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5月1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在报告中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央行表示,未来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社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和塑造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以高质量发展为 “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观察货币政策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

央行在报告中表示,国际上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主要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将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通过流动性调节引导市场利率在操作目标附近运行,另一类是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作为央行政策利率,并以此为操作目标,从而将操作目标、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合而为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第二类做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传导效率的优势显现,逐渐成为主流。

我国的央行操作目标体系也采取了第二类做法,更为直观,市场和公众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时,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即可,无需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也无需过度关注个别机构的市场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市场利率时点值。

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央行表示,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年初货币市场利率曾一度短暂上行,主因是市场宽松预期下短期流动性需求增加较多,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并不高。同时,市场利率适度波动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定价功能正常的体现。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做好跨周期流动性安排,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央行表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分化加大和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

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仍在于疫情防控,目前各国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成效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和市场修复能力也不相同,经济分化较为明显。部分地区新增病例明显反弹、封锁措施趋严,经济恢复进程面临较大挑战。

主要经济体超宽松宏观政策的后续影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需密切关注

央行表示,2021年一季度末,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较2019年末扩张 85%、60%、25%,主要是购买政府债券,2020 年美国新增国债中超过一半由美联储购买。

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规模巨大,推动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金融风险隐患不断增加,未来是否会通过主权债务风险、高通胀、汇率利率波动、股市债市估值调整等造成风险转移,需要密切关注。

一季度美国长端利率上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一些基本面脆弱的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上升。加拿大央行已在4月削减资产购买规模,未来若主要发达经济体释放明确的货币政策转向信号,可能产生外溢效应,进一步放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

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

央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

一是主要经济体政 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

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 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

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通胀指标的同比读数可能会普遍趋于抬升,进一步推升通胀预期。

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敢于担当。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的必要支持力度,稳定预期,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基础。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维护和塑造金融安全,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搞好跨周期设计,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监测分析,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可持续的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

二是落实和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发挥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进一步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至今年年底。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完善区域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区域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强化对粮食安全、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继续推动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稳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引导社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使用中的便利化程度。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增强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压实中介机构职责,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坚决打击逃废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安排,持续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提高效率,更好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促进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聚焦主责主业,回归当地、回归本源,建立有效的治理制衡机制。改革优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强化职能定位,推进分类分账改革,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规划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时期提供金融支持。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聚焦早期纠正,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专业化、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