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赵晓东:投资就是和自己比,不焦虑才能走的长远

找到变化慢的行业,把竞争力强的企业中长期持有

在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榜上,赵晓东是个“神奇”的存在。

执掌国富中小盘近十一年,年化收益超过15%,已跻身行业前列。

而且赵晓东的业绩不是某一年好,而是大多数年份都在行业中前列,就好像顶尖的长跑选手,配速均匀快捷(见下图,国富中小盘基金近七年业绩表现,choice)

但赵晓东的投资状态与大多数基金经理迥然不同。

别人四处调研、凑局分享信息,他是办公室—家两点一线,绝不贪多贪胜。

其他基金经理听路演从凌晨到深夜,赵晓东却执着于准点上下班,保持身心健康。

他坚守自己的状态,不短期化,不贪多,不贪新,只赚“能理解”的钱。

他不仅自觉“佛系”,还常劝公司内的年轻人不要对短期的排位过分焦虑,放宽心态,让着眼长期的投资文化在国富不断生根发芽。

他在投资行业这个“花花世界”里,静看春花秋月,潮起潮落,自顾自赚着那长期的收益。

“萝卜”找到坑

可能只有老一辈基金经理,才会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了。

之前有基金经理在矿区做了直播,一时颇受关注。但赵晓东是真正在矿区工作过的,1995年,还是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赵晓东毕业后成为了一个老矿区企业的项目经理,有了扎扎实实的实业经验。

随后赵晓东去浙江证券从业,干的是基础的投顾岗位,几年后他加盟上海交大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高级投资经理,处理VC风投业务。

2004年前后,赵晓东迎来事业的关键一步,他加盟国海证券出任行业研究,又随着国海筹备的基金公司成立,而加盟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

在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赵晓东逐渐如鱼得水起来,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一干十七年。用他的话来说,“找到了适合自己这个萝卜成长的环境”。

发现“金矿”

赵晓东在国海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标准的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的过程,但又有不同。

首先是在当年的研究员群体中,他社会阅历比较丰富,能有独立见解。其次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外方股东是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把整套外方的投研流程带到国海富兰克林,也让他的起步相当扎实。

赵晓东早年研究煤炭、电力行业,再后来覆盖TMT(通讯电子)、交运、汽车等行业,这个业务逻辑似乎会培养出一个偏爱周期、或是重视成长股的基金经理来。

但其实,他如今最熟悉、最认可的是消费、金融和传统的制造业,这些变化很慢的行业,被他视为真正的“金矿”。而他也逐步成为不少基金持有人的“金矿”。

不断“进化”

2009年,赵晓东开始涉足基金管理,2010年后,他成为了国富中小盘基金的基金经理,开始了成功的投资历程。

早期的赵晓东,也没有如今那么鲜明的投资特点。新人时期他也曾尝试做行业轮动和景气度上的逆向投资,最初几年的业绩也很不错。

但2012、2013年的行情经历,让他有了进一步的“体悟”。

那一年(2013年),他在白酒行业很低的估值阶段“越跌越买”。但在周期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白酒板块的反转迟迟未来(事实上,白酒板块是在两年半后才真正走出行业景气底部的)。

自那以后,赵晓东对行业的选择更加严格,对公司的筛选也更加注重,组合也更加分散。

2015年的互联网+行情,是一段主题和成长股鸡犬升天的行情,亲身经历这样的行情,也让赵晓东进一步坚守了逆向投资的初心。

那些年,他给自己总结了几个不:

  • 不做景气投资;
  • 不要集中,要分散;
  • 不熟不做;
  • 波动太大的标的也不做了。
  • 集中投资变化“慢”的行业

经年累月后,赵晓东的持仓和研究重点集中于变化慢的行业,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和一些传统制造业。

比如某轮胎企业,就是赵晓东“慢”思维的绝佳体现。

最初他关注到这家公司,是从行业端入手的。在他看来,轮胎这个行业从全球来看都是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行业,国外有大市值企业,国内理论上也会出现大市值公司。

但国内轮胎行业的整合大局才刚刚展开,不少公司的利润都还处于低谷,市场缺乏耐心,给轮胎公司的估值也很低。

但赵晓东调研后敏锐地发现,一些国内公司是有潜力的,可能成为行业份额的“收割者”。

一方面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在这个行业很明显,而且会越来越明显。另外,国内企业的成长很快,通过行业布局已经逐步开始进入行业内中高端主流市场。更重要的是老板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全部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上。

赵晓东判断,假以时日,一些新兴力量获得国内国外的市场份额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果断布局,最终也赚得了不菲的回报。

关注“老板”

在赵晓东的维度里,一个上市公司的价值中,老板(核心管理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他多年实业和二级市场投资得来的经验。

