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视PPT造车失败之后,后来者依旧前赴后继,阿里、百度、滴滴等科技巨头纷纷想要进场,甚至连搞地产的恒大也说要造车,造手机的小米和苹果说要造车在其中更是不足为奇。
现在,逆行者出现了。李书福决定带领吉利汽车进军手机领域!
9月24日晚间,据财经汽车报道,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造手机,且进展十分迅速。当时报道提到,吉利将在湖北武汉、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设置办公地点。
当日,吉利集团面对记者提问时的答复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可以对外披露的消息。”
时隔4天,9月28日中午12点左右,财经网正式发布消息,证实李书福的手机项目落户湖北武汉。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进军手机领域,并将定位于高端智能手机。
另据“湖北发布”的官博信息,手机项目将与吉利的汽车智能化、软件能力建设、科技化转型等方面相互赋能,以期实现协同。
不过,在评论区,观众们的心情却似乎并不乐观。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做空调的龙头董明珠都没有能在手机领域站稳脚跟,造车本来就不是龙头的吉利能行吗?
那么,吉利为什么要造手机?李书福又能把手机做得起来吗?
为什么要造手机
吉利汽车仅仅是车企要跨界做手机的第一家,但曾经想要跨界入局手机的厂商还有很多。
早在2012年,周鸿祎带领360就开始了向手机领域跨界探索,并通过与华为、海尔合作、投资入股酷派来实现自己造手机的目的,并随后推出了多种款式的手机产品。
无独有偶,家电领域头部企业格力电器,也在其董事长董明珠的带领下,在2015年决定入局手机领域,并表示“我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随后,格力接连推出了格力一代、二代及三代大松手机。
他们在彼时想要做手机都背负着各自的包袱:360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想要抢占移动终端流量,才决定从硬件——手机下手;而格力则是在美的的威胁之下尝试开展“多元化”发展,首战便造了手机。
对于吉利来说,也面临着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从传统车到智能网联汽车转变的困境。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的趋势,智能汽车被视作PC、智能手机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相当于“长了四只脚的超级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就是未来生活的标配。车的传感器众多,但场景单一;手机传感器少,但场景几乎无处不在,两者结合能够获取的数据便是海量级。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要提前布局下一个智能终端。
而对于车企来说,第三代智能终端的实现,终究要依靠第二代智能终端——手机的过渡。手机能够整合身份证、钱包等功能,几乎人手一个,可以获得用户粘性只是其次,最关键的可以获得用户的数据,为长期的“智能化”做好初步准备。
在这个逻辑之下,车企和手机厂商合作看起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车企和手机等科技企业并不愿意“互通往来”,即使取得合作也不愿共享各自的信息数据。如果自己不掌握所有数据,还要交给别人,那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交出了自己所有的底牌,也伤害了自身用户的信息安全。
上汽集团董事长就曾经说:
汽车就是个躯壳,华为这种整体解决方案才是灵魂,上汽不能接受合作,是因为灵魂不能在别人的手里。
所以,无论是手机企业还是汽车企业,都在进行思路的转变,试图独立打造生态链。
李书福关于智能汽车终端的思考已经持续了很久,今年3月,李书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汽车行业变革已经开启了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已经开始搭建,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已经出发”。
2018年,李书福和沈子瑜成立了亿咖通,专注开发智能座舱。
今年4月,一家名叫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摩托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研发、家用电器研发等。
此外,手机的研发生产周期短、不涉及安全问题、可以快速迭代,是验证智能汽车新技术的上好试验场。
因此,对于智能手机的涉足,只是李书福在智能汽车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一环。
造手机的难度
先说结论:造手机不难,难的是造出好手机并拿到份额。
要是只想做出手机,那很容易,找好上游供应链,自己来造;甚至只要找到富士康,自己只需做个方案整合商,让别人来代工就可以了。
曾经造过手机的格力选的是自己造,360选的是代工造。
作为掌握硬件制造能力,并拥有自己的一套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吉利来说,单纯把手机造出来,或许不是难事。
但是要造好手机并卖好却并不容易。
时间回到2015年1月6日,董明珠在某节目谈及雷军的小米手机时,突然说道:“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我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
几个月后,格力一代手机果然出现在工信部电信设备认证中心网站上。
在那之后,格力又相继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色界、格力三代,无一例外销量都不尽人意。只是时至今日也没有人知道董明珠到底卖出了多少手机。
有专家提出:与传统家电或者汽车行业相比,手机市场是完全赢家通吃的,销售模式和研发模式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可能很难适应。
总之,似乎强大如董明珠也没能适应手机市场的玩法,至于李书福能不能适应,只能说有可能但难度非常大。
从销售方案讲,大概率是需要和吉利汽车绑定。但这里又有一个悖论,吉利汽车无论如何都不能算“高端汽车”,但吉利手机定位“高端”,这中间的用户差异如何弥合?
