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金融,平安穿越周期的价值之锚

中国平安

8月26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报显示,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18.36亿元,同比增长10.1%;年化营运ROE达21.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0.5亿元,同比下降15.5%;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0.88元,同比提升10%。经董事会批准,拟使用自有资金实施50-100亿元A股股份回购,管理层承诺对本公司股份进行增持。

整体来看,平安的中期成绩稳中有长,体现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业绩发布后,大摩、瑞银和高盛对中国平安均持看好态度,给出了最新“增持”、“买入”评级。

纵观平安自上市以来的业绩表现,均呈强劲之势。近20年来,平安实现了收入、市值、纳税等指标年均逾20%的复合增长。即便是在备受新冠疫情影响、寿险业务内外承压的这两年,集团整体业绩依然好于市场预期,这与平安集团多年来综合金融核心发展模式密不可分。

“综合金融对于客户的黏度是很有效果的,未来金融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也会变得更加艰难,综合金融对应对这种情况有着突出贡献。”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平安经营还是很稳健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金融主业多点开花,“个金+团金”合力彰显

受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02.3亿元,同比微降2.5%;年化营运ROE为35%,同比下滑4.2个百分点;新业务价值273.87亿元,同比下降11.7%。

尽管寿险改革的成效还未在数据上得到体现,但随着改革进入由点到面的推广实施阶段,渠道、产品及经营管理各个端口的优势已渐次显现。

从渠道端来看,平安寿险优才代理人团队不断壮大,大力培养钻石队伍、稳步提升潜力队伍、发展优质新人,带动产能持续提升。从产品端观之,平安寿险改革围绕“寿险+”、“综合金融+”、“服务+”三个维度,打造了诸如健康服务计划平安臻享RUN、超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的全系列产品,受到市场热捧。

更值一提的是,平安寿险改革借助“三好五星评价体系”顶层评价标准、数字化工具探索经营管理高效发展路径,当前部分试点营业部已呈现出一定效果,部均首年保费较试点前增长6%。

兴业证券、万联证券等行业分析机构均持看好态度,认为平安寿险短期业绩低迷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必经阶段,从中长期来看业绩表现依然向好。在政策提振、业务持续复苏、NBV增速回暖预期下,下半年保险股有望走出估值修复行情。

回归当下,即便寿险改革仍未落地,但平安旗下银行、产险、资管、科技等多项综合金融业务的表现可圈可点,赋予平安平滑利润、穿越周期风险的能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46.8亿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提升28.5%;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至95.9%;营运利润双位数增长30.4%;“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39亿。

科技业务发展势头同样强劲,上半年营运利润同比增幅达81%,给公司带来100亿的净利润。其中,平安健康上半年总收入同比提升39%,用户注册数已超4亿;金融壹账通营收和陆金所控股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三成。

但显然,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绝非简单的业务堆砌,而在于打通内部资源,实现各板块之间流量、产品和服务的协同赋能,以提升客户对平安的品牌认同和粘性,最大程度挖掘客户价值。

客户经营情况正是平安综合金融发展模式的核心体现。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上扬6.5%至692.4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4.6%。

目前集团个人客户数超过2.23亿,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超6.27亿,上半年新增的1612万客户中有35.5%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客户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8.7%,集团客均合同数2.76个,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持续提升。

从客户角度出发,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被直观地表述为“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这也与当下资本市场对于财富管理概念的青睐和推崇不谋而合。

如国盛证券指出,在包括经济发展、“房住不炒”政策环境、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各项改革、资管新规打破刚兑、长期利率下行趋势及资本市场改革推进的多种逻辑推动下,我国财富管理将迎来大发展时代,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将持续增加,对风险资产的配置也将持续提升。

如此趋势下,能否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全面的财务规划至关重要。麦肯锡在关于全球财富管理的报告中表示,新冠疫情搅动了财富管理市场,客户投资习惯进一步改变,打磨客户为本的价值主张势在必行。

