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事件评论
l 经济形势:开局良好,居安思危。会议对一季度经济形势进行了肯定,但也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会议居安思危,指出经济存在“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隐忧,强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会议对经济的关注点正在从短期的“稳增长”转向中期的“调结构”、“提质量”。
l 政策基调: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会议对后续政策的定调主要是“固本培元,稳定预期”。财政政策依然积极,但重在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报告依然稳健,但未再强调“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强调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这意味着信用紧缩并非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结合“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城投应当是信用紧缩的主力。
l 实体经济:扩大内需,激活主体。“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意味着:一方面,通过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恢复,在内需持续扩大的过程中,实现需求牵引供给,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质供给创造需求。
l 民生福祉:就业优先,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一方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就业—收入—消费”顺畅传导。另一方面促进共同富裕,其中“房住不炒”、“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旨在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K型复苏”,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旨在避免出现涨价抑制消费的情形,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旨在托底居民收入,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
正文
经济形势:开局良好,居安思危
第一,会议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开局良好,短期无虞。
会议开门见山对一季度经济进行了肯定——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本次会议并未像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般强调“六稳”、“六保”,也印证了对短期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为乐观。但紧随其后,话锋一转,“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
会议为何强调“辩证看待”?原因有二:基数扰动、居安思危。
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普遍创下新高,尤其是GDP当季同比增速18.3%,创下了1992年有季度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疫情导致的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实际上,一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5.0%,仅略高于去年三季度的增速4.9%,但不及去年四季度的6.5%。正是由于基数较低,完成全年6%的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并不算大,会议才会强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无近忧往往意味着有远虑。如果说“无近忧”主要体现为量的增长,那么“有远虑”则主要体现在质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会议一是明确指出当前经济的隐忧——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二是强调立足长远、居安思危——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总结来看,会议对一季度经济形势进行了肯定,但也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会议居安思危,指出当前经济存在“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隐忧,强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会议对于经济的关注点也已经从短期的“稳增长”转向中期的“调结构”、“提质量”。
政策基调:固本培元,稳定预期
第二,会议如何为后续政策定调?与过往会议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先看相同之处,“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这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如出一辙,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延续了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以来的政策基调。再看不同之处,“固本培元,稳定预期”,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中,值得引起重视。
政策如何支持“固本培元,稳定预期”?财政重在落实兜底,信用紧缩重在结构。
财政政策依然积极,表述更简练,力度也更强,重点在于落实落细、兜牢底线。相比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初全国两会,本次会议在财政政策上有三处明显调整:一是“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转为“落实落细”;二是“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转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三是“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转为“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
货币政策依然稳健,未提“基本匹配”、“基本稳定”,信用紧缩重在结构。会议依然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但未再强调“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这意味着信用紧缩并非是全局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至少对于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而言,是鼓励其信用扩张的。而结合“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城投应当是信用紧缩的主力。
总结来看,会议对后续政策的定调主要是“固本培元,稳定预期”。财政政策依然积极,但重在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报告依然稳健,但未再强调“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强调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这意味着信用紧缩并非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结合“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城投应当是信用紧缩的主力。
实体经济:扩大内需,激活主体
第三,落实到实体经济层面,如何实现“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会议强调,“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这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一脉相承。
需求牵引供给的关键在于,持续扩大内需,从而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会议强调,“要促进国内需求加快恢复,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这是因为,信用结构性紧缩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不能指望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扩张成为关键抓手。结合此前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来看,关键是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这与会议所强调的“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不谋而合。
供给创造需求的关键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质供给创造需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中国最具备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但过去民营企业受困于“三座大山”和行政垄断,小微企业则受困于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平台垄断。因此,会议强调的“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就显得尤为必要。
总结来看,“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意味着:一方面,通过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恢复,在内需持续扩大的过程中,实现需求牵引供给,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质供给创造需求。
民生福祉:就业优先,共同富裕
最后,对于居民来说,将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就业优先政策,二是促进共同富裕。
本次会议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这与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保持一致。扩大内需离不开消费,而扩大消费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就业,形成“就业—收入—消费”的顺畅传导。
本次会议还指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事实上,扩大消费需求,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也可以通过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比如缩小贫富分化来实现。
在我们看来: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源之一,会议强调“房住不炒”、“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提高整体边际消费倾向,避免出现“K型复苏”;生活成本过快上升同样会抑制消费,会议强调“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正是防范于未然,避免出现涨价抑制消费的情形;此外,会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旨在托底居民收入,为提高消费能力提供支撑。
总结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靠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就业—收入—消费”顺畅传导;二靠促进共同富裕,其中“房住不炒”、“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旨在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K型复苏”,“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旨在避免出现涨价抑制消费的情形,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旨在托底居民收入,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
本文作者:于博,来源:长江宏观,原文标题:《珍惜窗口,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