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 X 大师对话录(一)趋势的力量比想象更强,全球经济未来处于高波动低增长状态
采访嘉宾:李迅雷
在国内的宏观经济学家中,李迅雷的资历、见解与预判皆独树一帜。
他可能是业内对资本市场和投资理解最深刻、最具前瞻性的经济学家之一。2006年他撰写了《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一文,提出满仓甚至负债买入大城市房地产、垄断行业和高增长行业的龙头企业的观点,为后市所完全验证。
2018年他再度提出《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强调关注民族品牌、专利技术和稀缺资源,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他25年前进入券商研究机构,期间曾一手带出两支业内最领先的卖方研究机构,并担任证券公司高管。如今他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委员。这样的从业经历,业内少有可匹敌者。
他的研究往往落点其时大众最感兴趣的话题:股市、房产、货币发行量、比特币,以研究者的严谨推导,辅之“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文笔,娓娓道来。
也难怪上至“庙堂”之高的决策层,下到“寻常百姓”都会深感兴趣。这和业内一些“文字晦涩”、“故作深奥”的同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李迅雷近年仍笔耕不辍。其中的佳作大多汇集到了《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一书里。
2021年初夏,见闻大师课对话李迅雷,围绕中国和世界经济走向、国内投资者的机会与风险,及这本新书展开了对话。
政策可以改变一下斜率,但它不能够改变趋势
华尔街见闻:各位见闻的用户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华尔街见闻推出的《大师对话录》,我是主持人周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老师。
李老师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曾任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证券研究所所长,新财富券商研究机构杰出研究领袖。今天我们会围绕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展开对话,让我们有请李老师。
《趋势的力量》这本书我看了比较长的时间,觉得当中很多内容很有启发,而且对现实问题给出了很有针对性的解答,我觉得很有推荐给大家的价值。您在书中提到了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趋势是高震荡、低增速,能不能具体展开一下?
李迅雷:我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全球经济今后会处在一个高波动、低增长的状态。我的大的逻辑可能和其他学者不一样,我认为漫长的和平对于人类来讲是一个福音,它会使全球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解决了温饱问题,使得人口寿命越来越长,所以是一个好事情。
但同时它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不仅是经济结构扭曲,社会结构也会扭曲,因为和平就意味着游戏规则的不变。在这种扭曲的经济结构下,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动荡就会加剧。
同时,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在减少,而多数人是消费主体,如果消费不增长的话,经济增速也会下降。所以全球经济增速的下降和社会的动荡是不可避免的。
华尔街见闻: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速,相比全球主要经济体是偏高的,但是也面临着台阶式不断下行的这么一个趋势,您怎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速?
李迅雷:像日本、德国、韩国,这些都属于二战之后成功崛起,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国家。而它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也处在高增长,之后开始减速增长,共同经历了从高增长到中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的这么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恰恰是经济成功转型的一个标志。所以经济增速下降不是坏事情,是一个必然。因为体量越来越大了,增量对于存量的影响就会小,占比也会下降,这是一个必然现象。
而我们很多读者,包括有些学者,总是寄希望于经济在到达一个底部之后还能够反弹、还能够高增长。我觉得这是不太现实的,也不符合经济学的理论。
华尔街见闻:中国的经济增速处于缓慢放缓的阶段,但资本市场还在追寻高增长的板块,这当中的逻辑说得通吗?
李迅雷:这也是说得通的,因为此消彼长、强者恒强。
在存量经济下,就相当于蛋糕怎么切分的问题了,而增量经济就是怎么去做大蛋糕的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还没有到达存量经济阶段。存量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日本,日本的经济基本达到零增长了,同时利率是负的。我国存量经济的特征可能已经开始显现,但总量还是在增长,而且即便未来5年中国经济增速是5%,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比较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有很多高成长的行业。比如和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养老、健养等领域。我觉得这些行业未来的发展还是会非常迅猛的。
随着居民收入的分化,高端消费的增速还是很快的,因为消费升级等等。成长性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依然是存在的,更何况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还是属于偏高的。
华尔街见闻:您前面也提到,中国经济未来5~10年的增速大概能维持在5%的水平,增速感觉还是不慢的,能够在5%左右,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李迅雷:5%左右的经济增速,应该还能够维持5~10年。这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像美国这样一种经济,虽然经济增速在2%~3%这样的水平,但驱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行业的拉动还是非常明显的。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驱动;今后,这些要素的驱动作用会越来越弱,科技驱动的力量会越来越强。
华尔街见闻:在资本市场中选择有机会的板块,是不是也要更多的关注这个行业运用科技、掌握科技的能力?
