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新药研发,未来“好药”还能怎么做,药监新政有指引

做新药,更要做“好药”,好药的需求一直在。

做新药,更要做“好药”。

为更好满足患者对“好药”的需求,引导新药研发以满足临床需求为方向,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指出: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的治疗手段进一步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恶性肿瘤呈现慢病化趋势,这使得肿瘤患者对于药物的安全性、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以及肿瘤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体验都有了更高的期望。

以患者为核心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对患者的需求、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方法学的完善,而是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开展以患者为核心的药物研发,从而实现新药研发的根本价值——解决临床需求,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

依据《指导原则》要求,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肿瘤药占了新药研发的很大一部分),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开发原则。

这份被业界视为绝对重磅的文件具有多重意义,不仅有望在未来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国产好药、新药,它同样能帮助中国的新药(肿瘤药)研发走出“内卷”。

“内卷化”的新药研发

过去十年,在政策、技术、人才、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催化下,国内创新药研发得以迎来一波蓬勃发展。

然而,发展也总是伴随着泡沫。眼下创新药领域“热门靶点扎堆、重复研发严重”的现象,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内卷”的压力。

以大家熟知的广谱抗肿瘤药PD-1单抗为例,据保守估计,除已上市的PD-1以外,目前国内还有近30家药企在排队研发/上市。也因此,恒瑞医药董事长周云曙会感叹“现在国内整个PD-1市场已陷入囚徒困境,恒瑞的优势稍纵即逝”,而百奥泰则在今年3月成为首家宣布终止PD-1研发的企业。

又如眼科赛道,据了解,目前国内眼科临床试验有接近6成都是抗VEGF抗体(Anti-VEGF),也就是说,每十个临床实验里面就有六个在做抗VEGF抗体。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情况甚至比PD-1更严重,“因为PD-1还有各种各样的适应症,而Anti-VEGF在眼内注射就只有两三个适应症”。

重复研发会带来很多弊端,而其中最直观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对包括病人在内的各种资源造成浪费。据华尔街见闻了解,目前有不少临床试验正遭遇患者越来越少、入组不够的窘境。

“大药厂还好,不缺病人,但小公司就惨了。就我所知,有公司一个季度才入组一个病人,这样还做什么临床?这还是国内某知名创新药企,而且人家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往往是医院的知名临床专家)都是大牌。”某一级市场的医药投资人表示。

这绝非个例。华尔街见闻此前亦获悉,因为病人入组困难,另一家创新药企原本一年就可以完成的一期临床试验,被足足拖了将近两年。

并且,这样的情况还困扰着一些CRO公司。

“很多同质化项目进入临床,占用了很多优质的项目资源,不仅好的药找不到病人,实际上我们也会受影响。”凯莱英相关人士表示。

而《指导原则》的出台则有望让这些问题得以缓解。

因为根据文件要求,“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简单说来,就是以前一个新药要上市,只要临床试验证明比老药好就能获批,但现在的要求是要比‘老药中最有效的那一个’好才行。也就是说,每次获批的新药需要解决已上市老药尚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这样一来,获批的新药就会一个比一个更好,新药研发上市的门槛被逐步提高。”临床CRO公司昆翎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丹博士告诉华尔街见闻。

这又会带来什么结果?

“以PD-1为例,因为获批上市的产品性能越来越完美,相应的,留下来的临床价值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后续开发空间有限,也就不会有几十上百个PD-1挤在一起做研发做临床了。”张丹博士表示。

“所以,此次的《指导原则》其实就是对类似PD-1这种重复研发严重、不以首先解决临床未知需求的现象提出疑问与纠正。”他总结认为。

“好药”是什么?

《指导意见》发布后,市场最关心的莫过于,什么样的新药才算有临床价值?什么样的新药才值得去做?me-too新药是否已没有生存空间?未来是否只有me-better、First-in-Class新药才有存在的意义?

“me-too新药”简单来说,就是“微创新新药”,是根据已有的研发成功的药物,采用绕开专利技术的战术,再进行复制并研发成功的新药。这一类新药的化学结构是新的,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够得上一类新药的标准。

me-too新药属于模仿创新,是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的主要模式,也是创新药研发的起始水平,而me-better、First-in-Class新药的层次则更高,其中First-in-Class还是全新靶点、全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

《指导意见》出台以后,不少观点认为,me-too新药将被抛弃,未来只有me-better才是重点。但在张丹博士看来,市场如此解读是片面的。

“事实上,《指导意见》并没有说非要做me-better或者First-in-Class新药。《指导意见》强调的是,新药研发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也就是以病人为导向,其实就是你做的这个药一定要让病人觉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好使,这些优点都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这些优点你也总得占一条。”张丹博士告诉华尔街见闻。

“所以me-too也可以做,但一定是要在某些方面更加出色。要么更安全,要么更有效,也可以是在某些病人、某个特定人群中更有效,还可以是依从性更好,比如原来注射,现在改口服,病人更喜欢用,这些都是’临床导向’。”张丹博士表示。

“甚至还可以是,单药安全有效还不足以说明优秀,但和另一个药联合用药,比其他单药和联合疗法更安全有效,那也行。”他说。

所以,虽然这份《指导意见》在一些投资人眼里是“提高了临床试验的设计质量,更看重确切的临床获益,原来60分可以过,但现在要90分了,临床及新药研发难度被大大提高”,但正如张丹博士所言,在这份《指导意见》的指引下,业界能做的“创新”其实还有很多。

以药物的安全性而言,这也是此次《指导意见》反复提及的内容。

文件指出:

恶性肿瘤作为致死性疾病,在其药物研发中,通常更加关注疗效的提高,而对不良反应的容忍度较高;长期用药安全性也易被忽视。

然而,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治疗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能由于患者无法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减量或终止,影响患者的最终疗效,或使患者失去治疗机会。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恶性肿瘤逐步呈现慢性病特征,许多抗肿瘤药物需要长期应用,抗肿瘤药物的长期用药安全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应关注肿瘤患者对用药安全性,特别是对长期用药安全性日益提高的需求和期待,将提高和不断改善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作为重要的研发方向。

而据华尔街见闻了解,在ADC药物研发领域,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整个行业普遍只是强调药物活性,而对药物安全性的重视不够,忽略“降毒”的必要性。因此,即便是海外上市产品,也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

ADC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抗体-药物偶联物)由单克隆抗体和强效毒性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器偶联而成,是一种融合了小分子药物细胞毒性和抗体靶向作用的强效抗癌药物,又被称为“智能生物导弹”,是最近两年备受瞩目与追捧的新药研发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两款进口产品获批上市,包括罗氏的赫赛莱(英文商品名:Kadcyla;通用名:恩美曲妥珠单抗)以及武田制药的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Adcetris)。另外,荣昌生物的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商品名:爱地希)也在今年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ADC药物,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多家企业布局该领域,但其实包括荣昌在内,这些国产ADC大多都是me-too仿创新药,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靶向HER2靶点,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

那么,在药监局的新政下,这些本土仿创新药还能怎么突围?或许提高安全性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因此,可以看到的是,药监局《指导意见》出台的核心是挤出那些没有实质临床价值“新药”的水分,引导行业做有价值的、符合临床及患者需求的“好药”。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前者其实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临床需求,而患者对于好药的需求则会一直存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