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长期投资逻辑真的变了”
这是这两天我多次看到的一句话。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们做了大量的关于医药行业政策面的解读,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医药行业产业发展与投资是与国内的行业政策息息相关的。
研究政策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仅是看当前的政策影响,我们还要尝试推演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政策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学习借鉴海外的发展模式,我们学习了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国内的产业发展与之有相似之处,也有大量需要中国特色去探索的地方。
但是在长期以来我们提出的各种结论总结下来其实可以归为三点,第一点就是政策面经常会矫枉过正,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将行业向健康可持续的长期方向引导;第二点就是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本身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第三点就是创新与国际化是统一的,真正的国际化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做到,而国际化本身就是将创新成果最大化的一点。
关于第一点,投资医药行业久一点的投资人,大概还记得2011年“安徽模式”之下普药集采的结果(没错,安徽总是走在医改的前沿),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整整14个月的时间,医药行业指数跌了44%,也就意味着行业内会有大量的腰斩以上的公司。
当时普药集采以后出现了以苹果皮、树皮代替中药材的情况,因为价格已经降到不可能覆盖成本。当时的医药行业能有多么让人绝望,现在很多新入市不久的投资人大概无法想象。
然而,2012年开始是3年医药牛市的开启,专科药迎来历史上第一次超大的行情,最具代表性的、给投资人带来十倍回报的公司是靠一款氯吡格雷仿制药做大的信立泰,至今让很多投资人回味。
2015年医药行业估值全面泡沫化之际,迎来了令人颤抖的“722事件”,大量的临床申请被撤回,国内CRO行业和药品研发遭遇最沉重的一次暴击,中证医药指数7个月下跌44%,也由此带来整个行业开始全面向规范的创新研发转型,酝酿了3年后,在仿制药集采启动的2018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终于迎来了第一轮的爆发,时间是2018年-2021年。
2020年11月第一次高值耗材集采,冠脉支架的价格从一万多直接降到500-700元,高值耗材行业人人自危。然而2014年创新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制度推出,2019年科创板和港股开始接受大量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上市,中国创新器械行业真正迎来第一轮爆发期,时间是2019年至今,相信这一轮爆发期至今尚未结束。
——政策面经常会矫枉过正,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将行业向健康可持续的长期方向引导。
......
关于第二点,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医生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很多顶级大三甲的医生已经和国际大医生具有相当的水平,心气比较高是正常的,用惯了进口药品和器械的他们确实会容易对某些产品质量一般的国产厂商产生不满。
但是我一直讲到的是,产业发展需要其客观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1年是首个国产抗肿瘤靶向药埃克替尼上市的年份,2010-2012年也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国内头部biotech成立的年份。
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仅仅10年时间,而反观美国市场,被誉为近年美国极少数后来崛起的biopharma的吉利德科学、再生元制药,成立至今也已经超过30年的时间。
恒瑞医药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布于1997年立项、2011年上市,历时14年;第二个创新药阿帕替尼2003年立项、2014年上市,历时11年。
在遍地中华神药的时候,恒瑞医药以专科仿制药为支撑,一头扎进创新药研发的深渊。在中国顶级的高中考上清北并不稀奇,在七八九线县城中学考上才稀奇,不仅仅是教育资源落后,在一片大家不学习、认真学习反而是异类的环境里还能刻苦学习才是一件壮举。
2012年以后的专科仿制药发展黄金期,恒瑞医药稳健发展的同时,诸多近两年上市或进入临床后期的项目在当时已经立项,恒瑞继续领先时代一步。
2015年国家开始限制辅助用药的使用,2018年仿制药集采,很多企业才幡然醒悟,开始从CRO买一堆分子来填充管线,自诩转型创新药研发,实际上早已经错过转型创新的最后一班车。
在面对仿制药集采的压力之际,飘总重回恒瑞董事长职位挑起大梁,并且表示“对今天的局面一点也不感到突然”,传统药企中大概只有恒瑞医药有底气说这个话——靠的是两百个创新药临床管线和一系列临床前研究项目。
