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总喜欢说一句话,炒股不如买基金。
但总体来说,大家都不太相信真有许多人这么干。毕竟基金炒卖的交易手续费(申赎)和时间成本都高,若非牛市真的很难挣钱。
但是,2021年的三季报显示,真的有不少基民把基金当炒作工具来“玩”了,尤其是若干热门产品里,期初期末的换手比例已经达到数倍的水平。
这批基民究竟是谁?
他们怎么会如此操作?
大进大出
业绩好就会有资金买入,这是一个行业的共识。
但是,在今年年内业绩最好的一批基金身上你会发现一个极其奇怪的情况:
就是一个季度的赎回份额是期初规模的好几倍。
以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为例,截至10月28日,这只基金收益率是101.84%,是年内业绩前三的基金。在3季度,收益率也超过了32.3%,是同类第一名(choice)。
这只基金期初份额不到11.5亿份,期末份额超过52亿份。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但其实,季度内总申购超过86亿份,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期末份额。也就是同样在3季度内,总赎回超过了45亿份。
打个比方,这个基金期初只有11个投资者,一个季度内,来了近8倍的客人,又匆匆跑掉了4倍的客人,最终留下了4倍的客人。
这是怎么回事啊?
类似的产品还有不少。
比如,同样是崔宸龙管理的,年内业绩领先的前海开源新经济A类也是类似的情况。
还有一些其他年内被关注的新秀基金经理也有类似的情况。包括钟帅管理的华夏行业景气,韩创管理的大成国企改革,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新能源等等。
C类成为“重灾区”
有趣的是,或许是因为收费方案的不同,C类份额成为了这一现象的“重灾区”。
以主动偏股基金来看,3季度总赎回份额与期初份额比最高的基金中,多数为C类份额(A、C份额分开计)。
比如泰信鑫选C,3季度总赎回份额是期初的890倍以上。东吴新经济C,3季度总赎回份额是期初的322倍以上。
即使考虑年中不同份额合计规模能超过2亿元的基金,也有比如,华泰柏瑞享利C3季度总赎回份额是期初的37倍以上。甚至包括明星基金经理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C,3季度总赎回份额是期初的30倍以上。
附图:3季度总赎回/期初份额较大者
费率或是主因
C类的赎回夸张,或许是因为它的费率设置的问题。
以前述一只产品的赎回费率安排看,A类份额持有达到或超过365天,赎回费率才是0,如果持有少于30天,赎回费率可能达到0.75%,少于七天会高达1.5%,基本生生摁住了不少短线客的交易冲动。
而相比之下C类份额只需要持有达到或超过30天,赎回费就是0。明显“有利”于30天以上但持有期少于一年的波段操作者。
快速赎回挣钱么
当然,利用C类收费的安排,在持有30天后卖出,固然可以把这赎回成本降到最低,但这一定能有利于投资者么?
景顺长城、富国基金、交银施罗德日前联合推出《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显示,基民盈利水平与持仓时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截至2021年3月31日,持仓时长小于3个月的平均收益率为-1.47%,持仓时间在6-12个月的基民平均收益率为10.94%,而持仓时间在120个月以上的基民平均收益率实现翻倍,为117.38%。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是,持仓时长越短,盈利人数占比往往越少。持仓时长小于3个月的基民盈利占比只有39.10%,而持仓超120个月基民盈利人数占比为98.41%。
因此,从大概率上说,C类份额的基民在今年进行上述的低于3个月持有期的操作,大概率是挣不到钱。而且未来会越来越难挣钱。
而且,说个更直接的反例,如果有投资者善于捕捉几周到1个月的交易机会,他去直接买卖股票不“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