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聊点轻松话题,想必大家买基金的时候应该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是买年轻基金经理的产品还是买行业老将的产品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像股票投资领域,我们最应该投资生命周期哪个阶段的公司?比如著名的Gartner Hype Cycle,该曲线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并将现有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标注在图上,对新兴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有不少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中就会纳入公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投资哪个职业阶段的基金经理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理解。
首先,我会尽量避免刚上任或投资经验过短的公募基金经理,比如不到1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的基金经理准入门槛中有一条是至少一年投资经验。这个阶段的基金经理,还在适应从研究到投资的角色转变,其投资框架还不成熟还在慢慢构建ING,尤其如果刚上任就遇到大牛市,很容易造成自负误把运气当实力把beta当alpha,倒不如刚上任就遇到震荡市或大熊市,对其职业发展可能更好。另外,除非是策略出身的研究员,行业出身的研究员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对能力圈之外的板块行业不甚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金经理是从行业主题基金开始管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对其他行业的覆盖学习后才慢慢开始管理全市场基金。(当然策略出身的基金经理往往对个股挖掘不深)
其次,我也会尽量避免投资期限较长或非常资深的公募基金经理,当然国内公募基金市场流动性大,尤其2015年大牛市期间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奔私行业几乎大换血。所以目前市场上持续管理超过5年的基金经理不多,超过10年的更屈指可数,公募领域深耕多年但频繁跳槽的不考虑。这一阶段的基金经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会追求特别突出的业绩,中庸之道是他们更信奉的。随着年龄逐渐上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对新公司的挖掘、对公司的调研频次甚至对待投资的热情也会慢慢减少。而且随着管理规模越来越大超额收益也越来越难获取,产品的alpha慢慢消减最终演变为指数增强产品。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烦恼和诱惑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对高管职位的向往、奔私募的诱惑、各类桃花事件(比如小三诱惑),导致花在投资上的精力越来越少。
所以,经过上述分析,就能发现我其实更倾向于选择刚转投资且有1~2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这个阶段的基金经理有如下一些特点:当打之年精力旺盛,对新事物抱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能力强、包容性强,愿意沟通与分享,而且刚从研究员转过来,研究和挖掘新公司能力强;有职业诉求,事业爬坡阶段,渴望做出点业绩证明自己;管理规模适中,一般10~20亿左右,这个规模容易做出超额收益;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家庭刚成立不久,婚姻幸福稳定,不像明星基金经理们有小三诱惑会分散精力。
下面简单验证下上述结论,步骤如下:
1、201201以来每个月底统计全市场主动管理基金(剔除主题基金和量化基金)过去1年的收益风险指标,这里使用了FF5因子剥离后的alpha以及年化波动率;
2、根据投资经理管理年限划分不同组,我这里划分为:1年以下、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7~8年、8年以上,然后计算每组平均业绩;
3、重复上述过程至202102;
4、时间序列维度,对每组平均业绩再求平均;
结果如下,先看看超额alpha。长期来看(2012年以来),基金超额alpha与管理年限之间的关系一波三折。先是随着管理年限提高而提高并在2~3年分组达到高点,之后逐渐下降并在6~8年分组又有一定提升,最后8年以上再次下降。2017年以来(市场开始形成抱团),基金超额alpha与管理年限之间的关系也大体遵循上述规律,但波动有所减少。
接着看下组合波动率。长期来看(2012年以来),基金波动率与管理年限之间的先升后降。先是随着管理年限提高而提高并在4~5年分组达到高点,之后趋于稳定,7年以上分组又开始下降。这个比较符合调研感受,年轻基金经理偶尔会做择时(尽管胜率不高),年限较长的基金经理择时被打脸后,倾向于少做择时更多自下而上选股,而更年长的投资经理投资体系进一步升级往往通过组合管理的方式降低波动。
2017年以来(市场开始形成抱团),基金超额alpha与管理年限之间的关系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7~8年分组的基金波动达到最大,可能是由于最近几年经验越丰富的基金经理越倾向于自下而上持有龙头股而较少择时,导致组合波动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都是基于公开数据计算得到,包括任职日期,但实际上某些基金经理挂名公募基金前已经积累了好几年专户业绩,但这就无法查询。
最后总结下,管理经验在1~3年左右基金经理,alpha能力提升最显著,同时组合波动率也控制得比较好,这个阶段的基金经理最值得挖掘和重点关注,典型的如17~19年的周应波、18~20年的袁芳、2017~2020年的杨浩,并不是说他们现在能力不行了,而是规模大了以后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做,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完善进化投资框架,跨越这个门槛后适应更大的管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