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金融监管周期将走向何方?

国海证券靳毅团队
国海证券分析认为,总结历史经验,本轮监管压力或持续至四季度。在此之前,为了配合达到“去杠杆”效果,货币政策难以宽松,是否有所收紧则要综合通胀、海外央行决策等因素进一步判断。

投资要点

纵览 2013 年、2017 年、2021 年三轮“去杠杆”周期,我们可以看到 高层“去杠杆”思路,由单一的货币政策调控,转向先货币、后监管的 “组合拳”。并且由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日渐完善,本轮监管政策生效更加迅速,未再出现像 2017 年“三三四”自查期间,市场试图逃避监管, 导致“去杠杆”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严监管”周期内,货币政策难言宽松,信用利差将明显上行。为了达到“去杠杆”的效果,“严监管”周期内货币政策一般不会宽松。同时 由“严监管”带来的“紧信用”环境,通常会引发低资质主体的“暴雷”, 市场对此有明确的预期。因此“严监管”政策落地后,信用利差通常上行。

总结 2013 年、2017 年两轮严监管周期,我们发现“严监管”通常会持 续三个季度,并以“违约潮”为终点。例如2013年6月“钱荒”导致 2014 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破债市“零违约”的神话。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则导致 2018 年中民企违约潮。“违约潮”出现后,监管转向纾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经济进入“稳杠杆”阶段。

展望未来,若以年初诸多监管政策正式落地算起,本轮监管压力或持续至四季度。在此之前,为了配合达到“去杠杆”效果,货币政策难以宽松,是否有所收紧则要综合通胀、海外央行决策等因素进一步判断。

随着监管压力持续,信用利差继续上行,低资质主体融资环境恶化, 最终会引发年末信用违约事件的集中出现,投资者应提前予以规避。重大违约事件出现后,监管与货币政策将出现松动,经济进入“稳杠杆”的新阶段。

风险提示:货币、金融监管政策超预期。

报告正文

1、前言

随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消退,2021年成为“去杠杆”、“严监管”的大年,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2020年5月底以来,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不断上行,也反映出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结果。

但奇怪的是,2021年春节以后,在“紧信用”、“去杠杆”周期行至中途时,货币政策并未随之收紧,资金利率反而出现下行,与市场直觉相悖。债市也随着资金面的宽松,阶段性走牛。从监管周期的角度来看,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还有继续收紧的空间么?为了进一步实现“经济去杠杆”,本轮监管周期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回顾2013 年、2017年,两轮“去杠杆”周期中,央行金融监管思路的演变。

2、金融监管周期回顾

2.1 2013年,货币政策“一招鲜”

2012年央行两次降息、金融自由化改革持续推进,使得2013年金融体系过度扩张,实体经济杠杆率大幅攀升。2012 年全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 10 个百分点,2013 年仅一季度就上升 4 个百分点。 

为了给过热的金融体系“降温”,2013 年2月央行重启正回购,货币政策显示出收紧信号。从 2013 年 3 月至 5 月,R007 中枢由 3.2%上行至 3.5%左右。与此同时,2013 年 3 月 25 日银监会“8 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开始规范日益火爆的表外理财通道投资非标业务。

 

但受制于多头监管的背景,当时的监管并未能完全堵住金融创新的漏洞,例如“8 号文”出台后,银行表内资金对接信托受益权的规模仍持续扩张。由于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等高收益领域,对资金利率的小幅变动并不敏感,所以直到 2013年6月前,央行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并未能扭转金融扩张的势头。

在窗口指导、与小幅收紧的货币政策“去杠杆”无效后,2013 年 6 月,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叠加上同一时期外汇占款下降,银行间资金面骤然紧张,“钱 荒”出现。2013 年 6 月 20 日当日,R007 高达 11.6%,大型银行资金违约等小 道消息频传。 

大幅飙升的资金利率,使得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间的息差大幅缩水、乃至倒挂,商业银行的扩张冲动终于得到有效遏制。

2013 年 10 月份,央行开展第二轮“去杠杆”行动,货币政策再度大幅收紧,带动 R007 中枢由 3.8%大幅上行至 2013 年底的 5.3%,累计上行 150BP。 

