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季报业绩预告,如何从高增长中挖掘真景气?

陈果、林荣雄
当前“制造业景气”强势回归是客观事实,一方面受益于下游需求复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资产周转率将成为理解和把握“制造业回归”的重要切入口。

前言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制造业投资加速回升与景气扩散成为A股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我们率先市场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观点。(详见:《后疫情时代的机构配置:景气扩散、内生修复与制造业回归》)

同时,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从复苏牛走向高质牛》中再次强调“制造业回归”是全年核心主线。并在春节前深度专题《2021年“制造业回归”的核心抓手是什么?》中明确:“制造业回归”的表象就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趋势回升,其依据就是今年制造业群体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显著修复,其本质就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产周转率将迎来趋势性回升。2021年,资产周转率将成为理解和把握“制造业回归”的重要切入口,希望广大投资者能够予以重视。

从本次披露的一季报业绩预告中,我们关注到制造业景气回升无可争议,主要受益于下游需求回升和行业竞争格局改善,这与我们提出的“2021年制造业回归的核心抓手是资产周转率”不谋而合。结构上,此前我们就在年报预告专题《透视年报预告:景气指引、韧性升级与基本面复元》中再次提示2020Q4上游原材料环比出现了明显改善,从目前评估来看,一季度有色、化工、钢铁等上游原材料呈现持续高景气状态。

需要承认的是在去年低基数效应下呈现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高景气,更需要从年化增长的角度平滑看待,才能真正挖掘出具有持续性的高景气细分领域。

整体而言,相比2019年同期, 军工产业链和新能源(车)产业链依然是今年A股的景气主线,同时二季度应该优先关注电子(半导体等)、疫后修复板块(商贸零售)、地产后周期(消费建材、厨电)、医药(生物制药、检测与疫苗生产相关医疗器械)和汽车。此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细分景气线索值得我们关注。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近1400份一季报业绩预告梳理,景气主线在哪里?

2、与2019年相比,站在行业代表性公司视角,如何从高增长中挖掘真景气?

3、2021年“制造业回归”主线下,如何通过“资产周转率”挖掘景气细分?

以上问题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同时,本文在篇末附上最新业绩预告披露规则,供广大投资者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若无特殊说明,业绩指标均采用整体法测算,A股均为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

正文目录

核心结论: 

从目前已披露的一季报业绩预告来看,我们预计2021年一季报A股呈现恢复性高增长,全年来看前高后低。截至4月15日,全A(含科创板)约14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一季报业绩预告,整体披露率为32.36%。同时,共286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报,披露率为67.29%。需要解释的是一季报披露率较往年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披露规则发生变化。当前,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呈现普遍高增长,全A预喜率为76.40%,预忧率23.46%,预喜率远高于预忧率。同时,在目前披露下,2021年全A(非金融)口径下一季报预告业绩同比增长超过500.0%左右,较当前2020年报(披露率为67.29%)全A(非金融)累计同比(15.53%)大幅修复。全年来看,2021年全A盈利增长回升至15%左右,剔除金融后回升至20%左右,趋势受基数效应影响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详见《从复苏牛迈向高质牛》)。

■站在年报层面,结构视角下利润增长格局大致延续三季报的增长分布,高增长集中在机械、有色、电子、轻工、医药、化工、电气和军工等制造业高景气,验证“制造业回归”观点。

从细分领域来看,目前的年报业绩(含预告+快报)同比增速较2020Q3业绩进一步提升的中信三级细分行业主要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应用软件、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组件、化学制剂、膜材料、生物制药、火电、被动元件、航空装备、高压设备、基础件、集成电路、氯碱、证券和太阳能等。

其中,除了此前市场已经形成较为普遍预期品种外,计算机中的行业应用软件与基础软件及管理办公软件、化工中的膜材料、电子中的LED、面板与被动元件,公用事业中的燃气和火电、有色中的稀土与磁性材料在本次年报业绩(含预告+快报)中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一季报业绩预告来看,上中游行业业绩增长相对好于下游行业,制造业景气获得持续验证,新能源(车)、军工产业链是全年制造业景气主线。制造业领域延续了去年的高景气趋势,在军工、电新、汽车及零部件、造纸等行业一季报预告业绩持续高增长。其中,军工和新能源(车)领域业绩无疑是今年最为确定的景气主线,预计业绩仍将持续兑现。同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上中游原材料领域随着PPI的回升出现明显修复,有色(铜、铝)、化工行业在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中依然进一步呈现高景气趋势,尤其化工,在锂电化学品、膜材料、有机硅、化肥、电子化学品、橡胶等各细分领域均呈现高增长遍地开花的格局。此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钢铁和煤炭等黑色领域在一季度业绩呈现了明显的修复,这点可以在1-2月工业企业数据中得到验证。

