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谓的家族“宿命”,其实是由于刻在基因里的信息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较为知名的例子是,为了避免自己复制家族女性乳腺癌的宿命,安吉丽娜朱莉选择做基因检测后提前切除乳腺。
也因此,基因检测在民间被称为“科学算命”。
近年来虽然基因检测的热度已经有所消退,但根据动脉网的统计,2021年上半年,一级市场共有30家公司完成了32次融资,累计金额超过70亿元;二级市场上市的21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中,就有八成的公司是做基因检测和高值耗材的。
今年医疗器械产业细分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就是基因检测行业。其中宏基因组测序、肿瘤早筛、单细胞测序、伴随诊断等都是基因检测的投资热点。
上述无论是安吉丽娜朱莉所接受的检测,还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基因检测,都属于专业基因检测,A股中包括华大基因、迪安诊断、燃石医学等众多公司。
但对市面上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大家所接触到的“基因检测”是与上述专业基因检测形成互补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价格低至几百元,高至上万元,此领域内创业公司极多。
8月16日,国内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商美因基因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港股上市,中信建投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揭秘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
基因检测,是指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2020年已达到151亿元,2016-2020年的年复合增速为20.3%,这一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增长至487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速为26.4%,并将在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1536亿元。
而消费级基因检测,则是从其商业模式针对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的。个人可以通过医疗机构之外的企业,进行个人某种特殊方面的病症检测,并且对后续健康管理做出安排。
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涵盖包括携带者筛查、基因健康风险评估、药物遗传学检测、癌症易染性评估、低风险一般健康检测及祖源检测等。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级基因检测仅仅是体检或者一般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如果需要后续进一步针对性检测或治疗,仍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诊断。
美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在1991年左右建立,2019年步入快速发展期。而中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市场则于2013年才起步,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市场规模约为7.89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2亿美元,2030年达到51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2020年仅为6850万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4.45亿美元,2030年达到26亿美元,增速将超过美国。
按照数据计算,2020年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渗透率为8.8%左右,而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渗透率仅为0.8%,相较而言,中国的渗透率还有大幅提升空间。预计2030年,中国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1.6%,不过彼时预计美国的渗透率为23.1%左右,仍为中国渗透率的2倍左右。
作为临床医疗应用基因检测的互补面,因为受到的监管相对较少,且不能代替临床医生的诊断,所以市场上充斥的公司非常多,就连华大基因也有向消费级基因检测进军的动作。
目前,从市场格局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按收入计算,美因基因在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最大,为34.2%,远高于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的10%市占率。按收入计算,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市占率都不足10%。
而如果按检测总数计算,美因基因2020年进行了270万次检测,占市场总数的65.8%,是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的10倍。
同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美因基因目前是国内所有消费级基因检测厂商中唯一一个已经实现盈利的公司。
虽然渗透率较低,但中国目前在测序方面优势明显,全球超过一半的测序能力是在中国。
目前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比如酒量,运动特点等;
2)疾病风险,可以提示受检者对某些疾病特别关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现有的疾病预防计划进行调整,确立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3)检测潜在的遗传疾病,包括隐形携带者,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体;