最终的结果,或许只能交给时间。
但明显的是,手机市场已经明显进入红海区域,就连曾经的创新者苹果也已经逐渐失去创新力,厂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且格局相对稳定。
来自第三方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7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vivo(含iQOO)市场份额达24%,排名第一;OPPO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0%;小米、荣耀及苹果分列第三、第四、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15%、13%和12%。
终局推演
1、不太理想的结果:利用手机迭代或协同
从研发周期来说,手机的研发周期短,通常只需要半年到一年,但汽车结构复杂,且涉及安全问题,设计+研发通常就需要三四年;
从资金投入来说,蔚小理几家造车厂动辄就是百亿以上的投入,手机的投入要小很多,对于吉利来说资金压力不大。
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如何将智能+网联落地,是一件颇头疼的事。
汽车与用户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今年已经发生了多起相关事件,对于相关品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但超短研发周期+较小的资金投入却能为吉利带来不小的收益。
智能手机作为第二代智能终端,能够先收集用户的体验和反馈,可以成为智能车升级的缓冲区。即便智能机没做成,对品牌和主业影响并不大;此外,进行智能手机项目可以为吉利储备智能汽车相关人才。
也就是说,即便手机最终做不成,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吉利也将收获足够的积累。
比较折中的结果是,吉利手机没有走出自己的用户圈,但也没有死。
那么,直接将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数据搭配使用,或许是目前来看一个较好的折中方案。
2、理想结局:掌握入口
理想结局,当然就是最终走出自己的用户圈,拿下智能汽车的蓝海,掌握车联网入口。
百度曾凭借搜索入口成为PC时代互联网王者;腾讯凭借社交入口成为PC+移动互联时代的巨头;阿里则凭借电商入口,掌握巨大流量,并站上直播风口。
从PC端到移动互联,360想做手机是想掌握入口;从家居到智能家居,格力做手机也是想掌握入口。
现在,通过V2V(车对车)、V2P(车对行人)、V2I(车对基础设施)、V2N(车对网络)等实现车联万物的构想已经出现很久。大家认为智能汽车会成为物联网的入口,如果真的成了,那自然是好事,但智能汽车也未必是唯一入口。
但押注入口似乎是很难的,直到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真实捕捉。就家庭物联网来讲,从智能路由器到智能门锁再到智能音箱,我们只是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入口”,至今没找到能够真正众望所归的“入口”。
最理想的结局是,智能汽车确实是那个“入口”,且吉利掌握了这个入口。
虽然吉利的前路不容易,但有梦想终归是一件好事。
尾声
其实要说掌握物联网入口、构建生态,贾跃亭可能是最早提出生态愿景的,他想要内容+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智能汽车全面覆盖,比雷军还要早很多。打通底层,万物互联。
虽然他的拥趸最终“为梦想窒息”了,但他的想法却还在被行业践行。
生态从来都没有错,只是在万物互联这条路上,缺少的不是PPT创新,而是长期的研发攻坚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