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买了割韭菜的机器,最后自己沦为韭菜本韭”

豆总杂谈
9月份以来的beta亏损叠加alpha稀缺,可能让最近刚上车量化的投资人内心活动可能是——“以为买了割韭菜的机器,最后自己沦为韭菜本韭?”

A公司量化管理人投后沟通会上,一堆投资人围着A公司追问:

“为什么你们1000量化指增产品一买就亏10%,你们还在说贵司指增产品这次回撤控制比较好?”

“1000指数为什么跌这么多,已经到底部了吗?”

“为什么贵司推1000指增?”

“最近超额表现一般,是否需要调整模型了?”

......

9月份以来的beta亏损叠加alpha稀缺,可能让最近刚上车量化的投资人内心活动可能是——“以为买了割韭菜的机器,最后自己沦为韭菜本韭?”

且不分辨投资人对月度净值亏损、月度最大回撤、净值回撤vs超额回撤等是否清晰认知,但亏10%就感觉不满、急着问指数beta是否到底,可能在买这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及“盲盒”的量化缺乏一定的认知,包括渠道在推介产品时候可能都有些不尽职的地方,仅以产品销售为导向,而非基于客户真实风险偏好。

1,量化核心还是在alpha,短期beta亏损时肯定也会实实在在的亏损,长期还是淡化beta看alpha

一方面是量化跟主观多头不一样,主观多头可以空仓躲避,量化指增类产品本就是满仓操作,跌下来肯定会实实在在扛着beta亏损。

另一方面,以盈利=胜率*盈亏比*交易次数的范式来看,量化是靠中等胜率、偏低盈亏比及大量交易来积累alpha,短时间内由于交易次数有限,市场环境不配合导致低胜率及低盈亏比,都会导致alpha不够弥补beta的亏损,甚至alpha本身就会出现亏损。

以9.10-10.15时间维度看,大部分管理人都超额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加上beta也亏损-7.67%,如果投资人在9月中旬上车体验会相对差些。随着时间的车轮继续往前滚,只要alpha还在,慢慢就会补上beta的亏损,净值重新修复,所以长期还是淡化beta,看alpha,这应该也是管理人及渠道应有的话术。

主要量化管理人双节前后超额回撤情况

2,降低alpha预期,量化没有常胜将军,都是“不当大哥很多年,各领风骚数十天”

这个预期不仅是针对全行业的alpha预期,也包括一定时间内表现比较突出的管理人的alpha预期。很多管理人都说未来alpha很难维持在30%甚至20%以上,确实,今年AUM规模最大的几个头部管理人其实超额已经掉到15-20%左右的alpha水平了,而且还是建立在牺牲超额夏普的前提下。

今年表现比较突出的几个管理人,投资人可能都过于看重近月alpha表现的权重,而忽略了历史上曾经alpha有多么崩盘,过于依赖简单的线性外推构建自己对alpha的预期,很有可能大失所望。尤其是过去几年所谓alpha还包括了打新、t0等各种策略,这些收益都会慢慢稀释或者衰减。

管理人一vs管理人二:

从19年下半年以来的三个月滚动年化超额水平来看,其实今年二季度都乏善可陈,主要就是靠最近这波小票行情alpha爆发了一波,而最近又开始回归。并非说这样的管理人不好,而是说投资人如果买这样的管理人要有预期,策略有周期,简单线性外推alpha表现强者恒强并不可取。

量化都是“不当大哥很多年,各领风骚数十天”。看每周五开奖,拉长看基本没什么常胜将军,但也有些每周都中规中矩,拉长周期还能跑出中等偏上水平alpha的,这些持有体验就相对比较好些。

管理人一:滚动三个月年化超额水平

管理人二:滚动三个月年化超额水平

于为什么这些管理人都在二季度迎来alpha爆发,当然和春节后大小盘风格切换有关。2.19号以来,国证2000表现最为亮眼,跑赢中证1000及中证500指数10%上下,而大票以沪深300指数录得负收益,这也是今年主观难做,而量化普遍跑到主观全市场前10%甚至前5%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有吃到市值风格切换的甜头。

主要宽基指数春节后表现

3,持续学习,提高投资的“钝感力”

我有朋友系列上场:

我有个朋友,春节前看量化崩盘而cta不错,就冲了cta,本来还浮盈不少利润,结果二季度遇到cta政策面与基本面的背离,一下子回撤很大受不了又下车,结果错过了cta最近净值的快速修复行情......

我又有个朋友,看到量化去年四季度及今年年初崩盘的一塌糊涂,而主观多头净值周周大涨,于是赎回量化冲进SF、DH、XW,而在主观多头歇菜后又赎回冲进今年不错的量化......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而这些朋友也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幸运者幸运各有千秋,不幸者不幸则踩着相似的韵脚——过于频繁关注净值涨跌,以为基金净值都是线性外推的,陷入追涨杀跌的怪圈。

实际上,过于频繁关注净值涨跌并无裨益,投资还是得提高自己的钝感力,否则很容易陷入净值的焦虑,投资本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钝感力不足陷入追涨杀跌的怪圈反而适得其反 。

4、告别净值线性外推,追求底层方法论,选择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

无论是主观基金还是量化多头亦或是其他策略,历史业绩仅仅代表历史,不能仅仅看历史夏普高、回撤低就线性外推未来的风险收益仍然是简单复制历史表现,则可能掉到线性外推的坑里面。

管理人三(主观多头):9/10至今净值回撤35%

管理人四(CTA):突破历史最大回撤

管理人五(CTA):突破历史最大回撤

其次,靠人不如靠己,不简单盲从别人,尤其是有利益牵扯的第三方。通过各种渠道(知乎、聚宽、排排网组合大师、韭圈儿app等)学习,与无利益牵扯的投资人一起多交流,建立认知而非简单的依靠投顾,部分投顾的建议未必客观及未必真实符合你的风险偏好。目前大部分投顾还是产品导向,而非真实客户需求导向。

最后,如果要购买某类策略或产品,学会构建对持有不同期限预期收益分布的合理预期。当然,最好这个产品历史业绩够长,否则过短的业绩样本数据太短很难给出可观的结论,同时收益分布只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已,由于其也是基于历史业绩的拟合,也仅仅可供参考。

持有某cta策略2年及3年收益分布

本文来源:豆总杂谈,原文标题:《“以为买了割韭菜的机器,最后自己沦为韭菜本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