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认为本次讲话标志着美国新能源车产业长期目标确立,在此基础上全球电动化有望实现共振向上,我们看好全产业链或实现长期受益:
1)整车及零部件:我们上调美国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测至50%,对应销量870万辆。全球范围看,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781万辆,2030年销量3767万辆。对应2021至2025复合增长率32%,2025-2030复合增长率16%;
2)锂电及四大材料:上调全球2030年动力装机量预测至3509GWh,中国、欧洲、美国分别达到1139GWh、897GWh、763GWh;对应上调全球2030年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电解液、隔膜的需求至519.6万吨、200.4万吨、500万吨、518.2万吨、766.9亿平;
3)锂电设备:我们预计全球模组和PACK自动化市场规模到2025年有望提升至207/177亿元,合计为385亿元,CAGR为48%。我们预计全球动力电池结构件市场至2025年规模提升至344亿元,CAGR为44%;
4)上游原材料:上调全球锂需求预测,预计2021-2025年动力电池领域需求CAGR将高达59%,全球锂需求有望从2021年的43万吨LCE增长至2025年的154万吨LCE,CAGR约38%。
风险
美国新能源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
正文
美国新能源国家战略确立,后进市场崛起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关于“加强美国在清洁汽车领域领导地位”的行政命令:设定2030年电动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50%的目标。同日,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以及大众、宝马、本田、沃尔沃等非美汽车厂商发布联合声明,支持该计划。
图表:拜登政府此次行政命令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白宫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不断推进。拜登此前也多次表达逆转美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落后形势的决心,其一方面敦促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另一方面也持续推出政策鼓励电动汽车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本次白宫声明是美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定为其国家战略的标志。
图表:拜登政府此前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资料来源:白宫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及渗透率
资料来源: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新能源车市即将崛起,上调全球销量预测。由于政策缺失、基础设施薄弱和车型供给匮乏,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成为全球市场中的“洼地”。2021年上半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3.3%。同期中国市场为9.3%。本次美国总统讲话和车企声明,我们认为正式宣告了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崛起。基于本次白宫讲话和美国车企声明,我们上调美国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预测至50%,对应销量870万辆。
全球范围看,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781万辆,2030年销量3767万辆。对应2021至2025复合增长率32%,2025-2030复合增长率16%。
图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与预测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电动化共振向上,全产业链长期受益
整车及零部件:多条线受益,坚定看好电动智能化趋势
我们认为,本次美国新能源目标的公布,强化了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实现长期快速提升。因此,我们判断头部新能源整车企业,和在电动智能化中领先的零部件企业将确定性受益。
整车:全球车企争先,供给牵引需求之势形成
