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顶流基金经理们可能面临年内第一轮“明确赎回”。
来自渠道消息,今年3季度里,不少此前规模(份额)持续增长的“顶流”基金开始出现赎回,个别基金的赎回比例还不算小。
此前的一年内,由“坤坤”、“兰兰”、“春春”、谢治宇、冯明远等管理的明星基金颇受市场追捧,即便是基金净值回撤时,亦难以打消市场的申购情绪。
截至今年年中,这些明星产品的份额多数持续扩张,且持续四个季度以上。其中,最长者甚至可以达到连续十二个季度的份额增长。
这是内地公募基金业诞生23年以来,极为难得的投资者正申购纪录。但这个纪录似乎正在走向结束。
是什么抽走了明星基金的背后资金?这些资金是去了更年轻的基金那里,还是回归更保守的理财产品?
这背后究竟是,投资者对于“明星效应”的冷静,还是对股市趋势的服膺呢?
▼附图:兴全合宜历史份额变化图(数据来源:choice)
“纪录”次第告终
虽然还没有权威信息(定期报告)来做核验,但一些只鳞片抓的信息,已经证实了这个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兴证全球基金旗下的兴全合润、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期、兴全合宜、兴全商业模式等基金的最新规模(截至9月27日),相比今年年中有所回撤。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测算,由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社会价值、兴全合宜等基金的合计资产规模或在600亿元附近,相较6月末减少了142亿元。
这其中,规模最大、网络口碑最好的兴全合宜,最新规模的缩减较为明显,剔除净值后,它的基金份数有一定幅度的回落。
现象有一定普遍性
除了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期仍在“锁定期”、不涉及),另一明星基金经理乔迁管理的兴全商业模式优选也有份额上的回落。
这不禁让人怀疑,赎回是同类基金的普遍情况。
来自渠道方面的信息也显示,不少顶流基金经理的存量产品规模今年三季度有所回落。
其中,银行渠道的份额回落时间和速率都甚于第三方网络渠道,而非著名基金经理的份额规模的赎回速度也快于明星基金经理。
因此,当业内口碑最好的顶流基金经理也开始遇到规模回落时,一线销售市场的风或许真的在转变。
本轮赎回或由第三方发端
根据业内信息,过去一年内,网络和手机端构筑的第三方销售渠道一直表现抢眼,甚至被一些公司视为“优质”渠道。
而后者带来的大量年轻投资者的零散资金,往往流向明星基金经理,构筑了所谓的行业“头部效应”。
但这个效应,在第三季度受挫较为严重。
一些业内人士观察,在部分基金销售平台上,于显眼位置展示的“推荐基金”和“业绩排名”,逐渐“替换掉”了顶流基金经理们,这对散户的买入情绪影响较大。
而顶流基金自身也往往施加了一些限购措施(比如限制每日5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等),这更加快了顶流基金自身的规模收缩。
“割肉”体验不会好
考虑到不少顶流基金的规模高峰是今年初,而当时的净值位置大概率高于今年三季度。
因此,此轮赎回或许让部分投资者,又一次重复了“高位追涨、低位出货”的现实。
一些第三方平台的最新投资者盈亏数据也显示,持有期短于一年的投资者大概率会亏钱(见下图)。
上图显示的是兴全合宜在支付宝渠道的投资者盈亏情况:
在所有持有期中,持有6-12个月的投资者亏损比例最高;持有6个月以内的亏损比例其次高;而持有1年以上的投资者盈利是大概率事件;持有3年以上的投资者明显盈利是大概率事件。
对单个重仓股影响甚于市场整体
顶流基金经理的规模回落,目前看,对A股市场应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一方面,顶流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在全行业中还是少数。
另一方面,顶流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往往较为分散长期,本身亦无太多动机去以“消耗财富”的方式来影响市场。
从影响度来说,顶流基金经理管理资产的减少,以及未来可能的“换仓”动作,可能对部分机构持股集中过高的重仓股影响更大。
新基金和低风险产品照样“吸金”
不过,并不是所有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都是下降的。
即便是颇有考验的今年第三季度,还是有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在上升。
比如广发基金最大牌的基金经理刘格菘,即在当季新募近150亿元,创下年内规模的前列表现。这个新基金的出现,会很大程度支持其的受托规模保持在行业前列。
此外,今年以来,相对低风险的固收+产品、FOF产品、量化产品的资金增量都很不错,也相当程度的改变了此前“一股(基)独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