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利率可能既不是股票的朋友,也不是债券的朋友”

熊园
今年的政策环境或是温和版的2018年。过去几个月政策名紧实松,二季度往后可能会逐步转向名紧实紧。如果说过去1-2个月股市暴跌是流动性收缩导致,那么这轮下跌可能还没完,因为流动性真正的收缩还没到来。

核心结论:

1、2021年中国经济基本盘不差,通胀趋于上行,货币、财政趋于收缩,监管趋于加强,内外经济共振复苏。短期看,经济“顺周期”趋势比较确定。

2、今年政策环境,可认为是温和版的2018年;过去几个月以来我国政策“名紧实松”,二季度往后可能会逐步转向“名紧实紧”。只不过,今年政策最大基调就是“稳”,无论是货币收缩还是监管加强,都不会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整体会比较温和。产业政策方面,主抓手还是科技创新、促消费、碳中和碳达峰、城市群等等。

3、政策端提示两个时间节点:1)4月政治局会议,政策基调的措辞很可能不变,但国家对疫情进展、经济形势可能会更加乐观;2)7月政治局会议,政策基调的措辞很有可能会预调微调,整体方向趋严。

4、短期利率水平可能应易上难下、至少是难以趋势性下行。换言之,当前利率可能既不是股票的朋友,也不是债券的朋友。如果大家认为过去1-2个月股市暴跌,是由于流动性收缩导致,那么这一轮下跌可能还没跌完,因为无论是下半年还是整体往后,流动性真正的收缩都还没有到来。

5、经济基本面的关键指标走势:

房地产投资:延续“房住不炒”、但删掉了“因城施策”,预示可能会加大全局调控力度,但今年房地产投资和景气度可能只是小幅回落;

基建投资:高增的时代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制造业投资:今明两年,中美可能迎来短期的资本开支扩张;

消费:短期修复是必然、但难回疫情前,长期受制于收入;

出口:利多大于利空,总体仍会比较强。

6、流动性的关键指标走势:

通胀:CPI很难起来,预计全年1-2%;PPI会超预期、高点破5%可期,下半年环比趋缓、但整体仍高。

利率:今年流动性或者利率水平,对于股票、债券可能都偏空。无论是下半年还是整体往后,流动性真正的收缩都还没有到来;

美债收益率:短期内上升最快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接下来将延续上行、但力度和幅度可能趋缓,而且二季度有可能会迎来一波短暂的下行。

汇率:只要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至少预示短期内中美关系还是有底线的。中美关系,一句话来说,希望不可无,幻想不可有。

7、几个关键扰动:油价走势;疫情和疫苗进展;中美关系走向;我国局部监管可能过强;等等

以下为演讲全文(总体观点/政策节奏/经济节奏):

一、总体观点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对宏观形势的总体判断如下:2021年中国经济基本盘不差,通胀趋于上行,货币、财政趋于收缩,监管趋于加强,内外经济共振复苏。而就最近市场关心的几个话题来看,我们的主要看法如下:

1、政策走向:刚闭幕的“两会”整体突出一个“稳”,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我们认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货币、财政和监管其实都是“名紧实松”,但从二季度开始,我国政策端的边际收紧有望加速,尤其是货币和监管。说得形象点,就政策收缩和金融监管的大方向上而言,今年可认为是温和版的2018年。

2、经济形势:短期“顺周期”趋势比较确定,出口链、消费、制造业投资是关键。从环比走势看,经济修复趋势还是比较明确。今年GDP经济目标定为“6%以上”,可谓既有底线又有余地。

3、通胀:从现在时点来看,今年PPI可能超预期,4-5月高点破5%可期;而PPI与制造业投资、企业盈利、库存严格正相关,因此短期PPI持续上行将强化经济顺周期复苏的预期。要注意的是,油价是个大扰动。

4、美债:近来美债收益率飙升,从年初的1%左右,3月已经破1.6%了,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明显波动。现在来看,市场上对美债走势分歧比较大,包括海外和国内投资者有分歧,以及国内投资者之间也有分歧,总的来说国内机构对美债上行的幅度更为担忧。我们整体认为,美债收益率短期上行最快的时期已过,接下来还会延续上行、但力度和幅度可能趋缓。而且我们认为,二季度美债收益率有可能会迎来一波短暂的下行。后续,油价走势和美联储政策取向很关键。