传统车企坚决转型,全面电动化提速。随着特斯拉引领全球电动化浪潮,传统车企(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奔驰、Stellantis)积极布局全新电动化平台,未来电动车车企市场将会是需求提速与激烈竞争共存。一方面电动车型将会日益丰富,进一步拉升需求。其中,通用汽车在今年1月发布电动车计划,并更换公司logo,彰显公司转型决心:2040年实现公司产品和运营的“碳中和”,于2035实现旗下轻型车的全面电动化;大众汽车规划至2030年,欧洲市场70%的销量、中国和美国市场50%的销量来自电动车。至2040年,欧洲市场实现全年电动化;宝马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则遵循循序渐进的道路,将当前到2025年前作为公司电动化第二阶段,电动车仍采用共用平台,而在2025-2030年的电动化第三阶段中,纯电动车型将占宝马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车企引领此轮变革,期待全球市占率提升。我们认为,由于中国车企依托最大的市场体量、领先的互联网生态,以及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将在本轮汽车智能电动化浪潮中迎来“换道超车”的机会。长期看,我们期待中国头部车企实现全球范围的市占率提升。
图表:主要海外车企电动化战略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特斯拉产业链:美国新能源车市主力,放量确定性增强
从销量结构来看,特斯拉是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绝对主力,占比超过五成。我们认为后续美国新能源车市在政策催化下有望持续放量,特斯拉或将率先受益。此外,我们预计特斯拉德州工厂后续有望继续扩建产能满足本土旺盛的需求,我们看好美国新能源政策催化下,特斯拉产业链具有较强的投资确定性。
图表:美国新能源车销售构成,特斯拉占比过半
资料来源: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继续看好特斯拉业务占比高的全球供应商。
图表:特斯拉产业链主要零部件标的供应情况概览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热管理:优质赛道存低估机会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存五年五倍空间。我们测算新能源汽车热管理2020年全球市场210亿元,伴随新能源车型放量,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117亿元实现五年五倍的增长。
在市场空间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热管理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前被低估,具备较高投资性价比。
图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全球市场空间测算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北美供应链:长短期均迎来改善
北美汽零供应商受益长期电动智能化,和短期补库存。本次美国新能源汽车目标的确立,对深耕北美电动智能化领域的供应商形成长期利好。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美国车市供给短缺严重,存在强补库存需求。因此,长短期对于北美供应链均形成较大利好。
图表:美国汽车库存(单位:千辆)
资料来源:BEA,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美国汽车库存销售比(单位:月)
资料来源:BEA,中金公司研究部
锂电及四大材料:需求升温,出海提速
美国电动化趋势确定,上修全球锂电及四大材料中长期需求预期
我们认为,美国203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目标超预期将进一步带动全球动力和四大材料远期需求预期上行,我们上调全球2030年动力装机量预测至3509GWh,其中中国、欧洲、美国分别达到1139GWh、897GWh、763GWh,海外合计装机需求占比达到67.5%,对应2021-2030e 装机量CAGR中国/海外将达到34%/37%;对应的我们上调全球2030年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电解液、隔膜的需求至519.6万吨、200.4万吨、500万吨、518.2万吨、766.9亿平。
图表:全球动力装机和四大材料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中汽协,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欧美本土无规模化锂电产业链,供需断层促国内锂电产业链出海
欧美本土无规模化锂电产业链,对产业链本土化诉求强。全球锂电产业链产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韩,在过去5年向中国集中,当前产业链各环节中国产能及供应的全球占比均达到40-80%;欧美本土无规模化的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在10%以下,面临较大的供需缺口,驱动欧美对产业链安全审视和本土化诉求不断增强,同时下游整车厂也希望核心产业链能形成就近配套,降低供应安全和质量风险;对于国内锂电产业链迎来出口或切入欧美本土配套的历史机遇。
图表:锂电及四大材料中国出货量占比
资料来源: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锂电及四大材料产能百分比分布(2020年)
资料来源:Bloomberg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欧美对产业链本土化需求不断强化(截至2021年8月)
资料来源:各国政府官网,路透社,中金公司研究部
