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真香?越过老牌“一哥”恒瑞,药明康德股价、市值创下新高

“做药”or “卖水”,你pick哪个?

“做药”还是“卖水”?随着药明康德股价再创新高,这个曾让医药圈争论不休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截至1日收盘,药明康德报168元/股,当日涨幅7.29%,市值站上4900亿,与股价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而与最近几个月药明康德一路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老牌“医药一哥”恒瑞医药的股价却是持续走跌,年初至今缩水近4成。

截至1日收盘,报69.69元/股,股价已跌至近2年低点。

“药明康德以4900亿的市值超越恒瑞医药,恒瑞‘一哥’宝座终于易位!”为此,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所以,“做药”终究还是比不过“卖水”?

站上风口的CXO龙头

药明康德是一家依靠医药研发外包(CRO)服务起家的医药企业。

医药外包CRO是指制药企业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专业化的企业进行操作。借助医药外包服务公司的服务,制药企业可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降低新药的研发成本。

在业界,有个通俗的比喻,就是把制药企业比作“淘金者”,而CRO公司则是“卖水人”。相比“淘金”,卖水生意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承担“淘金”(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这也是不少人看好这个行业的理由之一。

根据业务阶段及服务内容的不同,医药外包服务大致可分为CRO(医药研发外包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MO(医药定制研发外包组织,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CSO(医药销售组织,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

其中,CRO还可以细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而CMO也在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级版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优化。

CXO,则是CRO,CMO与CDMO等的统称。

 

目前在二级市场,医药外包已有不少相关投资标的,各家企业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比如临床前CRO的代表企业有药明康德、昭衍新药、药石科技、康龙化成等;临床CRO龙头是泰格医药;CMO/CDMO领域则主要有凯莱英、药明生物、博腾股份、九洲药业等几家。

“药明康德体系”凭借着全产业链覆盖的优势,成为整个医药服务外包行业的龙头。药明康德体系包括负责大分子生物药CRO和CMO业务的药明生物、负责小分子化药CMO业务的合全药业以及主营临床前和临床CRO的药明康德。

就药明康德而言,公司以临床前CRO业务起家,并已做到国内第一,同时公司还通过布局临床CRO以及CMO/CDMO等产业链其他环节,逐步完善自己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近些年,在政策推动和支持下,中国进入了创新药研发的黄金时代,而创新药的发展也带动了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的快速发展。

此外,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后,仿制药的市场空间被极大压缩,而随着仿制药企业转型创新,同样可以为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增量。

东吴医药研究认为,CXO行业长期看有壁垒、有空间,中短期看景气度高,未来全球最大的CXO公司也将诞生在中国。

2021年以来,在业绩超预期等利好的不断催化下,医药CXO亦持续领涨医药板块。从药明康德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50亿元,同比增长55.31%;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394.92%,创下单季净利润历史新高。

身处景气赛道,加上自身的龙头气质,还有高速增长的业绩做加持,药明康德股价如此强势似乎也不意外。

转型阵痛期的老牌“一哥”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很快就开始推进国家药品带量采购的开展。从2018年底至今,已累计完成5批,共覆盖218个品种,涉及市场容量达2200亿元。

虽然在带量采购政策刚推出的时候,A股整个医药板块曾泥沙俱下,恒瑞医药的股价也一度下探至50元以下,但后来在“龙头将最终受益”的预期下,公司股价得以慢慢修复。

然而,一切又在今年迎来转折。在年初创下新高后,恒瑞的股价突然掉头向下。

其实,在当时,市场对于公司的认知已出现分化。在一些人看来,作为一家成熟医药龙头,恒瑞势必将进入低增长阶段。而从4月恒瑞公布的财报来看,的确也有这样的迹象。

2020年,恒瑞实现总营收277.35亿元(+19.09%),归母净利润 63.28亿元(+18.78%),扣非净利润59.61亿元(+19.73%)。2021年一季报实现总营收69.29亿(+25.37%),归母净利润14.96亿元(+13.77%),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4.24%,扣非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6.04%。

对比往年业绩看,恒瑞医药2020年的总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出现明显放缓。

而新一轮集采的开展更是对公司股价形成压力。

因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集采恒瑞共8个竞标产品被纳入,其中4个是超30亿的大品种(以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计),同时恒瑞还是这4个大品种的主力,原有市场份额较高。

这也意味着,这一次,恒瑞医药打响的将是守住几个重磅品种的“保卫战”。并且,不管是降价中标还是落标,从理论上说都会导致该品种的营收及利润的大幅萎缩,公司业绩进而承压。也因此,有人认为,此次集采对于恒瑞来说将是一次历劫。

恒瑞能否经受住这次集采的考验,又是否会开启新一轮上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目前看多者大多认为,创新药在恒瑞收入中的占比已接近50%,未来仿制药集采对公司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的是,恒瑞亦在加速转型创新。与今年集采前,公司仅4月一个月内就有6款仿制药密集过一致性评价形成对比的是,整个6月,公司也有5款药物获批上市或获批新适应症,另有1款获批临床,包括卡瑞利珠单抗获批全球首个一线鼻咽癌适应症等。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