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基期看经济

尹睿哲 李晴
当市场普遍采用2019年作为经济数据的对比基期,则意味着:刚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的同比增速虽高,但复合增速却不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短期内由基本面冲击直接导致的长端利率调整空间有限。

进入2021年,面对2020年对比基期的“缺陷”,市场纷纷试图寻求一个新的基期,2019年成为首选。或许因为2020年增速太低(2.3%),2018年增速又太高(6.75%),而2019年全年GDP增速为6.0%,刚刚好,被视为经济应该“回归”的方向。

以2019年替代2020年作为基期,在最近一次1-2月经济数据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市场而言,如何理解同比高达30%以上的数据?我们观察到,最普遍的做法是采用过去两年复合增速,代替同比增速。

所谓“复合增速”,核心思路是:以2019年为基期,考察2021年数据相对于2019年数据的增幅在过去两年的几何平均。可见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将2021年数据直接和2019年数据对比,以剔除2020年异常值的影响。

将1-2月经济数据统一转化为过去两年的复合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工增 >房地产开发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 >基建投资 >制造业投资。其中,除了工增之外,其他数据的复合增速均低于2019年1-2月增速。

由此衍生一个自然的推论:当经济数据普遍以2019年为对比基期,债市的对比基期也可能向2019年靠近。

回顾2020年,在三季度之前,市场一度是以疫情发生前(年初附近)的利率水平为锚定的,认为经济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利率也较难回到疫情前水平;

进入2021年以来,市场似乎重新找到2019年为锚定,这意味着,如果过去两年复合增速普遍没有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利率可能较难突破2019年的高点,10y国债3.3-3.4%在短期内构成一个新的“阻力位”。

中期看,有必要提示地产和出口两个领域的调整风险。1-2月出口规模为4688.7亿美元,高于2018年的次高点3700.2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为1.40万亿元,高于2019年的次高点1.21万亿元,也在疫后“奇迹般”地创造了历史新高。

也就是说,不以任何基期为对比,而是看绝对规模,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均处于历史上的绝对高位。这一点与其他数据截然不同。这意味着,这两个领域未来向下调整的概率可能大于继续向上,只是向下调整的形式有所区别。

对出口而言,随着海外生产逐渐恢复,由供给替代驱动的出口部分将逐渐下滑。只不过,1.9万亿财政刺激落地后,海外需求提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下滑幅度,使得出口调整的形式是较为温和的。从中国两大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来看,CCFI和SCFI在2月以来都出现了见顶回落的迹象,且回落速度较快。当然,这与春节后是出口传统淡季有关系,但是至少出口领域开始有了“淡季”和“旺季”之分,而不是像去年5月之后持续走旺。

对于房地产而言,政策风险通常是地产调整的导火索,而这种形式的调整通常是剧烈的,建议密切关注两点:

①“价”比“量”更重要。1-2月房地产投资规模的高企,源于销售端的火热,1-2月商品房销售的过去两年复合增速达到11%的高位。但是与销售面积相比,平抑已久的房价出现“松动”迹象,可能更值得警惕。1-2月70大中城市的新建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全线回升,是时隔两年来首次同步回升;此外,通胀统计中的住房租赁价格同比自去年10月开始回升,也是时隔近两年来的回升。至此,新建、二手、租赁三个领域的房价均悄然生变。

②信贷是否流入房市而非实体。2月新增社融规模为1.7万亿,远超季节性水平,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猛增,同比多增6千余亿元。正常情况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幅较大,对应实体融资需求旺盛,但从1-2月偏弱的制造业投资数据来看,实体融资需求似乎并不强。而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一端看,1-2月定金及预收购房款占总体资金来源比重达到36%,远高于季节性水平,反映购房的融资需求较大。无独有偶,近期,深圳、上海等地已经启动排查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1][2]

综上所述,当市场普遍采用2019年作为经济数据的对比基期,则意味着:1)经济数据的同比增速虽高,但是在至少4月份之前,同比增速缺少“实感”,因此更受关注的是以2019年为基期的过去两年复合增速。2)在复合增速普遍不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短期内由基本面冲击直接导致的长端利率调整空间有限。

不过,排除基本面冲击之外,行情的展开仍然存在障碍:1)虽然经济的修复强度在去年11月之后开始放缓,表现为PMI见顶回落、投资和工增的季调后环比进入低位“平台期”;但是通胀指标滞后于增长指标升高,PPI年内可能呈现双顶模式,从基本面(参考2019年猪周期阶段)或者资金面(参考2010年金融危机后阶段)两个维度制造压力;2)政策风险不可轻视。如前所述,1-2月新建+二手+租赁的房价均已生变,尤其需要警惕通胀、地产、信贷等多个领域“过热信号”叠加所引发的政策端收紧。

本文作者: 尹睿哲 李晴,来源:睿哲固收研究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