所以,每一家重点投资的公司,赵晓东都要去亲身看一下,相一面。

他自己总结,好的领导不需要讲很多“高大上”的东西,但要是一个专注的人,“不乱来”是企业家第一优秀的品质。

而同时,如果这个企业的老板很敬业、很努力,那公司的成功机会就更大。

如果这个老板能把他的勤奋风格变成上市公司整体积极、进取的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大概率就更好了。

老板可能是正向因素,也可能是扣分因素。

此前,赵晓东清仓了某医药股,究其原因是该企业的管理层出现了不专注的情况,老板同时举债经营多个业务,体外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大幅增加。

这基本上就一票否决了。

关注估值

如果一个公司很“好”但很贵,不少基金经理可能会说服自己去买,而赵晓东一定不会参与。

他强调,投资未必是选最好的公司,估值低但质地中上的品种,往往是他优先买入的对象。

在他看来,最好的公司可能预期很高,估值很高,买了也不一定涨,那不如先买那些估值有折价的标的。

而且“公司很大了以后,给很高的估值是很难的。”他这样解释今年初及时抛售不少“茅指数”股的原因。

“大的公司往往很难高速成长了,公司成长接近天花板,如果这时候去追这种成长股,一旦业绩增速下调,估值会下得很快。”

相比寻找最好的企业,赵晓东更倾向寻找增速不错,但是比龙一、龙二估值差很多的企业先买入。然后等龙头公司因为负面因素或者市场风格变化下跌的时候再加仓龙头公司。

最终他组合里的公司还是以偏龙头的公司居多。

互联网和金融地产都有机会

赵晓东认为,从价值股角度来说,港股是应该关注的。从基金定期报告来看,他的港股投资就有不少,且主要以互联网和金融为主,略微还有些地产等。

在他看来,互联网巨头大多能创造比较好的现金流,行业地位别人很难撼动。同时,前期估值回落了,恰好符合他“回落时买龙头”的模式。

此外,港股金融股也是比较便宜的,再加上,国内银行业都有比较好的稳定增长预期,利润从长期看也不太会大幅下降,目前还有很高的分红率。

至于地产,赵晓东是把它做为一个“类期权”的品种看待,目前市场预期足够低,下行空间不大,如果未来有一些企业能够走出来,那么就有足够的上行空间。

明年消费或有机会

赵晓东不喜欢预判短期市场,很多人说四季度价值回归等等,他将信将疑。

但他对银行和大消费的长期前景深信不疑。

比如说银行,他认为未来看两三年,随着经济慢慢好起来,大家对银行的预期会发生变化,估值也会修复。

再比如消费,他认为未来是有机会的

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和稳定作用较强,随着一些阶段性干扰因素的逐步度过,消费会呈现出弹性。如果此时有促进消费的措施推出,那么消费可望景气提升,当然这也会使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挖掘中小市值“宝藏”

坚守能力圈的赵晓东,对市值没有执念。

他喜欢和研究员交流一些100亿、200亿的中小型市值公司,短期估值可能比较贵,但随着时间会降到有吸引力的水平,而且未来三四年还可能维持30~40%的增长。

这样的企业他会先布局一两个点,放在组合里,再继续观察,动态调整。

在他看来,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企业是可能成长为一个大公司,而且下跌空间也比较有限。

包容文化

赵晓东的独特风格,也得益于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投研团队的文化:温和、包容,给予发挥空间和时间,不急于考核短期业绩。

即便是公司投决会,也基本不会做强制性增减仓要求,更多时候,是基金经理们交流一下观点,提示一下机会。

公司股票池里的股票都是大家一起讨论过的,所以投资细节就不会过分干涉,这也是团队文化的一种平衡。

国海富兰克林投研团队里,赵晓东这样的老基金经理还有一个“工作”,就是鼓励和安慰:有的研究员推荐的股票跌了,有的年轻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佳,大家会去安慰下,别太焦虑,放长眼光。

慢就是快

赵晓东是不赞成很早到办公室,直到深更半夜再回家的工作风格的。他说,他关注的行业比较传统,变化比较慢,不需要每时每刻盯着。

“苹果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这些供需变化大,价格变化大,就更适合年轻人天天熬夜去研究。”

而他更相信,随着年龄变化,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投资模式,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做了这么多年基金经理,赵晓东总结“不焦虑”很重要。

“不能焦虑,焦虑到最后容易被市场‘割了韭菜’。”

“这个行业信息太多了,诱惑也太多了,压力也太多了。所以不要别人比,就和自己比好了。”

赵晓东表示,如何在市场中保持定力、不被市场牵着走,是比较重要的。但也很难,比如,他今年也总被问为什么没有买新能源。

他的回复就是,还没理解。

深层次看,这可能是投资方法论背后的“本质”在发挥作用。

成长股投资者,总是相信这一次的成长会不同,会改变世界,是能够持续的。

而赵晓东看到的是,大部分成长股,最终会经历高增速到低增速乃至负增长的过程,真正长期的阿尔法是少之又少。

“这是投资信仰的不同”,他总结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