4)发现自己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建立个性化的精准用药方案,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5)祖源分析。
不过,消费级基因检测对疾病风险的预测,最大的用处就是提高受检者对某些疾病的认知和关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现有的预防措施进行调整,形成个性化的疾病预防方案。
产品服务的流程也高度相似:
专业的医学检测是临床医生指导的,是治疗的工具;而消费级基因检测是无法直接指导治疗的。
目前,对于国内已经创立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销售渠道、品牌忠诚度和成本控制。对于已经拿下市占率第一的美因基因来说,很显然在销售渠道方面确定具有先发优势。
而癌症筛查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的数据,中国癌症筛查市场前五名癌症分别为胃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2020年,上述五種癌症类型的筛查市场潜力共约人民币2015亿元。
据IARC2020年12月对数据库(原GLOBOCAN 2018)的更新数据显示,在2020年大约一半的新癌症病例和58%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就特定国家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言,中国占全球新诊断病例的24%,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30%。
其中,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美因基因优势显著,是目前最大的国内厂商。
美年健康退居第二大股东,对赌失败后美因基因独立上市
美因基因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基因检测平台,专注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及癌症筛查服务,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已经实现盈利的公司。
它的成立最早还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正在从事肿瘤遗传、个人基因组产品开发和推广的肖哲认识了美年大健康的董事长俞熔先生。两人聊天后发现是北大校友,此后的沟通自然也就频繁起来。
彼时的美年正在布局健康产业的生态圈,俞熔认为,基因检测是精准预防的起点,而精准预防又是个人健康管理的起点,那么在现有的体检内容基础上,加入基因检测就是势在必行,是扩张美年大健康版图的重要一步。
于是两人达成共识:如果能够同时获得个人基因数据和体检数据,那么对整个美年大健康生态圈将会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有了战略布局,有了技术支持,肖哲迅速用自己多年在行业内积累的人脉资源,组建了一支来自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和中科院等知名院校且具有丰富从业和创业经验的团队。
2016年1月,在美年健康及产业投资孵化平台天亿资产的共同搭建下,以大众健康基因检测为核心的美因基因正式成立。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美因基因在2016年当年就融资了超过四轮。
至2018年时,美年健康控股了美因基因,至2020年间便没有进一步融资动作。美年健康并购美因基因的同时与天亿资产签有对赌协议。当时,天亿资产承诺美因基因2018年度、 2019年度和2020年度经审计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262.73万元、8866.08万元和1.23亿元。
而2018年至2020年,美因基因的实际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89.04万元、4112.15万元和8897.76万元,并未达到对赌协议业绩标准,因此公司向美年健康支付业绩补偿款共1.24亿元。
对赌失败后,美因基因选择独立上市,而美年健康也逐步将股权出售。2020年初时,美年持股约48.61%,还曾将美因基因囊括到期年报中。但2020年末及2021年初,美年健康已经先后分多次转让公司29.98%股权,总价合计约8亿元,对应估值约27亿元。
根据招股书,截至IPO前,公司联席名誉主席兼执行董事,同时也担任美年大健康主席的俞熔博士有权行使公司约22.4%股权,为公司控制表决权的唯一最大股东。
目前,美年健康仍然持有美因基因约18.63%股份,但已不再是第一大股东。董事长郭美玲约持有公司11%股份。
覆盖上下游,净利率随规模显著提升
作为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美因基因的一大特点是实现了上下游全产业链覆盖,从研发到市场实现全环节自给自足,采用服务与产品研发和商业推广双轮驱动的平台业务模式。
在上游,公司通过检测试剂盒和试剂提供各种易感基因和疾病的全面检测服务;在中游,公司拥有一个自动化操作的高级实验室,以管理各个技术平台的检测并大量发布检测报告;在下游,公司建立了广泛忠诚的消费者群体。
根据公司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已经累计展开了1000万次基因检测服务,提供总计89项消费级基因检测及癌症筛查解决方案,价格各不相同。除了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之外,公司也向体检中心、亿元等提供服务,目前服务过的机构已经超过1300家。
针对癌症筛查显示潜在风险的人群,美因基因会建议预约一名肿瘤学家讨论额外检测,但目前该试剂盒还主要来自于向第三方医疗器械厂商采购。
也就是说,LDT(基因测序)为公司自研,但IVD(体外诊断)为向第三方采购。
在产品层面,从检测技术平台来看,主要包括终点法荧光、新一代测序和全基因组检测等。
在美因基因的微信商城中可以看到,低价位的产品包括专项抑癌基因、转向易感基因检测等,此外,也提供基础体检。
而最高价位的产品为2.38万元,主要针对儿童做全项基因筛查,对遗传疾病、膳食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等各方面都会提出建议;针对成人的全项筛查便宜一个等级,约为1.98万元。
针对不同人群的高价位检测,其检测方式也依然是口腔上皮细胞。
在研发层面,目前,美因基因共有8款在研产品,其中三种试剂盒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包括评估患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的叶酸代谢能力评估检测试剂盒、评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的ApoE基因检测试剂盒以及评估患遗传性乳腺癌的风险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其中,叶酸代谢能力评估基因检测试剂盒和ApoE基因检测试剂盒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获得IDV注册批注。