动力龙头加码海外产能布局,带动核心供应体系跟随配套。在海外需求高增及欧美本土化诉求驱动下,动力龙头企业LG Chem、CATL、SKI、三星SDI等纷纷加码海外产能布局;锂电龙头欧美建厂以及供应链本土化要求也带动中国材料供应体系出海就近配套的需求。分环节看,隔膜和电解液环节具备较高壁垒、市场集中度高,已确定产能出海;而正、负极受限于海外较高的能耗成本和严苛的环境政策,我们认为更多是被客户要求、且在技术上能形成突破的企业具备出海建厂的可能;分区域看,目前国内产业链主要切入欧洲本土配套,美国本土以日韩电池厂商切入为主。
图表: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海外产能规划(截至2021年8月)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及日韩电池材料供应商出海布局规划(截至2021年8月)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当前本土电池规划产能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短中期仍需进口填补。目前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主要是日韩电池厂商布局,根据当前日韩供应商及特斯拉的产能投资及规划,我们测算2030年前美国本土规划总产能305GWh,与2030年需求763GWh仍存在较大缺口,考虑到电池产能投资较大以及美国本土产能建设周期偏长,我们预计短中期美国市场仍需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国内电池厂商凭借制造成本优势仍将参与美国市场竞争、享受美国市场高增长红利;而对于国内锂电材料环节,已切入日韩供应体系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于日韩电池厂商的本土配套,带来业绩增长弹性。
图表:锂电材料与海外动力电池厂商配套关系(2021年)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跟随产业链出海浪潮,核心供应体系强者愈强
我们认为在全球动力电池需求转向海外和产业链全球区域化结构转型趋势下,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出海顺畅环节的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进而获得更多海外配套的可能,我们维持LG Chem和CATL 2025e全球市场份额预期30-35%不变。长线把握龙头企业出海打开成长空间,关注动力电池、隔膜和电解液及正负极具备技术突破的企业。
动力电池:把握龙头出海以及二线电池崛起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转向海外趋势下,动力电池出海顺畅环节的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驱动远期份额预期上行。切入海外主机厂的二线锂电企业有望迎来更快份额增长与新客户导入契机。
正极:高镍、铁锂受益技术升级迎阿尔法机遇。
我们认为电化学行业是在配方试错中稳健发展的行业,成本和能量密度始终为行业的主要矛盾,但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就目前而言,高镍凭借能量密度优势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铁锂则凭借成本、循环性能优势在中低端车用市场以及储能领域成为首要选择。高镍和铁锂二者各有所需,逐步形成“上顶下沉”的格局。
高镍:高镍大势所趋,看好龙头高镍企业份额提升
高镍是实现量产NEDC里程达到600Km以上的主流技术路线。对于市场担忧较多的成本问题,我们认为不能僵化地看待材料的单KWh成本,也同样需要从车企角度考虑装车成本。一方面,随着高镍对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材料用量减少和自身降本推进,中长期来讲,高镍仍然有望在电池系统级成本上接近铁锂;另一方面高镍材料本身对于整车能耗也有较好的提升。根据鑫椤锂电数据,2020年高镍市占率为24.3%,6M21期间上升至38.8%,接近四成,高镍正在加速成长。
高镍材料的生产难度远高于中低镍材料,龙头高镍企业具有更强盈利能力和议价权。一方面,高镍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腐蚀性更强的氢氧化锂、还需在低温纯氧的环境中煅烧,对于产线设备的耐腐蚀性和封闭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高镍三元也需要搭配使用专用电解液和涂覆隔膜。因此高镍参与者较少,格局更优,2020年期间高镍CR3为90%。
磷酸铁锂:铁锂需求提振下铁锂受益于议价能力反转,而长期铁锂龙头有望强者恒强
当前铁锂依靠成本、安全优势和CTP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后在中低端续航领域的乘用车方面占据相对优势,随着Model3铁锂版、比亚迪“汉”、宏光 mini EV 等爆款车型放量铁锂需求快速提振。需求复苏下,行业也逐步摆脱了去年疫情影响下主要企业纷纷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带来的负面影响,价格逐步回暖,主要企业1Q21期间实现扭亏为盈。
磷酸铁锂的核心优势在于价格低廉,而规模效应下行业有望强者恒强。铁锂的制程工艺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德方纳米主要采用液相法并通过减少二次加工环节的方法得到成本低廉的铁锂产品;而贝特瑞等其他企业主要采用固相法,其铁锂产品压实密度更优但成本略高。在需求大幅提振下,铁锂企业也纷纷大幅加码产能建设,德方纳米预计21年底产能升至12万吨,在此之下单吨成本有望进一步摊薄,龙头优势明显。
