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A股私募猛增万亿,哪些“销售兵团”的“腿”最勤快?

渠道下沉是王道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波动加剧,私募基金持有人是走是留?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让人大吃一惊!

截至5月末,投向二级市场私募基金的规模相比一季度末增加了3800亿元,相比年初更是猛增上万亿元。

这上万亿资金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它们因何原因买入,又是谁大胆的引入了它们?

私募规模“天天向上”

首先来看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三个数据:

2020年末,证券类私募(投向二级股债市场)存续规模为3.70万亿元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规模增至4.45万亿元,短短三个月增加7500万元

到了今年5月底,存续规模继续增长,达到4.83万亿元

对比发现,今年前五个月,私募基金再度“膨胀”一万亿!

虽然一季度市场大幅波动,但并没有阻止增量资金入场,私募基金的规模持续“滚雪球”。

聪明资金“毫不犹豫”

中信证券分析师朱必远认为,私募基金行业的新增规模中,外部流入大过了静态增长。

比如,仅看今年一季度,私募基金行业仍然保持了约4700亿元的资金净流入,其中产品净发行和存续产品净申购分别约1800亿元、2900亿元。

其中,3月份新产品发行规模仍保持在700亿元,处于历史峰值水平,4月份有所降温(约500亿元),但仍处于相对高位。

朱必远认为,过去两年受益于股票市场上涨以及居民财富配置权益产品,10亿规模以上的管理人数量大幅增长,从2018年底的286家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589家。

“顶部”私募吸金最猛

综合各大渠道和卖方数据,今年吸金规模显著的私募,集中于最头部的数家私募。

以主观多头的股票私募为例,景林资产、淡水泉、高毅资产为代表的“千亿军团”,是整个市场的募资主力。

而且它们善于“后程发力”。

春节后A股巨震之时,景林资产的蒋彤展开募资,超百亿元新增资金申购。由于蒋彤常年管理机构资金,此次罕见面向高净值个人,于是吸引了大批聪明钱在市场下行之际抢购。

类似的春节前后,另一家老牌机构淡水泉推出全球成长系列基金,募资规模也超百亿量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淡水泉在2015年起陆续在新加坡、纽约设立“据点”,广泛在东南亚、南亚、北美等地寻找跟中国相关的外延性投资机会,所打出的全球概念,成为募资时的关键卖点。

此外,高毅资产也不示弱,先后为基金经理卓利伟、邓晓峰发行产品,上述二人分别任高毅的首席研究官和首席投资官,吸金规模也超百亿元。

另据资事堂了解,量化多头私募吸金能力也极强,灵均投资、启林投资、衍复投资也分别吸纳超百亿元的增量资金。

实际上,代销渠道也在助推这场资金抢筹。年初一家头部量化机构,因长达七个月没有超额业绩,持有人赎回后,渠道将流出的资金“重新转化”,流入上述量化机构。

可以看出,位于行业“顶部”的机构,吸金能力相当强劲。

跑渠道哪家最猛?

由于私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代销模式扩张规模,渠道成为关键的“中介”。各家私募内部设立市场团队,借此与各大代销渠道对接,并进行投前、投后的服务。

这种以前常见于公募产品销售的“地推兵团”,也在私募机构里展露头角。

资事堂观察到,上文提及的头部私募机构,在对接渠道的人力布局,有截然不同的策略。

以灵均投资为例,“跑渠道”的市场人员超过20位,在整个私募机构中位居最前列。

对比而言,千亿规模的景林资产,旗下的市场经理只有两位,淡水泉投资仅有四位市场人员的配置。业内老牌私募中,星石投资一直有公募化色彩打造团队,市场人员10人左右。其余知名百亿私募中,3-5人的市场团队模式居多。

为何如此“悬殊”?

私募创始团队的基因,或是关键因素。

灵均投资的创始人蔡枚杰并非投研出身,她奔私之前从事机构投资者服务,曾在中金公司财富管理部和销售交易部担任副总经理。

资事堂曾报道,灵均投资内部设置董事长与首席投资官对赌模式:横向比较相同量级的百亿量化私募,灵均业绩排名必须大于等于规模排名,前者只能领先后者一个排名位置。

上述对赌模式下,灵均投资对于规模扩容有强大内部驱动力。多个渠道人士反馈,灵均的市场拓展十分看重“渠道下沉”,经常去各个非常偏僻的地区营业部路演,并做量化类的投教。

灵均路演PPT中,还强调“线上微信群7*24进行答疑回复”、“越是表现不佳,越会主动站出来主动沟通”。

与灵均类似的头部私募,就是高毅资产,旗下市场部人员近20位。

渠道人士反馈,市场人员多的私募主要是做到“下沉”——亲自跑至三四五线城市的营业网点,维护当地渠道并挖掘高净值客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