另外五种试剂盒则是疾病筛查产品,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筛查试剂盒、结肠癌筛查试剂盒、胃癌筛查试剂盒、肺结节辅助诊断试剂盒以及宫颈癌筛查试剂盒。这几款产品预计在2024年才能拿到监管批注。
在收入层面,2018-2020年,美因基因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1.24亿元和2.03亿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83万元。
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于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2018-2020年分别为1.43亿元、1.07亿元和1.62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高达73%以上。其服务主要包括包括营养与代谢、癌症风险评估、慢性疾病易感基因检测、药物基因检测及传染病检测。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上半年,癌症筛查服务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接近4000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已经达到41.2%,与去年同期相比,占比大幅提升38.5个百分点。
在成本和利润层面,美因基因的这一转型可以理解。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美因基因的癌症筛查服务毛利率达到80.5%,远高于60.3%的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消费级基因检测的69.8%毛利,也高出约10个百分点。
2021年上半年,癌症筛查服务的毛利率为75.2%,高出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毛利率60.2%共计10个百分点。
在费用层面,正如前文所提及,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商来说,强大的销售渠道是不可或缺的,品牌忠诚度也如此。
因此,美因基因一直走的是销售为王的路线。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美因基因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533万、494万、1948万以及73万,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3%、4%、10%和8%。2019年销售费用率下降伴随的是营业收入的同步下滑,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公司继续加大了在销售方面的投入。
不过这一销售费用率,即便与华大基因比,也仍然不算高。华大基因2018-2020年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0%、22%和13%。
不过研发费用率却出奇的低,同期,美因基因的研发开支为68万、44万、45万和37万,研发费用率甚至从来不足1%。
在净利润层面,最终2018-2020年,美因基因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04万元、2969万元、7910万元,2021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3531万元,净利润率分别为11%、24%、39%、36%,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净利润率的提升十分显著。
如果将赎回普通股负债利息加回的话,则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755万元、4622万元、9379万元和4144万元。
鱼龙混杂的市场,美因基因能独立行走吗?
很显然,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商,美因基因相对于其他同业拥有更好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形象,成本控制方面也已经做到相对优,为目前行业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一家公司。
但一方面,它对已经逐步退出的美年健康仍然有极强的依赖度,比如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美因基因来自美年集团的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的47.45%、51.12%、 57.86%及52.38%。
离开了美年的羽翼,未来美因基因能否独立行走,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问号。
另一方面,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商带着天然的劣势,其结果不被专业机构接受,不能替代专业机构的诊断,市面上关注祖源分析、个性特点等相关的低价产品很多,其作为一种类似于性格测试、更了解自身的近乎娱乐的方式存在,几百元的价格尚可以为消费者接受。
但若是以上万的价格拿到一个并不被专业机构认可的基因报告,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否有必要?
考虑到竞争问题,华大基因作为专业基因检测机构,拓展到消费级基因检测是很容易的;但美因基因作为消费级基因检测,想做专业检测就隔了一道很高的门槛。
所以美因基因面前的路可能有以下几条:要么安心做低价产品,要么和医疗器械厂商合作(比如现在的癌症筛查IVD是第三方的产品),要么自己拿IVD许可……
此外,对基因报告的专业性解读可能也是一个痛点。
据此前动脉网的研究,在美国也只有14%的临床医生有信心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解读和咨询。对报告的解读也可能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IPO只是美因基因独立的第一步,却决不是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