相对而言,目前下游行业业绩增长相对较弱,必需消费强于可选消费,商贸零售领域改善最为明显,食品饮料基本面依然强势。此外,由于疫情红利的消退,部分企业业绩出现下滑,这类企业集中在游戏、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速冻食品等行业。

进一步归因分析,我们选择当前一季报业绩预告类型预增、略增为业绩相对较好的公司(708家),同时选择预减、略减作为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进行观察(61家)。

通过对这两类公司公布的业绩变动原因进行梳理,我们发现:2021Q1预告业绩高增长的主线是疫情消退后全球共振式复苏带来的量价齐升,典型如上游原材料煤炭、石油、工业金属等原材料处于供需紧平衡格局,涨价推动了行业的业绩高增长。

同时,当前“制造业景气”强势回归是客观事实,一方面受益于下游需求复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这点符合我们此前《2021年“制造业回归”的核心抓手是什么?》中的预判。

整体而言,相较于2019年,在目前已经披露一季报业绩预告的近1400家A股上市公司中,约65%的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出现年化正增长,约45%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出现年化正增长10%以上,约35%的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年化增长超过20%。

从结构上看,相比2019年同期, 军工产业链和新能源(车)产业链依然是今年A股的景气主线,同时二季度应该优先关注电子(半导体等)、疫后修复板块(商贸零售)、地产后周期(消费建材、厨电)、医药(生物制药、疫苗相关医疗器械)和汽车。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我们选择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和略增,同时年化增长水平超过15%的细分进行观察,发现高景气细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上游原材料:钢铁、有色(铝),化工(膜材料、民爆用品、锂电化学品、钛白粉等);

 顺周期制造业:消费建材、玻纤、工程机械,基础件、光伏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包装;

  高端制造业:航空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制剂、工业机器人、环保、电气设备。

  下游消费:白酒、厨电

➢ TMT:电子,5G设备、行业应用软件、专用计算机设备

2021年,资产周转率将成为理解和把握“制造业回归”的重要切入口,希望广大投资者能够予以重视。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全球疫情超预期

正文: 

1.2021一季报业绩预告的景气主线在哪里?

截至4月15日,全A(含科创板)约14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一季报业绩预告,整体披露率为32.36%。同时,共286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报,披露率为67.29%。需要解释的是一季报披露率较往年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披露规则发生变化。目前仅深主板在三种特定情形下强制披露一季报预告,沪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均无硬性要求,因此一季报预告的实际披露率仅三成多。

从目前已披露的一季报业绩预告来看,我们预计2021年一季报A股呈现恢复性高增长,全年来看前高后低。当前,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呈现普遍高增长,全A预喜率为76.40%,预忧率23.46%,预喜率远高于预忧率。同时,在目前披露下,2021年全A(非金融)口径下一季报预告业绩同比增长超过500.0%左右,较当前2020年报(披露率为67.29%)全A(非金融)累计同比(15.53%)大幅修复。这点可以得到1-2月公布的工业企业数据侧面验证。根据国家统计局在3月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9倍,比2019年1—2月份增长72.1%,两年平均增长31.2%。同时,1—2月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5%,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来看,2021年全A盈利增长回升至15%左右,剔除金融后回升至20%左右,趋势受基数效应影响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详见《从复苏牛迈向高质牛》)。

1.1. “制造业回归”:新能源(车)、军工产业链是全年制造业景气主线

站在年报层面,结构视角下利润增长格局大致延续三季报的增长分布,高增长集中在机械、有色、电子、轻工、医药、化工、电气和军工等制造业高景气,验证“制造业回归”观点。

从细分领域来看,目前的年报业绩(含预告+快报)同比增速较2020Q3业绩进一步提升的中信三级细分行业主要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应用软件、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组件、化学制剂、膜材料、生物制药、火电、被动元件、航空装备、高压设备、基础件、集成电路、氯碱、证券和太阳能等。

