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降杠杆的前提是正净资产

阿聪随笔
为啥有些企业,看起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往往不是因为这些企业决策激进,误判形势,而是这些企业本身的发展根基就是不断扩张。

在一个资产价值不断向上重估的时代,这种扩张以增量消化存量,从而可以掩盖公司融资成本高,土地成本高,建安成本高的三高问题。在资产不断增值的时代,负债成本的累积赶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规模扩张又增加了企业的净资产。

一旦资产增值的时代告一段落,这种原因可以是市场不接受(个别三四线),更可以是政策不允许(很多一二线),企业静态的成本线压力就会更加明显,因为企业必须去化一种静态的资产,而这种静态的资产所匹配的负债实际上很高。当资产不能随着时间明显增厚价值,企业的净资产可能变小,甚至可能为负。

由于资产的非标属性,管理者甚至并不清楚究竟窟窿有多大。管理层一般只能选择继续增加资产,而增加资产看起来是掩盖窟窿最好的办法。从现金流的角度,新的融资性回款和经营性回款都有赖于拿地。从资产的角度,只有新资产的出现才能有效分担老资产的成本和费用,避免出现盈利能力快速下降的局面,至少放缓盈利能力下降的曲线。虽然在此背景之下监管可能三令五申限制杠杆率的提升,企业却不得不继续争取扩大投资,摊开大饼。这并不完全因为企业信奉大而不倒,也不是说企业认为自己足以绑架监管,而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增加投资,企业事实上经营能力的窘迫就可能暴露出来。

如果政策继续偏紧,金融机构对信用的评价不可能自修复,这类企业能选择的另一个办法则是增加权益。如果在母公司层面增加权益并不容易,那可以考虑在子公司层面找到增加权益的办法。这种手段甚至可能被政策所青睐,一方面没有人真的希望看到雷声阵阵,偏紧的目的也是为了尽量化解风险,另一方面新的发展领域可能符合政策的导向。

时间和流动性都不足以救助这些企业,因为绝大多数问题企业所面临的,都不是资产周转不灵,而是资产价值不足。正因如此,时间只能逐渐缩小问题的严重性(在净资产为负的情况下同比例缩小资产和负债,虽然会暴露问题,却会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除非重启资产增值趋势,或者发掘新业务的价值,否则问题无法化解。当然,问题企业的规模被远远高估了(因为内卷做表,无从信赖),很多并不糟糕的企业,只要主动压降投资即可——毕竟中国的房价在历史上还是涨了很久的。

主动处置资产并不一定是企业安全落地的表征,这也可能是企业手足无措的前兆。唯相对具备全盘考虑能力的企业,可以通盘考虑资产的处置,而不至于先优后劣,在甩卖一波优质资产之后再面临更大的困境。新的战略方向引入投资者,较之企业债权人而言,当然较处置资产更有利。当然,行动要趁早,因为母公司的信用迟早也会波及到集团的所有业务领域。

控制投资速度才是企业可能变得更加安全的可能表征。把拿地速度降下来是很痛苦的,这意味着销售速度一般会随之下降,但至少这意味着企业对自身的净资产价值有高度认同,不惧怕阶段性展示利润表。

降杠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压降企业的发展,而是为企业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信用的修复总要以外力来推动,而驱动外力的根本因素在于风险的适当暴露。在树林里小伙伴们躲避狗熊,你只需要不成为跑得最慢的人,而不必比熊跑得更快。

本文来源阿聪随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