动投资产品(截至3月8日)
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短期回调并非不可承受。但在过去两季内,在网络渠道的强力驱动下入市的新基民则“叫苦连天”,情绪激动。
电商渠道“日益激进”
投资有风险,盈亏须谨慎。这是每位基金者应牢记的投资前提。但这不意味着,销售渠道的销售话术都可以“免责”、“脱责”。
在过去一年多的基金牛市里,在规模和利益的诱惑下,以“打造IP”、“抢占新渠道”为大旗,部分基金公司充实电商团队,搞各种各类“销售创新”,继而带来不少隐忧。
比如,水银泻地的网络宣传;搞“地毯式”、“多城联动”的广告轰炸;密集发行和推介新基金;推动基金经理在高估值区间“多次出镜”;策划各种和娱乐明星的互动、“出圈”等等。
这类活动在牛市环境下,有助于吸引流量,对发行规模或有助理,但亦大大增加了新一代投资者高位“入场”的可能。
掺杂的娱乐化因素,更导致投资应有的理性购买环境被稀释。
比如,邀请各类脱口秀明星、娱乐明星、明星经纪人参与直播,就曾是基金公司吸引流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最终结果是,所谓明星基本不了解基金,带动的流量似乎也止于眼球,基金成立运行后赎回比例居高不下。
明显偏重“唱多”
在各家关注的第三方销售平台上,部分基金的言论也通常多谈或只谈机会,少谈或避谈风险。
这种总体“唱多”、长期唱多的操作思维,一定程度推动了指基在高估值区的非理性投资。
比如在一些第三方销售平台上,频繁出现基金经理名义的发言,而且部分发布身份存疑,发言也鱼龙混杂。
以天天基金网上的中证白酒基金吧里,有一位署名为“招商基金侯昊”的用户,时常在相关论坛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用户近五次的发言,均在2020年7月到2021年1月上旬,即白酒医药板块整体持续上涨期间。2021年2月相关板块筑顶后就未再有发言。
除了最后一次发言略显谨慎,提示投资者“以定投的方式让细水长流”外,“招商基金侯昊”的大部分发言着重讲述了白酒板块和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比如,12月15日,开门见山提示部分医药股“景气度仍在上行阶段,中长期有望提振板块行情”。
再比如11月13日,提示白酒具备强社交属性,具备长期提价逻辑等。
事后看,医药板块和白酒板块,未能体现出所谓空间、趋势,相反在节后出现深幅下跌。
必须要指出,上述做法在当下的指数基金的互联网销售中,不是个别案例,相反在部分公司内部是常态。一方面发布人存疑,是否代表基金经理本人意图存疑。另一方面,发表言论也明显偏向阐述正面机会,很少涉及风险。
纵然部分内容尾部(主要是文章末尾,海报底部小字)有相对平衡的表述,但总体文章体量和正面宣传的内容完全不可比。
规模冲动压倒“信托责任“。
基金业何以一夕之间出现这种“大剂量”激进营销的风潮?
从行业情况看,有几重原因。
首先是,前期的较长牛市,导致基金销售爆款出现、连战连捷。部分公司追求规模增长心切,逐步抛掉了原有的“节制”和“理性”。
其次是,新的销售渠道和平台的介入,外部压力诱使基金公司内部动作和心态“变形”。
部分基金公司筹组电商团队后,完全以第三方销售平台的销量为“圣旨”,风控、流程和理性基本“失守”。
这类以红包、红人为抓手,用卖可乐的方法卖基金,持续刺激基金短期购买需求的销售策略,隐患极大。
其三,基金行业内部竞争白热化,各家公司为了维持规模排名,逐步服膺于短期增长压力。
当“出圈”、“流量成为部分业内人士口头禅之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责任逐渐蒙尘在部分从业人士身上已成为现实。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头部基金的销售,并没有规模越大、责任越大的自省;相反往往规模越大,投入越大;坐视基金电商团队在互联网的大旗下“脱缰狂奔”。
“投之以诚、方可能报之以理(性)”
在海量新基民入市的情况下,部分基金公司以“资源投入”开道,以打造“明星”为抓手,罔顾市场波动规律,一力推动规模增长。必然会导致后续市场回调时的投资者的“强烈反弹”。
如今下跌中“段子横飞”、投资者“怨声连天”的情况,其实在去年末、今年初已经注定。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业内还有不少业绩出色的基金管理公司未乘市道良好时大规模发行产品,表现出了对投资人负责的理性态度。
陈光明等发起的睿远基金,自2020年2月后没有再发行过主动偏股的公募基金产品,并持续对存量基金的规模予以控制。这和有些公司一口气包装出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网红”“IP”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相应的,今年回撤以来,负面反馈也会比其他明星基金少很多。
事实证明,当基金公司和高管团队自身不能“理性”对待基金规模的时候,也很难要求投资人“理性对待涨跌”。只有当从业人士真诚相待投资人的时候,投资者才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什么是真正的长期发展之道,值得行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