本轮“严监管”持续三个季度,直至 2014 年 3 月“超日债”成为债市违约第一单。2014 年 4 月央行宣布降准,货币政策全面转向,经济进入“稳杠杆”阶段。

此种通过资金面大幅波动,遏制金融扩张的货币手段,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当时商业银行“借短放长”、期限错配是常态,短期流动性大幅缩紧后,有可能造成资金违约乃至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过度抬升的资金利率,也伤 害到了实体经济正常的融资需求。 

因此在2017 年的第二轮“严监管”周期中,央行不再采用货币政策“一招鲜”的监管手段,而是配合使用更成熟的行政式监管体系,有效的规避了单一货币政策“去杠杆”时的副作用。

2.2  2017年,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结合

2015 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当年 5 次降息 125BP,带来了新一轮地产高峰,企业与居民部门杠杆率同步上升。同一时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繁盛。

2016 年 4 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宏观调控进入“严监管”、“去杠杆”阶段。本轮 “去杠杆”呈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3 月,通过货币政策收紧表内融资; 

第二阶段,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10 月,货币政策恢复中性,监管政策试图控 制表外融资,但效果不佳; 

第三阶段,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3 月,“资管新规”落地,表外融资得到有 效遏制,同时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

2.2.1、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

第一阶段,货币政策收紧表内融资。2016 年 9 月,央行重启 28 天逆回购,同时缩减 7 天逆回购数量,“收短放长”抬高资金成本。2017 年 2 月初、3 月中旬, 央行两次逆回购加息,每次加息 10BP。受货币政策收紧的推动,2016 年 9 月 至 2017 年 3 月,R007 中枢由 2.5%上行 100BP 至 3.5%。

由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主要投向高信用、利率属性较强的标的,资金利率明显上行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速度放缓,M2 增速由 2016 年 10 月的 11.6%下行至 2017 年 4 月的 9.8%。

但与此同时,表外通道业务主要投向房地产等高收益领域,对资金利率的小幅变化并不敏感,同一时期社融增速维持在 12.7%的水平,几乎无变化。反映出表内收缩的同时,表外依旧在高速扩张。

2.2.2、第二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 

第二阶段,货币政策恢复中性,监管政策开始发力,但遏制表外融资效果不明显。以 2017 年 4 月银监会“三三四”检查为标志,监管正式发力,瞄准不受控制的表外通道业务,本次自查一直持续至 8 月中旬。

监管压力带来债市“紧信用”预期,4 月至 6 月债市信用利差一度拉大,8 月社融与 M2 的增速差开始减小,显示出监管压降表外融资取得的一定效果。 

但 8 月中旬“三三四”自查结束后,市场认为监管压力逐步过去,信用利差回落至 2016 年下半年“宽信用”周期的水平。9 月至 10 月,社融与 M2 增速差一度反弹,显示表外融资有所回暖,“三三四”自查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货币政策维持中性,3.5%成为 R007 中枢的顶部。当央行不再收紧货币政策的思路被验证后,5 月底至 9 月底,10 年期国开收益率震荡下行 15BP 左右。

但 10 月开始,债市利率再度上行,推动因素主要有:9 月 PMI 超预期、9 月金 融数据强劲、周小川行长“下半年(GDP 增速)有望实现 7%”的乐观表态、 美债利率显著上行等。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加剧。

2.2.3、第三阶段,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 

第三阶段,资管新规“重锤落地”,表外融资得到有效遏制,货币政策再度收紧。2017 年 10 月“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不到一个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 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资管新规”)公布,直指表外融资期限错配、资金池、底层资产不清晰等问题。期间银监会密集发布多份配套文件, 监管大幕全面拉开。

在资管新规及其配套政策的压力下,2018 年全年表外融资持续压降,社融与 M2 增速差,从 2018 年 1 月份的 4.1%回落至 2018 年 12 月的 1.7%。本轮监管政策“去杠杆”效果明显。 

资管新规意见稿推出后,货币政策有所收紧。受美联储两次加息、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影响,2017 年 12 月中旬,央行 MLF、逆回购加息 5BP;2018 年 3 月中旬,逆回购加息 5BP,1 个月后 MLF 加息 5BP。