5、中美关系:一句话来说,希望不可无,幻想不可有,可紧盯人民币汇率走势,过往3年来看,中美关系好,人民币升;中美关系差,人民币贬。

综上,短期利率水平可能应易上难下、至少是难以趋势性下行,换句话说,当前利率既不是股票的朋友,也不是债券的朋友。

二、今年政策走势

今年国家政策最大的一个基调就是“稳”。不论是“两会”还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均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特别是2020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现在,都一再强调“不急转弯”,即要转弯、但不能急。

之所以要“稳”,主因“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可谓“四个年叠加:“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布、评估与总结之年;建党100周年;2022年秋天“二十大”的人事布局之年。因此,“稳”是今年的最大底线,由此也看到2020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反复强调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要从政治高度做好今年的各项经济工作。这意味着如果下半年由于政策退出过快、监管过紧、发力过猛,给市场造成不必要的扰动,那么国家很可能会及时纠偏、及时“刹车”,届时也可能会带来短期“左侧”买入的机会。

具体来看,今年的几大政策思路如下:

>增长:“6%以上”的目标,既有底线也有余地。通过前两个月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增速会在18%以上,这是很高的增速,对应今年全年实现9%左右的增速问题不大。

>改革:2020年下半年以来,各个政策各个文件都把改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今年的“两会”,国家明确了今年的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二个就是改革,相比之前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了。因此,今年国家也会花较多精力来推动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可能提速,可重点关注土地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

>产业:其一,技术创新、科技自主,简单看,就是“尽快不被别人卡脖子”和“尽快可以卡别人的脖子”。其二,全国整体消费持续下滑,加之内循环,所以中国需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其三,碳中和、碳达峰,用国家的话来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续的一个大事。其四,城市圈、都市圈,国防安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其他产业政策。总的来说,两三年内看,中国产业相关政策的方向还是比较清晰的。比如说,从宏观流动性来看,科技行业无疑会承压,但从产业政策来看,财政、税收、地方扶持等一系列给到科技行业的产业流动性又会十分宽裕。

>货币与财政:2021年“防风险、稳杠杆、收信用、控非标”,基本上是必选项,但是节奏分歧比较大。不难发现,尽管市场上一直认为我国是在收紧政策的,但实际上从2020年Q4以来,中国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整体的方向是“名紧实松”的,比如说,市场利率(DR007)从2020年Q4以来到现在,只有一月下旬的半个月左右走势较高,其他时间资金面其实都是比较宽松的。往后看,央行很可能会加大对DR007向上波动的容忍度。再比如,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布的财政赤字3.2%、专项债规模3.65万亿,都是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如果大家认为过去1-2个月股市的暴跌,是因为流动性收缩导致的,那么这一轮下跌还没跌完,因为无论是下半年还是整体往后,流动性真正的收缩都还没有到来。

>监管:说的比较形象一点,2021年监管环境应该是一个温和版的2018年,2018年国家大力去杠杆、大力压泡沫。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体的表态对金融监管是偏弱化的。比如今年和明年是地方债务到期的高峰,很多投资者都特别关心城投平台是否会破产,地方压力很大。但是国家也是有保有压,相关表述由2020年底的“抓实化解地方债务”变为“稳妥化解”,从“抓实”变为“稳妥”,其实告诉我们它是偏温和的。

往后看,倾向于认为,二季度开始,货币收缩和监管趋严很有可能会边际提速。

一方面,如刚才所说,过去的几个月政策“名紧实松”,但是,从现在开始往后,可能会迎来从“名紧实松”变向“名紧实紧”,提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点:4月下旬的政治局会议。我们预计,整个政策基调的措辞不会改变,包括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强调“不急转弯”等等。但是,4月份国家对疫情进展和经济形势的信心会有变化,而且很可能是更有信心。第二个时点,7月下旬的政治局会议,很可能政策基调的措辞也会预调微调,总体趋严趋紧。

过去几个月以来,包括刚闭幕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万多个字,里面有很多可以表达国家是否有信心的词,比如“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坚定信心”,“隐患意识、危机意识”等等,对比来看,两年前是“完全有信心、完全有能力”等这样的表态。所以,当前国家对经济形势并不是盲目的乐观,总体还是比较理性、比较克制。