而团金业务作为平安最顶层设计,已建立起复杂投融、简单标准和交易协同三大模式,服务于战略型客户、中小微客户及金融机构客户。今年上半年,其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提升27.5%,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36.1%。

显然,在平安综合金融核心发展模式的引领下,个金和团金业务已形成两条腿走路、齐头并进的格局,造就平安极具竞争壁垒的差异化优势。

科技迭代注入动力,综合金融优势深化

平安综合金融发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针对客户需求、监管合规、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等各领域难题,平安通过前端引流、中台共享、科技赋能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这也是平安模式成为全球综合金融“孤品”的原因。

综合金融模式的最前端,无疑是保险代理人渠道的引流。将引入的客户流在流量池里、触达各个业务条线、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这是打通打破各业务各自为政的第一步。

而真正将综合金融模式搭建起来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指出:“综合金融集团内不同子公司可以共享客服、IT、后援平台、品牌资源。一方面,我们大幅度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综合金融让我们更高效地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

早在2002年,平安便开始建立后援中心,为综合金融模式的搭建奠定基础。彼时,在“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的理念指引下,平安运用工厂化、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作业模式,将各个子公司庞杂的工作进行科学分工,大幅提升集团运作效率。

由此出发,平安逐步建立起将数据转化为增值资产的能力。随着科技的持续迭代,平安多年积累的庞大数据池又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实际场景的最佳试炼场。

风险管控一直是综合金融模式的一大难点,对此,平安自成立起便开始探索并建立了一套集中管理、防范风险的“25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具体来看,这是一套基于1个风险监控及经营检视平台,按照国际标准构建覆盖信息安全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操作风险、品牌声誉风险5大风险条线的管理框架,面向集团和专业公司的双重风险矩阵管控体系。

而随着科技的持续迭代,平安将数字科技全面渗透到金融风险管理中。这套风控体系中的“1”已升级面向全用户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的AI风险管理平台,通过交互分析平台、AI工具平台、数据标签平台,实现智慧风控和精益管理。在智能化风险防火墙的保护下,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得以更安全有效地开展。

回看平安提出综合金融发展模式至今,其已从最初简单的交叉销售,演变至如今的“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在科技生态进一步搭建的过程中,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走向打破场景壁垒、构筑生态的阶段。

打破金融场景壁垒的关键,在于“四通一平”基础建设。所谓四通,即账户通、数据通、产品通、权益通。具体来看,是在合规前提下建立客户画像,继而分客群进行产品营销,并通过金融主账户持续优化客户的支持结算等场景体验,搭建综合权益体系。

所谓一平,是指一个营销平台。即以横跨集团各APP的任意门及账户管家为客户提供营销和服务阵地,全面升级波段式营销活动,基于线上活动运营及产品权益,构建引流转化体系。

一言以蔽之,其背后逻辑是通过建立金融主账户,打造客户资金闭环,通过场景留住客户、盘活客户,实现更大的金融价值。

随着金融场景的成功破壁,平安又将触角延伸至医疗、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跨界协同,借助科技手段在更多的场景注入金融元素,开启生态反哺金融路径,持续深化综合金融优势。

当前,生态反哺金融已经可以从平安的医疗生态圈中窥见一二。中报数据显示,在平安超2.23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2%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达4.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

可见,平安的综合金融优势是一个互利互哺的过程,各大生态圈对金融的赋能正在显现价值。如麦肯锡研究报告所言,未来各大机构展开深度生态圈合作,将成为常见态势。

毋庸置疑,平安对综合金融的深化与生态圈的探索不会停下脚步。马明哲在中报致辞中表示:“未来平安将坚定不移地聚焦做强综合金融主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践行‘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科技让金融有温度、医疗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并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为广大客户、股东和社会创造稳健增长的价值,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以上内容来自第三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尔街见闻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与决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