其中,除了此前市场已经形成较为普遍预期品种外,计算机中的行业应用软件与基础软件及管理办公软件、化工中的膜材料、电子中的LED、面板与被动元件,公用事业中的燃气和火电、有色中的稀土与磁性材料在本次年报业绩(含预告+快报)中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一季报业绩预告来看,上中游行业业绩增长相对好于下游行业,制造业景气获得持续验证,新能源(车)、军工产业链是全年制造业景气主线。制造业领域延续了去年的高景气趋势,在军工、电新、汽车及零部件、造纸等行业一季报预告业绩持续高增长。其中,军工和新能源(车)领域业绩无疑是今年最为确定的景气主线,预计业绩仍将持续兑现。同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上中游原材料领域随着PPI的回升出现明显修复,有色(铜、铝)、化工行业在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中依然进一步呈现高景气趋势,尤其化工,在锂电化学品、膜材料、有机硅、化肥、电子化学品、橡胶等各细分领域均呈现高增长遍地开花的格局。此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钢铁和煤炭等黑色领域在一季度业绩呈现了明显的修复,这点可以在1-2月工业企业数据中得到验证。

相对而言,目前下游行业业绩增长相对较弱,必需消费强于可选消费,商贸零售领域改善最为明显,食品饮料基本面依然强势。此外,由于疫情红利的消退,部分企业业绩出现下滑,这类企业集中在游戏、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速冻食品等行业。具体而言,仅从目前从一季报业绩预告中体现出的高景气细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上游原材料:钢铁,煤炭,有色(铜、铝、稀土和磁性材料),化工(化纤、钛白粉、农药化肥、有机硅、膜材料、锂电化学品等)、火电;

➢顺周期制造业:消费建材,工程机械,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造纸;

➢  高端制造业:航空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环保,电源设备、储能设备;

➢下游消费:白酒、厨电、珠宝首饰;

➢TMT:半导体,被动元件,面板、PCB、计专用算机设备,5G设备

➢其他:物流综合

1.2.制造业景气回升源于需求复苏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

进一步归因分析,我们选择当前一季报业绩预告类型预增、略增为业绩相对较好的公司(708家),同时选择预减、略减作为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进行观察(61家)。通过对这两类公司公布的业绩变动原因进行梳理,我们发现:

2021Q1预告业绩高增长的主线是疫情消退后全球共振式复苏带来的量价齐升,典型如上游原材料煤炭、石油、工业金属等原材料处于供需紧平衡格局,涨价推动了行业的业绩高增长。

同时,当前“制造业景气”强势回归是客观事实,一方面受益于下游需求复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这点符合我们此前《2021年“制造业回归”的核心抓手是什么?》中的预判。需要注意的是上游原材料涨价对于少部分制造业群体造成负面影响,但占比很低。

此外,当前下游需求复苏下收益的企业集中在两类行业,一是可选消费领域,包括旅游、纺织服装、电影等,在2020Q1低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增速较大;二是海外需求驱动的行业,包括家具、小家电、汽车零部件等。具体归因分析如下:

➢在2021Q1业绩预告预增、略增企业中:

受益于国内和海外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复工复产的推进以及全球共振式复苏,下游需求高景气,产销量同步提高的企业占比最大(33%),这类企业集中在上游资源品,如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而疫情下受损严重,但疫情影响逐渐消退、经营活动恢复后叠加2020Q1的低基数影响导致一季度同比高增长,这类企业占比28%,集中在疫情期间严重受损的行业,如家具、小家电、电影、纺织服装、旅游、机场等行业。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约16%)受益于后疫情时代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企业各项费用得以有效控制,主要产品毛利率不断提升,这类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消费类行业,包括机械基础件、通信设备、化学制品、饲料等行业。另外,主要受非经常性损益影响的企业占比9%,原因主要包括汇率波动产生的损益、资产处置以及子公司并表等。

➢ 在2021Q1业绩预告预减、略减企业中:

由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经营成本增加而业绩下滑占比最高(40%),主要集中在电力、家电、汽车、饲料、畜禽养殖等行业;其次是继续受到疫情冲击而营收下滑或毛利下降的企业(28%)主要的原因是海外疫情反复爆发和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导致的产业链各环节恢复受阻,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汽车、计算机设备等行业。另外,有一部分企业的业绩下滑归因于疫情红利的消退(11%),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部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了相对较高的基数,这类企业集中在游戏、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速冻食品等行业。最后,非经常性损益导致的业绩下滑占比较少(5%),主要原因是企业持有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2. 相比2019年,当前哪些高增长代表真景气?

