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生疫情以来,实体经济遭受冲击,日子不好过,当局推动银行让利,大家共度难关。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行长们自然也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所以大家都是赞成的。
但是问题在于,银行业的主管部门实在太多了,其他部门却给出了一些不同的指导方向。我们今天梳理了一些政策要求,发现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是极其困难的。
行长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疫情的挑战,还有算术的挑战。
首先,谈让利,首先得选定指标来代表盈利情况。ROA、ROE是财务分析上衡量盈利情况比较科学的指标,但这些指标显然太学术了,这样讲东西过于脱离群众。因此得选一些大家一目了然的指标,比如,利润增长率。
利润增长率直观、易懂。如果银行利润增长率高于大部分行业,则说明银行瓜分了过多社会总产出。因此,利润增长率要低,尤其要低于大部分实业。
这就是让利,对吧?
银行的利润表比较简洁,可以简述为:
净利润=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业务及管理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其他
其中,“其他”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外收支等,一些不太重要的杂项。而重要的指标就是前五项。这五项中,最重要的又是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资产减值损失这三项(另两项平时变化幅度不大)。
那么,银行利润的增长率,自然也是取决于这五个指标的变化率,尤其是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资产减值损失这三项的变化率。
首先看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率。这个指标可不能低,因为银行的资产增长,不管是贷款还是购买债券,都是对实体的支持,都是实打实地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实体。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对此有严格要求,资产规模增长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而且里面还有细项要求,比如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也有额外的增长要求。
所以,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率这个指标是低不得的(去年这个增速甚至比往年还高)。让利需要从后面几个指标上下功夫。
紧接着,净息差是得降了。可是,因为“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而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率很高,那么净息差降一点点还不行。以去年为例,整个商业银行业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率高达11%以上,而净息差下降4.55%(从2019年的2.2%变成2.1%),两者一乘,净利息收入还是取得了6%左右的增长率,依然高过名义GDP增长率,这不好看。
看来净息差降得不够多。可是,净息差已经2.1%了,真不算高。银行需要用净息差覆盖费用和风险的,也不是越低越好。费用和风险那边还有部门管着呢,这个后文分解。
既然净利息收入增长还有点快,那么就考虑下第三个重要指标——资产减值损失,即日常所谓的拨备。这可能是调节利润的利器。
传统上,按旧的会计准则,我国银行业是不会前瞻性地计提拨备的(美国是这样提的),一般是看到贷款等资产确实出现一些问题时,都会按要求计提拨备。现在虽然新会计准则允许,但传统还没完全改过来,还是习惯于见到资产问题时才提拨备。
所以,去年为了多计提拨备,就需要多确认不良资产。于是,去年就出现了“关注类贷款下降、不良贷款增加”的神奇现象。
这并不符合常识,放过银行贷款的朋友都知道,经济冲击下,不可能不良类多起来而关注类变少的。
这显然是把一些原先放在关注类里的贷款,划到不良类里去了。也就是所谓的“从严确认不良”。但这事也得有个度,不是越严越好。因为确认为不良,借款人就上征信黑名单了,基本上宣告其未来在金融业借款的可能性为零,那么一定本来可能还有救的企业,也将断血而亡。
本来是来救实体的,最后变成了消灭实体。从严确认不良,不是越严越好。
如果不确认不良资产会怎么样?拨备覆盖率会超高,此时,我们联想到,财政部2019年9月发布过一个《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里面要求:“金融企业原则上计提损失准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2倍”。虽然该文件还没最终定稿,但财政部毕竟是国有金融资本的主管部门,其政策意图自然不是银行们可直接无视的。
因此,银行们不能过度拔高拨备覆盖率,要想提拨备,必须确认不良,让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资产)的分子、分母都增长,以便将拨备覆盖率控制在不那么刺眼的水平。
但这样,不良率就会上升。这时,监管部门那边又遇到问题了:不良率也有考核,不能过高。过多的不良,要求加快处置核销。
这时又面临两个问题:(1)核销需要满足财政部的一系列要求,贷款不是随便能核销的。(2)核销多了,拨备覆盖率(分子、分母同时下降)又上升了……
拨备不能多提,那么多计提点费用行不行?对不起,成本收入比也有考核。
即使成本收入比还有空间,那么可以多花钱。但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用”里面,其实一大半是人力资源费用,狂招人或多发奖金其实是增加费用的最快方法。其他费用支出其实没那么快。
但招人又面临一个考核,就是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为部分银行全行的工资总包限定了幅度。此时,再找找其他花钱的地方吧……
总结一下。行长们面临的,是一套高度复杂的算法,虽然都是加减乘除而已,但各种约束之间相互对立,使得向东也不是,向西也不是。
行长们需要更多的“财技”来满足这些要求了。但是,秀完这些财技后,市场给银行股的估值依然不高。
为什么呢?
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够搞清楚,这银行到底赚了多少钱……
本文作者:王剑,来源:国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