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供应链如何复苏?缺“芯”何时改善?这是高盛的解答

高盛预计,全球芯片供应将在今年年底前后增加,半导体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也将在今年结束,但全球芯片市场将在2023年之前继续吃紧。这对于美国通胀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后疫情时代,美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广泛的供应链中断仍在美国的各个角落持续蔓延。

在高盛看来,当前的供应链瓶颈一次性拉高了通胀,最终则将成为一次性的反通胀拖累。

该行还预计,在未来的几个月里,随着联邦政府对美国家庭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支出也转向服务业,需求压力将有所缓解。

供给侧方面,高盛预计芯片短缺问题,尤其是汽车行业的芯片荒,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得到改善。

整体而言,受供应瓶颈限制的商品类别对于核心PCE通胀同比增速的贡献已从疫情前的-20个基点转为增加105个基点。

但高盛认为,上述贡献度将在今年年底降至增加35个基点,并在2022年底转为-55个基点。

基本面详解

先看需求侧。

高盛看到,因联邦政府财政支持拉高了美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叠加服务业受到封锁影响以及疫情期间人们的偏好有所改变,美国耐用品消费支出已经较趋势水平高出15%-25%。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不存在供应链瓶颈的状况下,供应商可能也很难满足如此迅速的需求增长。

再看供给侧,供应不足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部分公司在疫情爆发时就选择预计经济衰退时需求将下降,并因此缩减了生产规模;还有一些诸如汽车制造商之类的公司,曾出于安全性考虑在疫情期间关闭了工厂,暂停生产后,产量自然大幅度下降

其次,供应链中断对产能进一步造成了阻碍,最为明显的就是全球半导体短缺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对包括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汽车等在内的一系列消费品造成重大影响。

比如说,因缺乏芯片,美国汽车产量在过去四个月里两度下降,自疫情开始以来的产量缺口随即达到了250万辆左右。

再加上需求强劲,美国新车和二手车库存都出现了急剧减少,消费者很难找到新车,租赁公司重组车队的日子也相当难过。

第三,在这一年多里,全球航运业经历了集装箱短缺、苏伊士运河“塞船”、港口拥堵以及关键港口爆发疫情等一系列磨难,运输速度有所减缓,运输成本则大幅增加。

供需已然失衡,何时才能出现改善?

根据高盛一如既往的乐观预计,随着联邦政府对美国家庭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支出也转向服务业,未来几个月对于耐用品的高需求应该会有所缓和;芯片危机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出现改善。

高盛认为,在短期内,芯片制造商将优先生产汽车芯片,消费电子芯片还需稍等片刻。中期来看,随着去年年底订购新机器以提高产量的现有芯片工厂将新产能投入运营,芯片供应也将增加。

考虑到新机器交付大约需要6-9个月,安装和测试需要1个月,新产能下线需要2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全球芯片供应将在年底前后增加。

长远来看,美国和海外在建的新工厂或在大约两年后投入运营,这将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满足快速增长的芯片需求。

此外,高盛还预计,芯片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将在今年结束,但全球芯片市场将在2023年之前继续吃紧,价格趋势仍将强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汽车产能方面,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和指引表明,芯片危机所造成冲击最大的季度基本上可以说是去年二季度。

若真是如此,当很多工厂都选择跳过通常的夏季停工期,美国汽车产能或在7月大幅走高,在未来几个月也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高盛表示,单看汽车行业,芯片短缺问题预计将在明年年初得到解决,从现在到那时,新车生产流程应该也会恢复常态。

尽管如此,高盛仍然承认,想要完全恢复汽车库存,至少也要等到2022年年中。

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美国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来解决当前的供需失衡?

高盛预计,在联邦失业福利到期之后,美国劳动力供应将大幅增加,工人短缺的状况将在未来几个月有所减少,问题不大。

通胀与反通胀

如果高盛的假设是正确的,美国需求和供应瓶颈问题能在今年底明年初的某个时候得到解决,这对于美国通胀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目前,供需失衡已将美国许多类别的产品价格推升至远高于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汽车、受芯片荒影响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疫情期间需求激增的运动设备、家具电器等等。

高盛特别指出,上述产品价格飙升,叠加旅游服务重新开放、价格常态化所带来的巨大基数效应,美国核心PCE通胀同比增速达到3.39%,为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

展望未来,高盛预计,这些受供应瓶颈限制的商品类别,价格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保持坚挺;而随着芯片短缺的全面影响到来,消费电子产品价格也可能出现进一步上涨。

这也就意味着,当前一次性的通胀推动力,最终则将成为一次性的反通胀拖累。而且,这种拖累影响还会更大,也会更早到来,届时价格将走低,零售商的折扣也将恢复常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