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了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
曾经先后两次带队到地方调研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目前各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为一致。各方面、各地方对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充满信心。
尹中卿表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三方面9个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下半年经济运行,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这不仅涉及到对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分析和看法,更涉及到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判断。”
针对这些问题,尹中卿认为:需要精准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抓紧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大力发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尽快出台“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
《瞭望》:如何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形势?
尹中卿:2021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年3月,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批准了2021年计划和预算。8月18日下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今年以来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
4月上旬,全国人大财经委去四川,听取西南、西北10个省(区、市)的意见。7月上旬,我们又去上海,听取华东、中南11个省(市)的意见。同时还先后两轮与国务院15个部门有关司(局)、10个团体和行业协会同志和一些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座谈。1~7月的数据陆续公布,现在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许多问题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对下半年走势也可以有相对更准确的判断。
《瞭望》: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情况有什么特点、亮点,对于经济形势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判断?
尹中卿: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展开,年度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主要指标符合预期。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称得上“强劲反弹”。二季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比一季度回落了10.4个百分点,算是“逐步放缓”。上半年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了5.6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一季度增长5.0%,二季度增长5.5%,上半年增长5.3%,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虽然恢复的势头有所放缓,但恢复的趋势没有改变,恢复的进度处于世界前列,经济运行呈现出5个亮点令人鼓舞。
一是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优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举措,加快疫苗接种,有效处置个别地方疫情散发。上半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8%、14.8%和ll.8%,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3%、6.1%和4.9%。夏粮增产59亿斤,生猪存栏持续恢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比一季度提高l.2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l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7%。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
二是内生动力逐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活力、产业链和供应链韧劲有所增强。上半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7.7万户,增长25.5%。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6%,两年平均增长13.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4.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94.9%和64.6%。
三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恢复拉动收入较快增长,企业生产效益总体稳定增加,各地财政收入普遍回升,货币金融运行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9%。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有7个行业增速超过l00%。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比2019年同期增长9.6%,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63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5.5%,较2019年同期增长26.1%。7月末,外汇储备3.25万亿美元,比去年底增长400多亿美元。
四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同比增长24%,完成全年任务的63.5%。城镇调查失业率5.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l2%,两年平均5.2%;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7%和l4.1%,人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同比缩小0.07。单位GDP能耗下降2%,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2.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0.7个百分点。
五是市场预期继续向好。实物量指标继续提升,先行指标连续走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有望继续提高。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l6.1%,货运量增长24.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和7.2%。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16个月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53.5%和52.9%,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8.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为8.5%,比3月份预测值上调0.4个百分点。
高度重视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
《瞭望》: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运行,重点应关注哪些问题?
尹中卿:从地方调研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有三个方面9个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下半年经济运行,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第一,高度关注“三个上升”,这是苗头性问题。
一是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在前期涨幅较大基础上,今年以来,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钢材、铜、铝、大豆、玉米和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原材料、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创2008年以来新高。
二是国际运输价格持续攀升。2011年以来,海运费已经大涨3次。今年上半年,国际运输价格特别是海运费再次大幅上涨,一些货品的运费甚至超过货品成本。
三是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过去一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10%,部分出口企业因为没有合理的套期保值安排遭受损失。