需要承认的是在去年低基数效应下一季报呈现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高景气,更需要从年化增长的角度平滑看待,才能真正挖掘出具有持续性的高景气细分领域。在这里,我们重点和2019年同期进行比较。同时,由于目前各个行业披露率并不完全,所以我们基于代表性公司视角下对高景气细分进行梳理。 

整体而言,相较于2019年,在目前已经披露一季报业绩预告的近1400家A股上市公司中,约65%的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出现年化正增长,约45%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出现年化正增长10%以上,约35%的上市公司较2019年同期年化增长超过20%。 

从结构上看,相比2019年同期, 军工产业链和新能源(车)产业链依然是今年A股的景气主线,同时二季度应该优先关注电子(半导体等)、疫后修复板块(零售)、地产后周期(消费建材、厨电)、医药(生物制药、疫苗相关医疗器械)和汽车。具体而言,我们基于代表性公司视角下对高景气细分进行梳理,发现:医药行业高增长向生物制药与疫苗生产相关医疗器械转移,中游制造业中工程机械、基础件、光伏设备增长的趋势较为明确。TMT领域中,由于产能受限导致电子半导体领域一季报预告业绩高增长,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延续去年年报进一步环比改善趋势。同时,我们认为上中游景气依然持续,但后续将进一步传导到中下游领域。其中,在一季报业绩预告中一条较为清晰的景气脉络是地产后周期链条,这点在消费建材和厨电领域体现的较为明显。此外,零售、休闲服务、航空等疫后修复等领域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具体而言,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我们选择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和略增,同时年化增长水平超过15%的细分进行观察,发现高景气细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上游原材料:钢铁、有色(铝),化工(膜材料、民爆用品、锂电化学品、钛白粉等);

  顺周期制造业:消费建材、玻纤、工程机械,基础件、光伏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包装;

  高端制造业:航空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制剂、工业机器人、环保、电气设备。

下游消费:白酒、厨电

➢  TMT:电子,5G设备、行业应用软件、专用计算机设备

2.1. 上游资源品:Q1整体环比大幅修复,铜、铝、锂、钢最为显著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上游企业业绩整体大幅修复,包括钢铁(普钢、特钢)、采掘(石油开采、煤炭)和有色(黄金、锂、铜、铝)等。其中,锂金属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高景气;全球经济复苏下,铜、铝等重要工业金属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导致相关企业盈利大幅提升;钢铁和采掘同样受益于经济复苏下主要产品价格的提升。

2.2. 中游资源品:Q1多数化工品维持强势,消费建材增速抢眼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中游的资源行业中化工业绩明显好转,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化纤、化肥、农药等化工品价格出现大幅上升。建材领域来看,受益于下游地产开工需求以及光伏玻璃景气度的提升,玻璃行业业绩大幅增长;其余消费类建材则主要受益于地产后周期的影响。

2.3. 中游制造业:Q1制造业整体业绩向好,电气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装备需求旺盛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中游制造业复苏较为强劲,工程机械受益于基建开工拉动,叠加海外需求复苏;军工领域受益于国防市场高景气,在手订单饱满,尤其是航空装备业绩增长强劲;电气设备整体业绩大幅增长,尤其是下游需求推动了光伏设备、储能设备的利润增长。

2.4. 下游制造业:Q1小家电展现业绩弹性,造纸维持高景气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偏下游消费端的制造业复苏程度有限,内部有所分化,家电方面,大型家电(冰箱、空调)业绩同比去年有所回升,但仍不及2019Q1,而小家电和家电零部件所展现的业绩弹性更值得关注。汽车方面,乘用车面临着和大型家电同样的处境,而商用车和摩托车的业绩改善更为显著。另外,造纸行业下游需求继续维持高景气,在限塑令、禁废令等颁布后,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2.5. 金融地产:Q1券商业绩稳定增长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房地产行业业绩的提升主要依靠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而券商行业的增长更多源于低基数效应,业绩仍不及2019Q1。

2.6.科技:Q1电子和通信维持高景气,计算机业绩修复,传媒内部分化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电子行业订单量持续增加,消费电子、分立器件、半导体、被动元件、LED等大部分领域业绩大幅增长。通信行业持续受益于5G建设加速过程,这通信传输设备和终端设备企业的海外需求和国内需求依然旺盛。传媒行业出现了内部分化,游戏行业整体受到2020Q1高基数的影响,利润同比有所回落,电影、广告等行业则在疫情期间受损后得到了显著的修复。