创新药研发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事情,而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不过区区10年时间,再精确点说从2015年722事件以来才6年时间,但我们已经有多个新药能够做到对海外进行十亿乃至二十亿美元级别的license out的授权,对此我觉得每一个医药投资人应该都是引以为傲的,是不可思议的。
化学发光行业,2010年新产业推出第一款国产化学发光仪,2013年安图生物和迈瑞医疗分别推出了其第一款的化学发光仪,由此开启了化学发光领域国产替代的浪潮,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化学发光领域国产化率依然不足30%,但已经造就了两家四五百亿市值的化学发光国产龙头。
医疗设备行业,迈瑞医疗从代理进口监护仪,到1993年研发第一台国产监护仪,至今历经接近30年时间成为国内监护仪领域具备绝对统治力;2011年研发第一台国产中高端彩超,至今10年时间稳居国产彩超龙头地位,但相较进口厂商仍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迈瑞医疗已经有接近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成为中国中高端医疗设备以强大竞争力打入欧美市场的唯一品牌。
很多人现在谈到me too类药物就嗤之以鼻,鄙视国产的me too药物,归根结底还是太多后排的厂商做了大量的重复研发,这并不是头部药企的过错。但是我这里想提示两点:
第一是国产创新药没有海外药企那样可以有几十年的积累时间,能快速的从仿制药跳到me too新药已经是很大的进步,me too药物不是终点,但必然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第二是历史上第一个百亿销售峰值的药物——阿托伐他汀——是第三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历史上销售峰值最高的药物(200亿美元)——阿达木单抗——是第三个上市的TNF-α靶点的药物,是谁说me too/me better药物没前途?
真正能做到TOP3的同靶点me too/me better/潜在BIC药物的研发投入回报率实际上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国内的工程师红利之下创新药研发快速跟随后license out已经展现出威力。
——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再优秀的企业也需要时间的沉淀,短期爆发的企业往往容易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厚积薄发的企业更容易行稳志远。
......
关于第三点,创新与国际化的统一性的讨论,我们这里不再赘述,过去的文章已经做了太多的讨论,这也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指引,就是一定要重视具有出海能力的公司,CXO行业就是中国医药产业里首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细分领域,接下来相信还会有更多。
......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最近讨论比较火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去年以来医保控费的政策进一步趋紧,医保控费从药、到器械、到检验、再到支付方式改革的总体推进趋势并未改变,加速的重要诱因是疫情及新冠疫苗接种占用大量医保资金和带来生育率进一步下滑引发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担忧。
前几天中国生物制药披露了中期预盈公告,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超过500%,以此计算科兴中维上半年通过销售新冠疫苗获得的净利润至少400亿元,营收预计六七百亿元,即使一半收入来自国内也至少三四百亿元,要知道这只是一家新冠疫苗供应商,另一家国药中生的销售体量不会比科兴小,也就是说上半年国内的新冠疫苗销售额可能在大几百亿,医保支付了其中的70%——过去3年药品集采省下来的钱,刚好支付了新冠疫苗接种费用。
我国的国家医保承担的是普惠医疗的作用,但是由于商保的不完善,以及公立医院对药械进院的限制,使得理想情况下应该医保保基本、商保保差异化需求的格局,呈现为当前医保几乎要全覆盖的现状。
但是好消息是,情况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向好,复星医药传闻定价120万的CAR-T疗法已经有商保能够覆盖,商保将逐渐以量变引发质变。
我国当前的医疗体系与日本有相似之处,都是国家医保主导(日本是国家财政主导医保),但是两国也必然有不同之处,日本医保控费压力之大,远高于当下的国内,原因在于日本面临的是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停滞甚至下滑的双重压力,而我国则是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但远不至于停滞或下滑)。
即便如此,从我们以前的复盘来看,1995年至今日经225指数基本持平,医药指数在此期间上涨3.5-4倍,日本市场也走出诸多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医药牛股。
我国在未来N年里仍将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这是赌国运,医药行业不会落后。
本文来源龙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