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资源类、周期类公司迎来久违的景气时刻,产品涨价带来业绩上涨,也带来股价上涨。这些上涨和此前的下跌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产业规律。
周期行业,顾名思义,就是隔上一段时间,就迎来一波景气周期。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段时间,这些公司表现会平平无奇,甚至会非常惨淡。这个周期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多年。
周期行业和消费行业有很大不同,消费行业每年都能稳定增长,而周期行业多数时间都不景气,有些动荡。
产品价格上涨会引来一些连锁反应,比如下游会高呼亏损,无法维持。这时,由于不希望商品价格过于动荡,希望产业能良性发展,主管部门往往会介入进来。比如昨天煤炭价格大涨,同时猪肉期货价格大跌,这两个行业主管部门都介入颇深。煤炭产业在遇到困难时,主管部门主导了出清的方式,钢铁产业也是如此;前两年猪肉价格高涨时,开始鼓励养猪,此前猪肉价格下跌时,又限制养猪产能。
应该说,高峰和低谷是这些行业的规律,比如近期农资价格大涨,特别是化肥类价格涨了不少,这是全球现象,其实此前多年,在化肥用量零增长的指引下,化肥行业陷入了一段长期低迷,不少企业亏损倒闭。航运和造船产业也是如此,已持续多年处在去产能的低迷状态下。现在这些产业迎来好光景,这是此前多年不景气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对行业幸存者的奖赏,他们有资格安享这久违的利润。
价格是最灵活的资源引导信号,忽视这样的信号,可能会加重产业过剩或者稀缺。价格上涨,是在号召生产者全力以赴,就像现在锂电池产业链迎来好日子,上市公司都在积极扩产,而钾肥价格上涨,世界巨头也在讨论扩产。如果试图控制价格,可能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灵,延长供需失衡时间,利润在不同环节转移,造成新的不公。
其实,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不能涨价,或者不能降价,不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主管部门可以调查企业是否有横向垄断行为,不能联合上涨,中间商不能囤积居奇。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收储或放储的方式,来减少或增加市场可成交商品数量,引导市场,这依然是在市场规则允许范围内。但是,通过行政命令要求企业涨价或者降价,不仅会伤害企业的创造性,也会让整个产业过度依赖主管部门。
本文作者:余胜良,来源:证券时报,原文标题:《尊重周期行业周期规律 在市场规则内引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