隔膜:格局最优、壁垒最高,短期供需偏紧驱动价格坚挺
短期内新增产能有限,供需偏紧驱动价格坚挺。隔膜价格从2018年初的约4元/㎡大幅下降至2020年的1.5元/㎡以下,期间厂商盈利能力下降资本开支缩减,致使2020年以来新增产能投放较少,2021年仅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湖南中锂有少量新产能释放。目前隔膜行业整体维持紧平衡,价格已步入平台期。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众多头部隔膜厂商规划新产能,但隔膜扩产时间周期常在1.5年以上,且目前上游设备供应紧张限制隔膜行业扩产,我们预计至2022年年底前隔膜行业将维持供需偏紧态势,支撑隔膜挺价。
电解液:格局改善带来议价能力提升,龙头一体化有望享受超额收益
六氟磷酸锂供需错配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电解液涨价。六氟磷酸锂为电解液中的电解质锂盐,成本占比近50%,扩产周期在1年以上,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3Q20以来,受终端需求驱动,六氟磷酸锂价格从底部约7万元/吨上涨至目前的27万元/吨,并带动电解液从3.7万元/吨上涨至6.8万元/吨。受六氟产能建设及爬坡周期较长的影响,我们预计今年年底前六氟价格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并带动电解液涨价,2022年后,随天赐、多氟多、永太高新等新产能陆续投放爬坡,六氟及电解液价格或将出现回落。
负极:龙头一体化布局构建护城河
负极价格下滑为大势所趋,成本管控成为负极厂商角逐的焦点,龙头企业自建石墨化产能以增厚利润。在动力电池降本的需求下,负极价格也大幅下滑,月均价从2017年初的6.3万元/吨下滑33%至3M21的4.3万元/吨。针状焦和石墨化分别占据负极成本25%和34%,是成本控制关键。石墨化多以委外加工方式生产,但随着其他工序日渐成熟,石墨化工序直接影响人造石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且石墨化外协和自制成本差异较大,璞泰来等龙头企业纷纷加码一体化布局以期压缩成本并提高市场份额。
内蒙能耗双控,石墨化自制企业优势凸显。由于内蒙古电价低廉,大量石墨电极、负极材料、石墨化企业纷纷在内蒙建设产能,据百川盈孚统计,2020年中国锂电负极石墨化产能约65.8万吨,其中内蒙地区石墨化产能27.1万吨,约占比41%。但今年以来,内蒙发改委提出加强能源管控,限电比例约为20%-50%,影响约5-14万吨石墨化产能。在此之下,石墨化产能供应明显偏紧,且加工费已经从2020年底的1.5万吨,上涨至今年4月底的1.6万吨。我们认为璞泰来等拥有石墨化自制产能的企业将在成本和供应能给力等方面进一步领先。
投资建议:推荐一体化布局的负极龙头企业。
化工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材料领域
新能源材料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主要锂电池材料全球需求量较2020年增长约8-11倍,其中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材料需求量达到百万吨以上,2020-25年全球需求量均复合增速近50%。受益于电动车和光伏需求强劲增长,我们预计锂电池、光伏等领域材料将成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赛道。
新能源材料具备一定技术壁垒,化工企业仍有突破机会。从材料运用领域看,正负极等四大主材直接运用于电池中,其性质对电池影响巨大,只有糅合电化学、界面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制备高质量产品,与下游的密切合作共同突破尤为关键。当然,部分产品如磷酸铁锂材料路径相对单一,较三元丰富的产品矩阵略有不如,其被突破的机会将更大。另外相对来看,更上游的材料如六氟磷酸锂、DMC等,其壁垒在于合成足够纯净的化合物,技术扩散显得更加容易。我们认为随着电池能量密度逐渐贴近实际需求或理论上限,材料技术的进步速度未来可能逐渐放缓,带来现有化工企业逐步切入的机会。
化工企业进入新能源材料领域具备资源、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等优势。传统大宗化工品生产企业较多且市场竞争激烈,低成本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盈利能力较强的传统化工企业一般在一体化产业链、工程化能力、化工合成、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并逐步积累了各自领域大规模低成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材料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为化工原料、金属等,传统化工企业可以基于其具备的资源、产品(副产品)等优势向新能源材料领域延伸并建立成本优势。以磷酸铁锂和DMC为例,磷化工和钛白粉企业可以分别基于其磷酸资源和副产硫酸亚铁进入前躯体磷酸铁生产环节,煤制乙二醇企业可以通过较低的投资技改生产DMC,均可以建立一定的成本优势。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材料需求规模扩大将逐步成为大宗产品,化工企业有望更好的发挥其大规模低成本制造方面的优势。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PVDF、纯碱等行业发展。