按照过去两个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我们的分析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尽管目前有一些干扰项,比如说制造业投资不好,基建不行,消费比较疲软、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等等,但是大的趋势还是内外经济复苏往上。所以整个2021年,中国的经济基本盘不会差,特别是等到4月中旬,Q1的GDP增速很有可能是18%左右甚至更高,也就意味着实现“6%以上,甚至7%-8%以上”都是没有问题的。换言之,稳增长其实无需过分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前面放的很松,或者说是“名紧实松”,后面将逐步变紧,这是必然的。

事实上,从2020年5月到现在,中国货币政策已开始边际收缩,但同时也可注意到,基本上从2020年5月以来半年左右,每个月社融都有收紧趋向,而从贷款端来看,信贷结构是好的。这表明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整个实体是在修复的;第二,国家正在把钱给到实体,包括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而我们知道,如果企业的贷款结构比较好,贷款质量比较好,至少有两个启示:一是经济不差,二是整个资金价格、利率水平,实际是易上难下。

另一方面,2017年7月份以来,也就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就确立了“防风险、压泡沫、去杠杆”等基本动作。但是过去两三年被贸易摩擦、疫情等各种原因耽搁了。因此,在今年整个经济基本盘保持不差的情况下,国家应该会有余力去做点事情,其实从202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各个层面的政策均有直观体现。比如:

>房地产:今年相比往年有一个特殊的不同点,从2016年“9·30调控”以来,中国房地产调控一直有两大抓手:一个是房住不炒,一个是因城施策。今年3月份“两会”国家只保留了房住不炒,没有了因城施策。“三条红线”、对银行房贷的集中上限管理等政策,也预示今年对于房地产的全局调控力度可能会更大一些。

>杠杆率:从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左右,国家讲的是稳杠杆其实并非去杠杆,因为杠杆率是由分子和分母决定的,分子是融资,分母是资产,从2020年Q4到今年Q2,杠杆率的稳定或下滑主要是通过分母变大导致的。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分母端GDP变大对稳杠杆的贡献是在逐步减弱的,分子端的压缩就成为一个必选项,比如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务管控、信托等表外融资的压降。所以如果按照刚才我的政策路径推演来讲,过去几个月以来政策是“名紧实松”,但是二季度往后会逐步转向“名紧实紧”。只不过,下半年的政策环境,总的调子是要“稳”字当头,是“十四五”开局、建党一百周年,因此不能发生系统性的风险,无论是货币收缩还是监管加强,都不会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整体还是温和收缩。

三、今年经济走势

总体看,全年GDP增速是前高后低,全年实现6%以上没有问题,短期来看,经济“顺周期”趋势比较确定。

下面,先从投资(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看:

>房地产:2020年房地产是主要支撑,到了今年,房地产可能会加大调控力度,但房地产过去一直很有韧性,今年很可能同样如此,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景气度可能只是小幅回落: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情况下,土地财政仍会是主要抓手。另一方面,今年是国家第一年从实质上从资金端调控房地产企业,而房企也会想办法加快资金周转。

>基建:2020年中国基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疫情后国家需要基建、项目批得快、资金给的也多,但是基建仍然没有起来。从今年1-2月数据看,基建还是很差,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2019年,都是明显走弱,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地方债务压力很大。所以2020年和今年,专项债规模很高,一大去向可能都是化解地方债。第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终身追责、倒查责任”是个很大的“紧箍咒”。第三,传统基建发力的必要性下降,新建基将继续成为主方向。因此,在2020年“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下,基建都没有起来,往后基建高增的时代可以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有也是要切换到新基建。

>制造业:日前公布的1-2月制造业投资数据,虽然比较差,同比2019年同期是降了5.9个百分点,往后看制造业的反弹仍是比较大的趋势。根据我们的研究,今年和明年包括中美在内,都会迎来一个短期的资本开支扩张周期,但是2023年往后是否能够持续尚待观察,几个关键因素是碳中和带来的技改需求、疫情后的全球制造业回流、以及短期内美国的经济修复周期。

