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很多文章中提到量化四季度魔咒,《万亿量化真“香”,也别太“贪杯”》、《“以为买了割韭菜的机器,最后自己沦为韭菜本韭”》。
但说实话,也没想到量化这波超额这么崩盘,无序波动也好、市场缩量也罢、规模无节制扩张种种,都可以作为量化超额稀缺的理由。
不禁担忧,alpha还会迎来春天吗?
我们复盘过去几年的四季度(以前也写过,这边再摘录下):
2018年是泥沙俱下,但所幸迎来2019年beta大行情,指增自然赚的彭满钵满;
2019年四季度流动性萎缩,但所幸2020年疫情全世界放水,量化又一波红利;
2020年四季度抱团极致加周期牛,但所幸2021年春节后小票风格切换,量化又是一波收割;
2021年四季度又是无序波动,而且市场流动性虽然没有峰值高,但萎缩也没那么极致,量化alpha却又集体迷失。
很难预测alpha什么时候又回来,是一波春季躁动?还是小票继续强势?还是全市场流动性宽松?在万亿量化的面前,其实没有历史可循。
但可知的是,量化管理人路演中的有些为了募资准备的“话术”是需要打折扣的。
第一,为应对AUM管理规模快速扩张,管理人会丰富基本面因子,降低换手率,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
话术仅仅是话术,投资人完全信了就有鬼了。理性人都知道规模、收益及风险不可兼得,为了扩张规模,动辄千亿、百亿的自然到最后是牺牲收益以及超额的夏普。
基本面因子?那是上一波量化管理人的方法论,搞基本面因子干嘛不选主观多头公募或者拥抱盛经理呢,反正量化私募指增都是满仓干、不择时、收费贵,选择好的公募不见得会跑输量化。
第二,为了保持超额水平,会放开一定的风格约束,牺牲量化指增策略的信息比。
君不见戴着镣铐跳舞的某风格约束严格的管理人alpha表现今年已然平庸。因此,有些管理人规模扩大后,对投资人说为了保持超额水平,不得不放开风格约束。
实际上,承担更多的风险并不意味着获取更多收益,一旦风格暴露敞口跑错了就直接挨打了,超额稳定是牺牲了,但超额的水平也没法维持了。
规模对超额的影响,可以看看500亿以上管理人的超额水平,除了少部分管理人就在小票里面做alpha,今年表现还不错以外,其他都基本在10-15%左右年化超额,这还是没有考虑本周超额回撤。25%-30%的超额已经是雾里看花、水中月。
这里抛个问题,如果明年全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量化管理人继续募资,你们还看好量化赛道吗?
相应的,量化指增叠加股指期货对冲的策略是否也已然鸡肋,这里仅仅讨论通过股指期货对冲的中性策略,毕竟股指期货升贴水的波动也对中性策略的持有体验带来不少影响。
中性策略的业绩大致可以表示为(alpha*指增多头仓位-股指期货贴水成本),若alpha水平下来,但贴水支付成本刚性,中性策略是否也更加鸡肋,很多投资人将其当做类固收的配置是否还是理性选择?
上表只是参考,部分策略非完全中性策略,比如幻方、明汯多策略及赫富灵活对冲都带有一定敞口,头部管理人里面诚奇中性及明汯多策略截至10.29仍能维持双位数收益,而其他家基本都表现一般,若将本周(11.1-11.5)业绩统计进去,大部分策略都要计提1-2%的亏损,幻方对冲甚至亏损3.5%,基本抹平年初至今正收益。
不排除部分体量小的管理人今年alpha水平不错,中性策略也维持双位数甚至20%左右收益,但也基本在封盘状态,以及AUM规模大了后,alpha还能不能保持同等水平,也很难说。
从整个大类资产来看,量化中性策略已经很难复制过去几年双位数甚至接近20%的年化收益,甚至随着未来alpha越来越稀缺,量化中性策略年度保持正收益可能都是不确定的。
在非标暴雷震震,量化中性鸡肋的背景下,投资人亟需寻找新的资产大类。
本文来源:豆总杂谈, 原文标题:《量化中性策略已然“鸡肋”,什么资产能够替代固收理财》,华尔街见闻对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