锂电设备:电池厂加速扩产,设备供不应求
锂电池厂商扩产加速,锂电设备供不应求
国内外电池厂商扩产加速,电池设备供不应求。去年三季度开始,我国国内电池厂商开始加大扩产力度,集中释放订单;而今年上半年,多家海外电池厂,例如LG化学、SKI,分别公告了扩产计划,以及未来电池业务单独融资的需求。据我们测算,国内外头部电池厂规划新增产能接近2TWh,合计新增设备投资额超过4,300亿元。
图表:国内外头部电池厂规划新增产能近2TWh(2020年底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我们的统计,国内CATL、BYD、国轩高科以及国外LG化学、三星、SKI、松下等13家全球龙头电池厂,截至2020年底已有产能合计约435GWh,规划新增产能超1.8TWh,其中大部分新增产能将于2023年之前投产。
图表:2023年国内外头部电池厂的锂电设备需求额约1,124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制程设备: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479亿元
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巨大,寡头竞争。据我们测算,锂电设备2021-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市场规模巨大,而优质设备产能稀缺,当前主要锂电设备厂商均面临严峻的产能瓶颈。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低位,中长期增长确定。全球电动车行业渗透率仍在低位,长期成长空间仍然广阔。2020年全球汽车电动化率仅为4.27%。根据中金汽车组的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会达到24.5%,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为50.6%;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有望达25%,年销售量突破600万台。2020-2025年,电动车行业年化增速约40%,成为未来几年高速成长的黄金赛道。
根据中金电新组预测,2025年全球锂电池装机量有望增加至1,460GWh,结合我们对产能利用率、设备单位投资额和更新替换周期的判断,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设备需求量将达到1,479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将达到32%。
图表:2023/2025年全球锂电设备需求额约1,202/1,479亿元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模派自动化: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85亿元
我们预计模派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迎来扩张期,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锂电市场爆发,传统的手动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巨大产量的交付;2)人力成本上升,手动生产经济性下降;3)模组和PACK研发不断升级,自动化经济性大幅提升。根据产业链调研,现阶段行业中模组线自动化率平均约40%-70%,PACK线自动化率平均5%-20%;高自动化率条件下,单GWh模组线和PACK线分别对应投资额约0.4亿元和0.6亿元。同时,考虑投资成本逐年下降5%,结合此前估算的全球新增与更换动力电池产能,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模组和PACK自动化市场分别约37/17亿元,合计54亿元;到2025年分别有望提升至207/177亿元,合计为385亿元,市场复合增速48%。
图表:全球模派自动化设备价值量测算
资料来源:OICA,中金公司研究部
电池结构件: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344亿元
考虑结构件占动力电池材料成本比重约9%,锂电池成本呈逐年5%-10%下降趋势,剔除软包电池数量,结合动力电池装机量假设,预计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结构件市场约50-55亿元。我们预计2025年行业规模将提升至34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4%
图表:结构件全球市场规模测算
资料来源:OICA,中金公司研究部
投资建议:优选核心龙头,关注细分赛道
我们重申看好锂电设备核心龙头,关注细分赛道优质企业。综合前文关于行业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的分析,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向:
1) 对于电池电芯良率影响关键的中后道制程设备厂商;
2) 关注目前自动化率仍低,当前需求增长加速的的模派段自动化设备厂商;
3) 关注与电池装机量同步增长的结构件厂商。
上游原材料:汽车电动化大潮下的锂钴镍新周期
锂:大牛市和小逻辑
