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贷款究竟带来多大影响?

中信证券明明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本次3000亿再贷款有望带动社融9月反弹,预计全年社融同比再增0.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改善,刺激相关产业的融资需求。

2021年9月9日,央行发布消息表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人民银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

此前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为何在当前时点央行选择再贷款工具而非降准或降息?再贷款实际上会取得哪些效果?对于债市有何影响?

当前环境下再贷款工具比降准降息更合适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存不稳定、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亟需政策予以支持,再贷款工具比降准降息更合适。

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算十分稳固,内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需要政策继续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然而从通胀情况和货币政策总体基调来看,降息的概率不大。

出于稳定流动性预期的考量以及精准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的目标,我们认为再贷款相较于降准来说在当前时点更为合适。

再贷款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功能逐步丰富,更好地发挥央行引导资金流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从2014年开始,再贷款被分为四类:流动性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和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再贷款工具的功能更加丰富。

再贷款的四大分类中,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与金融支持实体的关系最为紧密,在实务中应用最为常见。

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主要支持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从实际运用来看,支小再贷款的规模最大。

再贷款工具的实践效果

从2020年再贷款落实情况来看,再贷款额度提升对贷款投放刺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

与银行直接发放贷款相比,再贷款最大的特点在于确保了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直达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先贷后借”模式,进一步保障资金使用精准性和直达性,充分发挥支小再贷款的引导作用。

此外,相比于普通贷款,再贷款还可以通过人民银行释放基础货币,可以起到调控货币供给的作用。同时降低银行的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让银行留存信贷额度继续支持重点领域。

本次3000亿元再贷款有哪些影响

参照以往经验,3000亿元再贷款在9月预计投放超50%,9月社融有望触底反弹。

从去年再贷款额度的使用进度来看,首批投放的3000亿元在两个月内使用了76.3%,五个月内使用了94.5%(在此期间还新增了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可以看出基本上再贷款额度一经增加,很快便会得到落实。

据此,我们预计在下发额度的第一个月内,有望投放达到50%,对应增加人民币贷款1500亿元。配合9月地方债发行提速等因素,我们认为9月社会融资同比增速有望触底回升。

站在全年的角度,新增3000亿元人民币再贷款预计将有效提高社融同比增速0.1个百分点。

根据央行发布消息,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在今年剩余4个月之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

新增的3000亿元贷款规模,相较于2020年末284万亿的存量社融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拉动2021年末社融同比再增0.1个百分点,结合我们此前对于信贷、政府债券等分项的分析,预计2021年末社融同比中枢在11.25%左右。

在贷款支持下新增的贷款平均利率在5.5%左右,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根据央行发布消息,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要求贷款平均利率在5.5%左右,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对比其他各类利率:1年期LPR为3.85%,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3%,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不含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和垫款的贷款),企业贷款加权利平均率4.58%, 2021年1~7月全国新发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93%,当前设定的利率要求并不算高。

考虑到2020年第三次新增再贷款额度时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最终实际执行利率为4.67%,因此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效果还将放大。

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等恢复发展也将刺激其相关产业的生产融资需求,有望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随之增加。

总体来看,宽信用格局将至,市场对此的预期也逐步强化,债市预计将在震荡中开始调整。我们认为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很难突破前低,2.8%已经成为10年国债收益率坚实的底部。

本文作者:明明,来源:明晰笔谈,原文标题:《再贷款究竟带来多大影响?》,本文有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