李迅雷:未来中国经济要发展,更多的要靠科技来驱动,因为我们一般的需求都满足了。但是我们现在需要什么呢?需要人工智能、需要生物医药,来解决我们的心血管、癌症等等这些问题。
从这些方面来讲,科技含量在一个产品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这样的话,依然可以在某些行业或者企业中找到优秀的企业,这种企业才会具有这种高成长的属性。
所以我在这本书中讲到趋势的力量,还是讲到这些趋势,而且这些趋势可能比大家所想象的要更加强烈。
华尔街见闻:您在书中提到了趋势的力量,什么样的因素或者力量会干扰趋势的延续?
李迅雷:我们经常会讲到比如逆周期调控,比如精准施策、避免大水漫灌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政策。
政策主要是起到平衡的作用、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它可以改变斜率,但它不能够改变趋势。
很多人喜欢讲周期,比如库存周期、朱格拉周期。在我看来,周期是一定的扰动因素,它不代表我们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样的。所以有很多这种趋势,我觉得在我们经济发展到下一阶段,它能够持续下去,而且这种持续的时间要超过大家的想象。
华尔街家见闻:意思是比大家想象中的还要长一些?
李迅雷:对,要更加长一些。大家都喜欢拐点,为什么呢?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历史是无限的,我们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历史的使命感。但事实上,历史太漫长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段都比较短。
包括过去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所提到的周期理论,也是基于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和研究生涯中所看到这一段,然后进行演绎。但随着时间继续拉长,你会发现他们的很多理论也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历史要敬畏,对趋势要有敬畏之心。
华尔街见闻:2020年中国的经济表现是超预期的,尤其是出口的贡献很明显。这种出口方面的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的?
李迅雷:对于中国出口的判断,我觉得要更加注重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的作用。这很重要。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今后要靠内需,而不是靠外需,这个理念肯定是对的。而且未来,出口在我们的经济体量中的占比会减少。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出口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一般来讲,像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全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它们的出口,在其出口占全球贸易10%左右的时候就到顶了。
过去我也认为中国到百分之十几也就到顶了,2020年到了15%,2021年估计还有15%。所以说中国的这种模式,就是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这一点是中国出口占比不断上升的一个基础。而这和中国从古至今的价值观是有关的。
从这点来讲,虽然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未来会减少,但是它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所以我还是比较看好出口的。
华尔街见闻:根据您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的制造业现今在全球是不是还是有比较优势?
李迅雷:你看一下印度、印尼、越南等等那些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非常低,按理说它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上更具有优势。但经过这次疫情,你会发现它们控制疫情的能力还是比较弱,而中国在这方面比较强。
所以全球的产业转移,我认为到中国基本就是一个终点站了,再往后会可能会有一部分向外转移,但主体还是会留在中国。
华尔街见闻:您怎么看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影响,还是一个阶段性因素?
李迅雷:我觉得目前来讲,疫情比大家预期中的要长。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大家认为到了2020年下半年大概可以得到控制了。到2021年年初,大家认为2021年下半年大概可以得到控制了。
目前,疫情在印度、巴西、土耳其再度爆发,大家可能又要把预期拉长了。但是再怎么拉长,它还是阶段性的,疫情总归能够过去。
如果疫情越来越严重,人类对于疫情的防控能力也会同步加强。以后,可能新冠病毒会和人类共处,人类也会对它有一个相应的控制办法,使得它在一个适度的范围里继续存在。
我觉得人类的历史,和平是一个长期趋势,是大家所共同向往、共同追求的。但这期间会有战争,也会有瘟疫,战争和瘟疫都是对人类的对抗,是对现有的游戏规则的推倒重来,是一种改变。但是,它持续的时间不会特别长,我觉得应该还是阶段性的。
华尔街见闻:您在书中也提到了对于货币政策的一些具体的判断,能不能展开再讲一下?
李迅雷:因为流动性和经济增长是相关的,就是经济增速越快,流动性就越高,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过去40年,我们的货币的扩张规模是巨大的,大大超过我们GDP的增长。就是因为如此,大家特别担心我们的货币会贬值。
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40年,货币都是大幅贬值的。但是中国因为是一个出口大国,同时经济能够维持长期的增长,又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这对我们的货币还是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另外一方面,我想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会下降,这样就会导致流动性的过剩。流动性过剩之后,这些流动性更多跑到资产领域。
过去,流动性大部分都在生产领域,在制造业、服务业、消费等领域,现在可能向虚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多,这会导致资产泡沫。政府为了抑制资产泡沫,它也要收缩流动性。
所以我觉得未来,M2的增速肯定会不断下降。过去我们M2增速最高的时候,大概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几,现在大概在10%,未来可能会更低,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趋势。
— — 加入大师课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