从需求端看,拜登发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美国市场有望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新一轮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仍在扎实提升中,美国提出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的目标,未来美国有望复刻欧洲市场的发展路径,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新一轮增长,我们上调全球锂需求预测,预计2021-2025年动力电池领域需求CAGR将高达59%,全球锂需求有望从2021年的43万吨LCE增长至2025年的154万吨LCE,CAGR约38%。
图表:2021-2025年各领域锂需求CAGR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研究部预测
图表:2021-2025年全球锂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预测
从供给端看,长期看供给响应不确定性较高,锂资源供给或难匹配需求增长。参考全球主要锂资源项目的经验,我们总结锂资源从勘探至最终投产一般需要4-8年的时间,因此目前尚未进入开发的项目至2025年也难以投入供给。通过对全球开发中锂资源项目的梳理,我们认为2021-2025年南美盐湖及澳矿新增产能有望逐步释放,且部分国内、非洲、美洲、甚至欧洲的锂资源供给亦将在庞大需求体量下复苏,但其供给响应不确定性较高,且需要必要的开发周期,长期看若资源开发进度不及预期,供给或难以匹配需求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锂供给将达到148万吨LCE,2021-2025年CAGR为32%,滞后于锂需求端38%的复合增速。
图表:2021-2025年海外锂矿供给预测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2025年海外盐湖供给预测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1-2025年锂行业经历供需抽紧,并在需求拉动下走向紧缺。本轮锂价上升周期中,澳矿受到其经济性要求及澳洲融资壁垒影响,其资本开支响应速度或低于预期,而南美盐湖受疫情影响其扩产规划悉数延迟,我们预计锂行业供需将从2020年的+7.6万吨LCE抽紧至2021年的+3.5万吨LCE。2022-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由于资源项目的复杂性,其实际开发进度不确定性较高,锂资源端的开发进度或难以匹配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我们认为,在需求的驱动下锂供需有望逐步走向紧缺,考虑库存需求,我们预计2021-2025年全球锂供给过剩/缺口分别+3.49万吨、+4.27万吨、-2.07万吨、-3.98万吨、-8.03万吨LCE。
图表:全球锂行业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备注:单位为万吨LCE
图表:锂系产品定基涨幅(以2019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亚洲金属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锂精矿价格
资料来源:亚洲金属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明确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有望进一步驱动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我们认为2021-2025年全球锂供需有望抽紧并逐步走向紧缺。在整体供需逻辑之下,建议关注符合四条结构性逻辑的机会:
一是资源为王,锂精矿价格正在迎来加速上行,我们预计高资源自给率或有资源并购潜力的企业将显著受益。
二是供给可控,考虑到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海外资源供应风险上升,我们预计布局国内优质锂资源以及海外供给风险可控的锂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战略性重估。
三是氢氧化锂,我们预计结构性的供需抽紧将强化氢氧化锂上行逻辑,氢氧化锂主要供应商以及具备扩产预期和能力的企业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四是盐湖提锂技术的外溢,青海主要盐湖提锂工艺已经基本稳定,并通过技术进步向更大规模和更优质量迭代,而其提锂技术有望逐步外溢至西藏及海外,带来当地优质盐湖资源实现更高效率开发的契机。
钴镍正极一体化:资源型企业具有天生优势,放量扩张是必由之路
需求端来看,美国明确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有望进一步驱动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我们认为将对钴镍需求增长形成进一步的支撑。
钴:需求仍保持较高增速,供给整体平稳趋紧,行业格局逐渐优化
钴需求无近忧,2025年全球钴需求量将达到26.8万吨,2021-2025年CAGR为16.4%,其中动力电池领域CAGR为39.2%。市场对钴未来需求担忧主要集中在高镍无钴化趋势和磷酸铁锂占比提升两个方面。无钴化趋势问题上,我们认为尽管高镍系电池的单位用钴量下降,但高镍电池的迅速放量很大程度上有望抵消单位含钴量下降的影响。磷酸铁锂问题上,考虑到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等性能,以及海外电池厂的消费习惯和相对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铁锂不会撼动三元材料的主流地位。
