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私募冠军的破釜沉舟

星辰大海的边界
私募冠军魔咒 VS 机构坐庄黑幕

倚天投资叶飞,最高操盘60亿,某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MBA讲师,CCTV2嘉宾,听起来是个社会名流吧?

由叶飞在2015年管理的倚天雅莉3号基金,因收益达351%,成为全国阳光私募基金半年度冠军,比总舵主徐翔还高一倍,是不是更厉害?

这位昔日冠军,再次站在聚光灯的中心,却是以一副“博出位”的小丑样貌,背后还站着两个“花瓶美女”。

 

他享受着媒体和流量的簇拥,计划爆料1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黑幕,只多不少,一周一家,这可捅了大篓子,揭开了中国基金界黑幕的一角。

这件事起源于一起“分赃不均”,中枪的上市公司叫“中源家居”。

中源家居的庄家想要出货,找公募基金接盘,说好了接3000万,返195万回扣给基金经理。

而叶飞作为中介方,找了民生证券和天风证券各接1500万,民生接了,天风看跌停就没接,然后出状况了,连续几个跌停。

上家说叶飞违约了,所以按照约定不给回扣。叶不干,我完成1500万你给1500万的。盘方说你懂不懂规律?叶飞说你不给我就报你!

 

 

所以叶飞走上微博,开了直播,成为了揭露中国股市坐庄黑幕的大V 。他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被“黑吃黑”的“白手套”罢了。

这是一件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事件,也有可能成为年度第一大瓜,所以我看了一下午有关消息,整理出一点思考,与诸君分享。

1. 私募冠军魔咒?

中国的私募江湖一直存在冠军魔咒,从金中和投资到新价值投资、创世翔,从世通资产到蓝海韬略、呈瑞投资,包括叶飞的倚天投资……

他们以“横空出世”姿态登顶冠军,随后都走了下坡路,有的业绩不尽人意,产品难以存续;有的因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被监管处罚;仅个别的继续征战却也几乎被遗忘。

叶飞也早已没了昔日的风光,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多次遭到限制高消费的处罚,不能坐高铁飞机,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等场所消费,不得购买不动产或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回头看给他带来荣耀的产品,也是一地鸡毛——由于大多数认购人会高位加仓,所以辛苦几年,给LP带来的反而是巨亏。

究其根本,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每一个被证明高收益的策略,都会迅速被无数同行学习,无比拥挤以至于踩踏,踩踏的结果往往是走向了反面。

拿下冠军一定是采用了极端策略,盈亏同源,赖以成名的东西很难有人会舍弃,这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悲剧。

2. 内幕交易与老鼠仓

90年代曾盛行“坐庄”,直到今天,市场风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世间必有光照不到的黑暗,仍有相当比例的行为在后台悄然运作。

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内幕交易”和“老鼠仓”。

1)内幕交易,再常见不过了,大家数数看那些盘后爆出利好利空消息的,至少有40%会在当天出现异常走势吧?

所以国家这几年一直提倡“信息披露公平”,就是想杜绝这个现象,不过以我看来,任重道远。

怎么定义内幕?董事长暗示会很乐观算不算?标准非常含糊。

怎么监查内幕?聊完业绩回去买,问起来,说因为别的原因买入就行,很难实锤。

2)老鼠仓,就是基金经理通过买入行为,自己拿到黑钱的行为。

可能是帮其他人代持,可能是解救即将平仓的大股东,可能是帮其他资金抬轿子。

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学里的“委托代理问题”。

对于公募和券商资管来说,管理的客户资金很多,但是赚再多,也跟自己的年终奖无关,权力和利益的不对等,就导致了一部分产生“老鼠仓”的坏心思。

包括我们看到的大宗交易,里面不少都存在着猫腻——大宗交易的价格可以偏离市场价格定价,假如某个股东想出货,大可以溢价大宗给某个公募基金经理,然后里面抽出一点私下打点,两具欢心。