>消费:今年消费提升没有问题,但要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难度不小。1-2月份消费增速环比2020年四季度有明显的抬升,但是相比往年还是差了一大截、只有往年一半的水平。整体看,2021年中国消费,特别是服务业消费反弹是必然的,比如航空、旅游、交通、餐饮等等。从长期看,之所以说整体消费很难有实际的修复,主要是受制于收入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包括“十四五”规划,都强调要想方设法改变收入分配结构、想方设法扩大居民收入的规模。其实很容易看到,过去三年以来国家基本上每次开会、每个文件,都在反反复复地强调刺激消费。但要真正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收入增速下滑,难度太大。“十四五”期间,国家定了一个目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要和经济相匹配,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两会”国家没有再提需求侧改革或需求侧管理,但需求侧管理的核心,也就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还是重点提及了,未来1-2年收入分配相关的改革进展可以重点跟踪。

>出口:中国出口份额占全球的比例,2020年是15.4%,往年是12-13%。所以2021年中国的全球份额往下掉是合理的。但是今年中国出口的情况总体仍会比较强,无论是看疫情的进展,还是看美国经济修复的情况,对于中国出口还是利多大于利空的。毕竟很难想象,今年其他国家出口都很好,唯独中国会不行。

接下来,对于流动性相关的几个指标:通胀、利率、汇率,简单讲个结论。

>通胀:受猪肉下行影响,今年CPI很难起来,预计全年1-2%,但核心CPI、非食品CPI会趋于上行。更为重要的是,今年PPI会超预期。根据我们的测算,PPI到今年的四五月份会达到高点、破5%可期,之后趋于回落,但是掉的幅度有限。换句话说,表征企业盈利、制造业投资、库存等的PPI指标,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偏正面。同时,我们也发现,本轮价格的整体上涨和供需错配关联很大,即:中国经济领先亚洲一个季度,领先海外半年;因此随着疫情的逐步修复,到了今年二三季度往后,各个大宗价格相关的供应将得到有效的恢复。所以到了二季度往后,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主要大宗价格的涨幅都会趋缓。需要关注的是,油价是很大的扰动变量。

>利率:从“经济好不好,通胀高不高,货币紧不紧,监管严不严,配置强不强”五个角度来看,利率水平至少短期内是偏左侧的,要指望利率趋势性下行很难。再基于刚才我讲的,二季度往后监管可能趋于加强、货币边际收缩加速,对应看今年整体利率水平都将反复承压。换句话来说,今年流动性或者利率水平,对于股票、债券可能都不是“好朋友”,可能都是偏空的。由此,也再重申刚才讲的观点,如果大家认为过去1-2个月股市的暴跌,是因为流动性收缩导致的,那么这轮下跌可能还没跌完,因为无论是下半年还是整体往后,流动性真正的收缩都还没有到来。

>美债:美债目前的反映基本上是对美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和较高的通胀预期。数据来看,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PMI,还是表征美国经济景气的各种指标,基本上都在历史高位。而按照美国当前的通胀预期,已反映了年内美国通胀会在3%以上,而现在还是1.2%的水平。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当前美债收益率上升最快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了。应注意的是,和中国一样,现在美债的走势只是主要反映了经济基本面,但政策收紧的预期并未被充分定价。往后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迟早会收紧,也迟早有一天会退出QE,因此美债我们看到年底、看到明年,美债收益率升至疫情前的1.8%、2%以上或者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短期内上升最快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了,而且从一些交易性的指标来看,二季度美债收益率还可能会迎来一波短暂的下行趋势。换句话说,大家如果担心美债收益率带来的流动性收紧预期,短期内其实可以“宽宽心”。

>汇率:从过去三年来看,只要中美关系好,人民币升;中美关系差,人民币就贬,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同步指标。因此,无论中美关系怎么风云变幻,至少目前来看,只要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至少预示短期内中美关系还是有底线的。

以上是我们对于当前时点宏观政策、宏观经济的大体看法。做一个简单总结:2021年中国经济基本盘不差,通胀趋于上行,货币、财政趋于收缩,监管趋于加强,内外经济共振复苏;而从二季度开始,政策边际变紧的节奏可能提速,利率水平也将持续承压,这可能对股票和债券都不是好事。

风险提示:疫情演化超预期,政策力度、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中美冲突超预期

本文作者:国盛证券熊园,来源:熊园观察,原文标题《把握节奏——2021年杭州策略会演讲纪要【国盛宏观熊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