供给端平稳增长,但不改逐渐抽紧趋势,2025年全球钴矿供给达到23.37万吨,2021-2025年CAGR为7.9%(假设暂不考虑Kisanfu)。供给整体有望平稳趋紧,一是ESG供应链审查或导致手抓矿、民采矿或成为行业无效供给,二是未来全球大部分钴矿整体新的增量或并不大,三是考虑Kisanfu是绿地项目,其建设完工到投产爬坡都需要一定时间,中长期来看供给不太容易出现大规模过剩的局面。
综上所属,钴需求仍保持较高增速,但供给整体平稳趋紧,行业格局逐渐优化,我们测算2025年全球钴供需平衡将短缺6.59万吨。
图表:全球钴需求测算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汽协、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全球钴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安泰科、公司公告、中汽协、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镍:供需有望逐步抽紧,硫酸镍保持较高景气度,建议关注镍项目成本优势
2025年全球镍需求量将达到375.6万吨,2021-2025年CAGR为10.8%,其中动力电池领域CAGR为59.2%。2020年动力电池领域镍需求占比约为3%,2025年将上升至20%达到75.3万吨,2021-2025年CAGR高达59.2%,高镍化发展趋势将成为动力电池领域镍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是单位用镍量上升,我们测算811较523/622系列的电池单位用镍量分别上涨31.2%/20.3%,;二是8系渗透率上升,当前高镍电池的渗透率较5、6系仍较低,中长期来看仍有较高的增长空间。
2025年全球镍供给达到344.9万吨,2021-2025年CAGR为5.8%,硫酸镍板块景气度较高。我们认为镍供给短期不会有非常大的短缺,但是有边际扰动因子,而且在供给的不同环节上会存在收紧的趋势,特别是硫酸镍板块,2021-2022年进入紧平衡状态,到2025年缺口约达到21万吨。我们测算,镍供需平衡短缺30.7万吨,其中主要短缺来源为硫酸镍,达到21.0万金属吨。
但对企业而言,对成本端优势的把握应甚于价格。此前,青山运用火法以镍铁生产硫酸镍对镍价产生较大冲击,中长期来看镍供给暂时也无明显缺口,但考虑最终产品落实在前驱体和正极材料,镍仅作为原材料供给,我们认为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不在于镍价,而在于成本。当前市场,一是对镍铁生产硫酸镍事件逐渐消化,二是对湿法项目成本优势进一步认可,叠加美国这轮新能源车刺激放量,我们认为相关企业有望享受稳定资源+成本优势+产销两旺的多重红利。
图表:全球镍需求测算
资料来源:Woodmac、中汽协、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全球镍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安泰科、公司公告、中汽协、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全球硫酸镍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安泰科、公司公告、中汽协、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继续强调钴镍正极材料一体化企业板块的配置机会,主要系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具备较强的天然优势,能够解决“成本优势+稳定供给+长期客户关系”的核心行业痛点,具备较高的发展潜能。
►前驱体和正极行业位于新能源车锂电产业链的中游,原材料成本和整体扩产放量节奏对公司盈利影响较大,核心竞争力在资源。前驱体和正极行业本质上仍是制造业,长期维度来看制造业的终局竞争思路核心在于攻克成本和有效产出和两个问题,我们认为上游企业做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其资源优势。
►钴镍正极材料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一是资源端降低成本,并通过工艺流程的一体化获得进一步降本的协同效应;二是保障对下游稳定且大规模的供应能力,和头部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客户紧密绑定,共同成长;三是通过资源板块贡献稳定盈利来不断扩产放量,建立规模优势;四是受益于资源端钴镍铜的丰厚利润和现金流输入,相关企业能够保持较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较高的股权回报率。
新能源车大潮势不可挡,钴镍正极一体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凸显,有望强者恒强。
图表:锂电中游行业商业模式梳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锂电中游行业商业模式梳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本文作者:邓学、曾韬、陈显帆,来源:中金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