但是最后买单的,是最可怜的中国股民和基民,买了某些知名基金的基民,你们也可能用自己血汗钱,为别人做了嫁衣。

所以,支持监管严查老鼠仓,这种行为应该被强力阻击,把坏人送进牢,而不是落在市场禁入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错失。

3. 二级市场的几种商业模式

从叶飞这个例子引申讲讲,二级市场的从业者有哪些赚钱的方式。

简单来说,可以划分成四种路径:买方、卖方、kol和掮客。

1)买方:公募、私募、券商资管、qfii、自营,都算。

走买方路径,核心是认知能力,赚智慧的钱,也是最干净的钱。

管别人的钱,行规收费是每年2%的固定管理费,加上20%的超额业绩提成。

刚开始一般是借助平台资源管别人的钱,也是一种加杠杆的方式,但如果渐入佳境,应该是自营(管自己的钱)的比例逐步提升,资管(管别人的钱)的比例逐步下降。

我们看到ct、gwd、qgg、bill hwang等大佬,都是这个路径干到了极致,只管自己钱,根本不对外募资了。

但人各有志,有些风险偏好不高的人,一直在公募这样杠杆高但个人收益小的平台,如果能做到很大的管理规模,也是一种社会影响力的有效积累方式。

不过在公募管产品,和自营的差异相当大,投资能力可能不是最主要的,跪渠道和短线交易能力必不可少。

专门提一点,很多读者以为私募赚钱,其实很难的!十亿以下的私募,管理费扣掉成本和渠道分成,基本就没有了

所以大部分私募,都是靠业绩提成过活,指望着一波牛市赚饱了走人,时间的朋友毕竟是少数

2)卖方:券商研究所,少部分三方研究机构

主要是给买方提供服务,以换取对方的交易佣金提成,俗称“派点”。

提供的服务类型,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基本项是对公司和行业的研究服务,加分项是买方之间的组局服务,至于特殊服务?肯定也是有的

二级卖方的工作跟平台没什么关系,主要看个人奋斗,勤快、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不会被亏待。

干到极致,一般就走上管理岗位了,比如接个研究所的所长,或者去某些大公司当首席经济学家,从提供服务变成管理服务人员的领导。

3)kol:各种平台的意见领袖,流量为王。

十几年前就活跃着所谓的“股评家”,今天kol们的阵地则变成了自媒体——雪球、公众号、股吧、新浪微博、知识星球。

kol的优势是自由,不像买方卖方受那么多规则的束缚,所以表达的往往直指人心。

在当今这个自媒体时代,话语权力就是用户,用户就是财富,所以kol的变现也有很多种途径,比如打广告、卖产品、收费订阅、做教育。

据行业传言,财经圈顶流kol“招财大牛猫”的公众号年收入在300w左右,全网收入在1000w左右。

看起来也没有很高,但是要考虑到两点:第一,它完全没有成本,就自己做;第二,公众影响力代表了很多隐性福利,比如出事时有地方求救。

4)掮客:活跃在各类机构间的中介人。

这块我不是很了解,属于比较暗黑的操作,叶飞这事儿,也把这套玩法公之于众了。

一般来说,他们赚的都是法律边缘或者违法的钱,所以需要不只一道中间人,客观上为掮客(白手套)的存在提供了商业基础。

掮客一般通过口碑营销获客,商业模式是抽成,比如这次叶飞事件中,他抽成的比例就是百分之6.5,这算是一个比较夸张的比例了,可能也是因为单价较低。

掮客的抽成比例根据单子大小,波动巨大,从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都存在。

不少买方卖方和kol,也会兼职充当掮客的角色,做无本生意,本身也是自己资源的一种变现。

回头看我们的过气私募冠军叶飞,他起家于买方,但业绩大起大落,无奈只能转型kol+掮客,一明一暗,也是令人唏嘘。

 

说到,我还是希望,叶飞这样的人能少一些。

中国能多一些认真做投资的人,少一些帮忙“割韭菜”的掮客。

本文作者:星辰大海的边界,来源:星辰大海的边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