整体看,“三个上升”同时碰头较为罕见,既有疫情等因素引发的短期供给冲击,也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效应。“三升”多重挤压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收紧,输入型通胀风险上升。有关部门和地方反映,近期在“三升”碰头的同时又出现“八缺”,在苏伊士运河堵塞和盐田港疫情之后,从广东、福建到浙江、上海的港口,到港等候时间普遍延长到l0到l5天。不仅缺港,还缺船、缺舱、缺箱(柜),再加上缺单(企业不敢接长单)、缺芯(已经波及到汽车、电子等行业)、缺工(主要包括工程师、熟练技工)、缺电(水电来水偏枯、火电出力减少)。“三升”与“八缺”相互交织,导致供给端出现新的困难,加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
第二,高度关注“三个放缓”,这是趋势性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需求仍然是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是消费增长放缓。“十三五”时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4%、10.2%、9%、8%、-3.9%。如果不考虑2020年特殊情况,前4年逐步放缓。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比一季度回落1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比2019年低4个百分点。7月增速回落至8.5%,两年平均增速回落至3.6%。
二是投资增长放缓。“十三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1%、7%、5.9%、5.1%、2.7%,连续5年逐步放缓。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比2019年低1个百分点。1~7月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4.3%,均有所回落。
三是货物出口增长放缓。“十三五”时期,货物出口分别增长-2%、10.8%、7.1%、5%、1.8%,后4年逐步放缓。今年上半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28.1%,比一季度回落2.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8%。1~7月同比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长10.6%。随着国外疫情好转,阶段性回流订单有可能加快转出,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下滑。
第三,高度关注“三个不够”,这是倾向性问题。除了国际环境不稳定、全球疫情发展不确定、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均衡之外,国内经济恢复的程度不够充分、进度不够均衡、基础不够稳固所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恢复的程度不够充分,出现不稳定因素。上半年的恢复更多是基数效应。随着基数逐步抬高,很多指标如规上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用电量、货运量、汽车销售量等数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二是恢复的进度不够均衡,出现不平衡因素。供给与需求领域、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上游与下游行业、大中小微企业恢复进度出现结构性走势分化,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不同领域、区域、行业、企业恢复进度存在明显反差。
三是恢复的基础不够稳固,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国际和国内、周期性和短期性的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没有完全激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财政、债务、金融、房地产市场、社保收支、粮食、能源和资源、安全事故等领域的风险有新的生成和显现。
四方面举措加力经济平稳运行
《瞭望》: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
尹中卿:做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锚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大体上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精准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年初已经确定,随着经济增速回归常态,去年密集出台的一些应对疫情的政策应该逐渐退出,但也要避免急转弯、猛刹车。这就要求处理好逆周期与跨周期的关系,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根据经济恢复态势掌握好调控的节奏、频率、力度和重点,重视时度效,尽量熨平经济增长波动,防止大起大落。从季度增长看,由于去年“前低后高”,今年肯定是“前高后低”,明年有可能又是“前低后高”。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助力困难行业和中小企业持续恢复。就业优先政策要持续发力,破解就业“两难”问题。要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降低大国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要进一步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各个部门要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向组合搭配政策转变,强化政策协调和预期引导,同频共振,同向并行,防止“一刀切”,避免“层层加码”。
第二,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基数看,由于去年“前低后高”,即便下半年经济运行下行,完成全年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不困难,明年上半年保增长的压力可能更大。要处理好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关系,利用今年下半年的难得窗口期,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实施结构性改革,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立足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准确完整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推进财税金融、国资国企、要素市场配置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提高潜在增长率,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第三,抓紧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大力发掘和释放内需潜力。调研中,很多地方同志都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分解下达“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指标,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十四五”规划提出20项主要指标,其中有8项约束性指标,需要尽快把这些指标分解给地方,督促各地区及时修改完善相关规划和计划予以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20个专栏,其中包括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督促各部门、各地区落实到具体项目,聚焦“两新一重”和补短板、强弱项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做好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加快重大工程开工进度和项目建设。
第四,尽快出台“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中央提出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号召,也是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要处理好减污降碳与稳增长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防止运动式“减碳”。要加强理论和政策研讨,加强宣传培训和工作部署,形成更为明确的发展战略总框架和更为清晰的目标路线图,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标准规范,建立监管体系,重点支持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工业、农业等部门行业的低碳、绿氢、储能、碳捕集等前沿技术研发,科学编制方案,科学设置目标,科学把握节奏,给全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给市场一个准确的信号,给地方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使各地区、各行业和重点企业有所遵循。
本文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原文标题:《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 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加力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