本轮严监管持续三个季度,直到 2018 年中,以“沪华信”、“永泰能源”为代表的民企违约潮出现。2018 年 7 月份货币政策开始转宽,降准后资金利率显著下行,同时民企纾困政策相继出台,经济进入“稳杠杆”阶段。

3、本轮金融监管周期处于何处?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后,为了托底经济,货币政策大幅放松,1 年 期 LPR 利率下降 30BP,流动性十分充裕。但也推动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出现上涨势头,同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在 2020 年上半年上升 13 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历史最快,也超过了 2017 年去杠杆时期的最高点。 

2020 年下半年,随着疫情消退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金融监管进入新一轮“去杠杆”周期。

观察本轮“去杠杆”周期,金融监管思路与上一轮(2017 年)有诸多相似之处:

第一阶段,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 月,通过货币政策收紧表内融资; 

第二阶段,2021 年 2 月至今,监管政策收紧表外融资,货币政策恢复中性。

3.1 “先货币、后监管”思路再现

3.1.1、第一阶段,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

本轮去杠杆也是从货币政策开始的。2020 年 5 月底,李总理指出资金面过度宽松,造成资金“空转”套利等问题。从 6 月开始,央行货币政策开始收紧,资金 利率掉头上行。 

资金利率上行,对利率属性较强的商业银行表内信贷扩张,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 月,M2 增速由 11.1%下行至 9.4%。本阶段货币政策收紧周期大概 8 个月左右,与 2017 年基本相同。

但正如我们在前文指出的,仅货币政策的小幅收紧,不足以扭转聚焦高收益标的表外融资的扩张。同一时期,社融与 M2 增速差由 1.7%上行至 3.6%,显示表外融资持续回暖,金融监管进入下一阶段。

3.1.2、 第二阶段,2021 年 2 月至今 

2021 年春节前后,监管政策陆续落地,对房地产、城投平台等重点领域债务管理力度加大,表外融资加速压降。年初落地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则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大统计数据上报频率,加强窗口指导。

目前货币政策仍维持中性,3 月以来 R007 中枢在 2.1%-2.2%区间震荡。稳定的流动性环境,扭转了春节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的市场预期。

3.2 本轮“严监管”何时结束?

纵览 2013 年、2017 年、2021 年三轮“去杠杆”周期,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去杠杆”思路,由单一的货币政策调控,转向先货币、后监管的“组合拳”。并且由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日渐完善,本轮监管政策生效更加迅速,未再出现像 2017 年“三三四”自查期间,市场试图逃避监管,导致“去杠杆”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严监管”周期内,货币政策难言宽松,信用利差将明显上行。为了达到“去杠杆”的效果,“严监管”周期内货币政策一般不会宽松。同时由“严监管”带来的“紧信用”环境,通常会引发低资质主体的“暴雷”,市场对此有明确的预 期。因此“严监管”政策落地后,信用利差通常上行。

总结 2013 年、2017 年两轮严监管周期,我们发现“严监管”通常会持续三个季度,并以“违约潮”为终点。例如 2013 年 6 月“钱荒”导致 2014 年 3 月“超日债”违约,打破债市“零违约”的神话。2017 年 11 月“资管新规”则导致 2018 年中民企违约潮。“违约潮”出现后,监管转向纾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 经济进入“稳杠杆”阶段。

展望未来,若以年初诸多监管政策正式落地算起,本轮监管压力或持续至四季度。在此之前,为了配合达到“去杠杆”效果,货币政策难以宽松,是否有所收紧则要综合通胀、海外央行决策等因素进一步判断。 

随着监管压力持续,信用利差继续上行,低资质主体融资环境恶化,最终会引发年末信用违约事件的集中出现,投资者应提前予以规避。重大违约事件出现后, 监管与货币政策将出现松动,经济进入“稳杠杆”的新阶段。

3、风险提示 

货币、金融监管政策超预期。

本文作者:国海证券靳毅团队,文章来源: 靳毅投资思考,原文标题:《本轮金融监管周期将走向何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