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同时发布公告称,双方正在筹划由卫宁健康向创业慧康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合并创业慧康的事宜。
据公告,两家公司于18日签署了《合并意向协议》,此次合并目前尚处筹划阶段,因此仍存不确定性。
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同为国内医疗信息化产业头部企业。依2018年医疗产业销售额排名,东软集团以17亿元位列第一,市场份额3.5%;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则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四位,销售额为14.3亿元和8.3亿元,市场份额2.9%和1.7%。
因此,如果两家公司顺利合并,将超越东软集团,成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第一股。
医疗信息化建设仍在路上
医疗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
医疗信息化可以方便患者就诊,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带动医院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医院的对外形象和实力,是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及相关企业在最近十年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以首家上市的纯医疗信息化厂商卫宁健康为例(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营收占比90%以上),公司从2011年上市至今,营业收入已从当时的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2.67亿元。
不过,按照美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历程,在行业发展初期,医院信息系统(HIS)往往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后期随着HIS渗透率的逐步提高,电子病历(EMR)和电子健康档案(EHR)则将是医疗信息化的重点。
依此为参照,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的医疗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2011年-2018年,全国累计通过卫计委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进展全国总医院数量的0.26%,占参与评审医院数量的1.21%。相较之下,截止2017年,美国通过HIMSS五级及以上的医院占比已高达70%。
因此,国内可以说是刚刚走过医疗信息化的第一阶段,开始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阶段前进。
与此同时,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预测,2019-2023》,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相比,目前国内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仅为0.3%-2%左右,因此从医疗信息化投入的角度来看,国内也还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信息化投资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政策推动。而在目前“医保控费”叠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医院管理更需要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因此医疗信息化服务市场也有望进一步受益。
“强强联手”背后或为“抱团取暖”
行业景气向好,同时两家公司基本面都不差,按理说并没有整合的必要,可双方为何还要谋求合并?
对此,有分析人士向华尔街见闻指出,医疗信息化行业看似光鲜实则艰难,“这个行业没有绝对技术门槛,买方又比较强势,各医院的互通需要政策强干预,然后还有一堆小厂”。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初级信息化系统比较简单,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2018年排名前五的企业合计市占率还不到40%。并且,这个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跨地域的企业不多,全国性的龙头则更少。
相较而言,美国市场的医疗信息化集中度就非常高,仅Epic、Cerner两家公司合计市占率就接近60%,前8家公司占据接近90%的市场份额。
但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业界预计,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厂商在未来会更占优势。而这也被认为是,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这两家企业选择合并的原因之一。
据动脉网分析,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在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双方的用户重心不同。其中,卫宁健康的产品体系偏向于以大型医院为付费方,重点打造以医院端为核心付费方的商业模式;创业慧康则是公共卫生的龙头,在以医院为付费方的同时,也以卫健委等机构为付费方,公司侧重于打造服务于基层医疗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从细分市场来看,卫宁健康更多精力放在省级与地市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而创业慧康则擅长于地市级与区县级。因此,如果两者完成合并,那么新的公司将有能力执行完整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服务。
不过,从业务重心来看,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两家企业目前深耕的均是华东市场,因此在未来能否合作做强华东以外的市场仍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如果看美国医疗IT龙头塞纳(Cerner)公司的股价与市值,作为成熟行业龙头,塞纳的市值在200多亿美元左右,与美股其他科技公司相比可以说不值一提,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个行业的上限并不是很高。
“但卫宁的市值已经不低,因此,通过并购扩大规模,以维持目前的高估值和高市值不失为一条路子。”对于两家公司的合并计划,也有人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