2.7.下游消费:Q1医药和食饮维持高景气,可选消费业绩反转可期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1Q1业绩预告和2019Q1对比来看:日常消费方面,医药领域依然受益于海外疫情反复爆发,防护手套、口罩、核酸检测仪器等防疫用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制药企业和疫苗企业同样持续受益,而医疗服务的基本面依旧受损,但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林牧渔方面,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和猪价回落,畜禽养殖业利润较2019Q1大幅下降,饲料及其他农产品则继续受益于下游需求的提升。食品饮料方面,食品加工保持盈利增长,值得关注的是饮料行业中,二三线白酒品牌和鸡尾酒展现了较强的业绩弹性。可选消费方面,疫情期间受损的行业的基本面出现了显著的改善,主要包括零售、旅游、服装、机场等行业,酒店餐饮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收窄、业绩反转可期。

3. 2021年“制造业回归”切入口:来自资产周转率的趋势回升

在此前深度专题《2021年“制造业回归”的核心抓手是什么?——兼谈高质量发展阶段资产周转率的重塑与使命 》中提出:

“‘制造业回归’是我们不断强调的2021年全年核心主线,其表象就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趋势回升,其依据就是今年制造业群体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显著修复,其本质就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产周转率将迎来趋势性回升。2021年,资产周转率将成为理解和把握‘制造业回归’的重要切入口,希望广大投资者能够予以重视。”

那么2021年A股制造业资产周转率会增长呢?我们认为伴随着“制造业回归”,A股制造业资产周转率有望迎来持续性回升,成为2021年制造业基本面(ROE)最为确定性的支撑力量,其背后代表着2021年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带动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供需缺口带动主动补库存周期开启,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上行。

从目前评估来看,需要客观承认的是我国经济在需求端拉动下2021年较为确定性的大幅回升是总资产周转率非常重要的支撑,这点主要体现在2021年A股制造业将进入一个较为持续的补库周期。当企业步入被动去库-主动补库过程时,由于需求端增速快于生产端,存货周转率将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存货周转率上升带动总资产周转率提升。

这点,我们早前在此前深度专题《疫情下的A股基本面3:拾级而上、需求驱动与制造业复苏》反复强调:2021年A股制造业群体在全球共振式复苏的背景下开启主动补库过程,A股基本面更为明显的修复过程或将在2021年出现。从目前来看,PPI的持续转好,需求的进一步回升,叠加中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加快存货生产至收入端的传导速度。相比于整体工业企业,上市公司有望更快调整生产节奏和库存水平,更早踏入主动补库周期,从而带动2021年的存货周转率回升。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疫情带来的部分中小企业出清与对转型升级的强烈诉求,使得供需缺口扩大有望在2021年显著的提升制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资产周转率,这点与2016-2017年的逻辑有些相似,也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更一致。

整体来看,如果按照杜邦框架来理解总资产周转率,以制造业的ROE(TTM)的变化为线索,2016-2018年初资产周转率提升对ROE的驱动作用开始显现,这点也将在2021年体现。

综上,今年A股制造业资产周转率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驱动力:行业竞争格局带动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供需缺口带动主动补库存周期开启,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上行。结合两者,我们创新性地应用安信策略——行业竞争格局指数与安信策略——库存周期财务模型,建议重点关注:电子(半导体设备、消费电子设备)、军工(航空装备、航天装备)、电气设备(储能、输变电设备、电力电子及自动化),同时关注化工(聚氨酯、钛白粉、有机硅)、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设备)、有色(铜、铝)、建材(玻纤、水泥)、家电(厨电)、资源品(煤炭、长材)、医药(化学原料药)。

在篇末,我们汇总了沪深交易所对不同板块的业绩预告的最新规定。对比来看,在披露时间方面并没有变化,主要变化在披露规则方面,业绩预告的硬性披露约束明显降低,供广大投资者参考。

1、深主板(中小板):2020年12月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中提及深主板在三种特定条件下需披露业绩预告,对业绩快报不做硬性要求;

2、沪主板:2020年12月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12月修订)》中提及沪主板在三种特定条件下应披露年报的业绩预告,预计中期和第三季度业绩将出现三种特定条件的,可以进行业绩预告,一季报业绩预告及业绩快报不做硬性要求;

3、创业板:2020年12月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 年 12 月修订)》中提及创业板在四种特定条件下应披露年报的业绩预告,其他预告及业绩快报不做硬性要求;

4、科创板:2020年12月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12月修订)》中提及科创板在三种特定条件下应披露年报的业绩预告,若预计半年度和季度业绩出现三种特定条件,可以进行业绩预告,对业绩快报不做硬性要求。

本文作者:陈果、林荣雄,来源:陈果A股策略,原文标题《【安信策略】面对一季报业绩预告,如何从高增长中挖掘真景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