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基金经理们的操作也浮出水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基金经理直接“清仓式大减仓”,将基金股票仓位杀到不足1%;还有同样的基金经理管理两只基金,其中一只基金大举加仓,另一只却迅猛减仓,仓位策略大相径庭。
为何会出现这些“神奇”操作?
另外,热衷于写“小作文”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了,有人在季报中洋洋洒洒数千字阐述投资思路,有人直接向持有人表达歉意,还有人直呼“迷茫”。
“清仓式”大减仓
不少基金经理都在二季度降低了仓位,有些基金甚至一键式“清仓”。
截至目前,混合型基金中,仓位最低的是易基配售,仓位从一季度末的17.41%,直接降低至二季度末的0.02%。此外,九泰久元量化、招商配售、华安安华灵活配置混合、北信瑞丰兴瑞混合的股票仓位也不足2%。
这其中,易基配售、招商配售为CDR基金。而九泰久元量化、华安安华灵活配置混合、北信瑞丰兴瑞混合的规模则普遍不足2亿元,其中一只基金规模已不足1500万云,有很大的清盘压力。事实上,部分主动偏股型基金因股票仓位过低,净值曲线直接走成一条“横线”。
整体来看,这些基金降低仓位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需求。
有些基金在二季报中提到,“出现超过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已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还有些提到,“报告期内出现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形。如该单一投资者大额赎回,将可能导致基金份额净值波动风险、基金流动性风险等特定风险”。
此外,还有17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在二季度降低了50%以上的仓位,最高降低仓位超80%。但降低仓位是否就能为投资者带来不错收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位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坦言,由于在二季度维持蓝筹权重股的配置,但降低了组合仓位,加上网下申购限售股解禁冲击,组合表现差强人意。“下半年我们将积极调整仓位,争取为持有人提高收益。”
同一基金经理仓位操作大相径庭
还有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在仓位操作上却截然相反。
曹春林、何媛共同管理两只基金,其中创金合信汇悦一年定开混合加仓幅度达到58.33个百分点,而创金合信汇融一年定开混合减仓幅度达到54.22个百分点,操作节奏完全相反。
从这两只基金的投资策略来看,其主要投资策略为定增以及事件驱动策略。
在创金合信汇悦一年定开混合的二季报中,两位基金经理表示,综合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判断今年的股票市场相较于去年结构性的板块性的行情,差异将会加大,因此在一季度选择了较低仓位运作,二季度在市场调整后,集中配置在高成长、景气度较高、竞争格局较好的板块和行业。
两只基金二季报都表示,对于已经处于解禁期的个股,进行了择机减持,以求能够将收益实现。定增策略决定了基金的大部分资产流动性受到限制,所以在市场回调大的情况下,大部分资产的收益也同步调整。在回调后,定增资产的减持变现将是基金未来一段时间运作的主要策略。继续维持定增资产减持变现策略,择机选择表现较好的行业标的进行减持。
迷茫反思的基金经理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基金经理直接在二季报中表达了或反思、或迷茫的情绪。
银华基金焦巍提到,更多迷惑来自于希望拓展自身能力圈时候的迭代错乱:比如当习惯用商业模式和终局思维去看公司竞争格局时,会错过很多高增长低壁垒行业的投资机会。用同样的模式思维,可以在芯片设计领域找到投资对象,但对新能源领域的机会全部失之交臂。
但焦巍同样认为,相对于这种投资方法之所失,对大多数平庸机会的拒绝更为重要。“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拒绝平庸,才是接近正确公司的手段。”
交银施罗德基金王崇则在二季报中向投资者道歉。他表示:“从二季度来看,基金组合整体表现不佳,组合内个别重仓股跌幅较大,我们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表示深深歉意。”
王崇提到,其错过了如新能源(车)等高成长高估值股票的大幅上涨行情,一直在深刻反思,到底是是自己的研究和认知没有到位,还是市场的定价水平远超过自己固守的投资框架内的买入持有标准。
通过分析后,王崇表示,2021年三季度将继续坚守能力圈,谨慎看待市场热门景气行业的高增长高估值股票趋势加强的投资范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精选未来三四年企业竞争力强、中长期发展相对清晰、未来估值处于合理或偏低的优质公司股票做中期布局。
本文作者:梁银妍,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