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7年,曾经的百强房企、惠州光耀集团正式宣告破产。
光耀集团破产重整管理人在9月26日公布了此消息,并表示,下一步将会在法院的指导以及全体债权人和购房者的配合下,依法推进破产清算工作。
这场从2014年爆发的危机,终是在7年后画上了个句号。
令人感叹的是,光耀集团这家当时表内资产看上去颇为健康的公司,在市场的“枯水期”里,表外负债危机持续爆发,最终走向破产。
这与当下的行业,颇为相似。而谁又会是下一个光耀?
正式破产
光耀集团上一次引起业界关注,还是在三年前。
2018年初,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其已正式受理光耀破产重整案,并将以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指定两家中介机构联合组成光耀集团的破产重整管理人。
彼时,光耀集团试图通过破产重整,对债务人进行生产经营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清理,以期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接近光耀创始人兼董事长郭耀名的人士表示,由于项目众多牵涉的工程方、业主、金融机构等众多,破产重整有利于解决光耀面临的多种问题。
惠州中院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光耀集团资产清查总额为64.03亿元,负债总额为105.94亿元。其中,公司负债清查总额为79.73亿元,关联担保负债26.2亿元。也就是说光耀集团已资不抵债,差额在41.91亿元的水平。
但也有知情人士认为,资产清查的数据是2016年6月时按当时的土地价格估值得出的,至破产重整被法院受理,惠州的地价和楼市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明显上升,光耀集团的资产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有律师分析称,这令光耀集团具备了破产重整的条件。并且,过往的破产重整案中,一般实际需要偿还的债务会比申报总额少,并且光耀的负债中存在大量民间高利贷,在法院的债权确认中,超额利息部分不会被确权。
加上有不少的接盘意向方都在与郭耀名接洽,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光耀的资产已能够抵债,其重整节奏会快上许多。
随后的光耀,就消寂在了大家的视野里,一晃就是三年。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光耀破产案被法院受理后,其经历了债权人会议两次表决以及一次出资人表决,但优先债权组、普通债权组两次表决均未通过,致使《光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最后未获得通过。
作为此案的管理人,深圳市金大安清算事务有限公司及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已于今年3月15日依法向惠州中院提请裁定终止光耀集团重整程序,并宣告光耀集团破产。
惠州中院则在9月8日时出具(2017)粤13破19-67号《民事裁定书》,裁定终止光耀集团重整程序并宣告光耀集团破产。
艰难求生的7年
光耀集团一度排在行业百强,年销售额逼近80亿元。创始人郭耀名也一手将公司由惠州一隅,带向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12个城市,辉煌时全国有合计29个项目。
但从2010年起计划借壳上市,到后来急于高速扩张,郭耀名借了不少的高利贷,最终在市场调整后彻底危机爆发,几经周折也未能翻过身来。
郭耀名曾回忆称,光耀的第一笔高利贷可以说是“被迫借的”,为了在2010年时收购上市公司新都酒店13.83%的股份、借壳上市,其承接了新都酒店大股东润旺矿产的高利贷。
按照光耀管理层的规划,在上市成功后,公司能够募集8-10亿元的资金,正好能够覆盖这笔高利贷。但随后借壳上市失利,而光耀又在高速扩张期,郭耀名在借高利贷的路上越走越远。
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至2013年间,光耀大量涉足民间借贷,借款总额在20亿左右。而这三年里,公司仅利息就已偿还20亿元,但还剩本金加利息20亿以上未归还。
在此三年间,光耀的总销售额约为170亿元的水平,按照70%的销售回款算,收入基本能够覆盖支出。但这仅限于其借款是通过正常融资渠道,高利贷令这个窟窿被进一步放大。
在此期间里,光耀的表内资产看上去还是很健康的。郭耀名透露,公司在2011-2013年间金融机构借款保持在每年30亿左右、负债率50%的水平,拖垮公司的则是高利贷等高息借款。
而借出高利贷的资金方,则在公司无法按期还款的时候提起诉讼,法院冻结相关资产,导致工程停工,无法交房等情形发生。
最终在2014年初的时候,光耀资金链危机爆出,旗下天津、惠州项目多个楼盘处于停工或部分停工状态,高利贷融资方也开始步步紧逼,让光耀和郭耀名还钱。但郭已经还不起了。
郭耀名对此也颇为悔恨,他坦言,这过去的三年里,公司对高利贷从最初的短期过桥借款、委托贷款渐渐变成长期的依赖,而在2013年下半年遭遇市场下滑后,公司资金链紧张,无法按期归还高利贷,导致债务出现了“滚雪球”。
危机爆发后,郭耀名曾通过媒体向外传递积极的信息。
“资金缺口就在3-5亿元,只要找到这笔钱,光耀就能缓过来”,郭耀名在2014年5月时表示,光耀的资产有90亿元,是包括土地储备和在建项目在内的有形净资产,为了度过难关,转让旗下土地和项目,都是可选项。
随后,似是一个轮回。光耀不少在惠州的项目都落入了恒大的口袋里,同时接盘的还有项目上所背负的数十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