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囤积天量现金,巴菲特基本只买4只股票,买的最多的却是.....

随着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水平,巴菲特正不断减少其在股票上的投资。目前,巴菲特在股票回购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对苹果公司的投资。

周六,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当季经营利润维持增长,但受金融投资收益减少影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财报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64.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净利润103.4亿美元,合每股6882美元,同比下降6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截止9月30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的1492亿美元,高于第二季度末的1441亿美元和第一季度末的1454亿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表示,在第三季度回购了76亿美元的股票,超过了第二季度总计6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是自2018年巴菲特改变投资策略以来第三高的股票回购水平。

周五收盘,伯克希尔股价报434000美元,年初至今上涨了26%。

投资组合较为集中 基本只买四只股票

在股票回购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他仍然只青睐4个其他公司的股票。

目前,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组合的一大半高度集中在4只股票中——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其公司持股的68%由苹果公司(1204亿美元)、美国银行(313亿美元)、美国运通(183亿美元)和可口可乐(219亿美元)组成。

这是一个道指较重的投资组合:苹果、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都是道琼斯指数的成分股。

随着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水平,沃伦·巴菲特正不断减少伯克希尔在股票上的投资。

第三季度的财报还显示,伯克希尔的股票销售净额为19.5亿美元,高于第二季度的11亿美元,但低于第一季度的39亿美元。这已经是巴菲特连续第四个季度净卖出股票了。

对伯克希尔的回购超过了苹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巴菲特在股票回购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对苹果的投资。

自2018年年中以来,伯克希尔回购伯克希尔股票的资金,比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投资苹果的资金多出近200亿美元。

截至9月底,伯克希尔持有苹果公司股票的总额约为1210亿美元。根据最新数据,自2016年开始积累苹果股份至2020年底,伯克希尔仅花了310亿美元购买苹果股票。

与此同时,自三年多前改变投资策略以来,巴菲特总计投入了约510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今年年初迄今,股票回购总额为206亿美元,而2020年全年为247亿美元。

根据周六提交的文件,伯克希尔还披露,从9月底到10月27日,该公司回购了至少17亿美元的股票。

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兼CEO,巴菲特已经将伯克希尔打造成了一个市值超过6500亿美元的庞大集团,但这种规模也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他需要进行他称之为“大象一般的”收购,以推动伯克希尔的发展。

巴菲特最近在寻找交易的过程中遭遇挫败,激进的私人资本公司有时会出价更高,这使得他越来越依赖股票回购,以此来让伯克希尔创纪录的现金储备也发挥作用。

多年来,巴菲特更喜欢大额交易和花钱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而不是进行股票回购。

但在2018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公司董事会取消了回购上限,使得巴菲特和他的长期商业伙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分配利润方面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Edward Jones的分析师Jim Shanaha表示,尽管投资者通常希望管理层在何时以及如何花钱方面保持自律,但不断增加的现金储备“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帝国金融研究公司(Empire Financial Research)的惠特尼·蒂尔森(Whitney Tilson)却对这次回购表示支持,但他指出,他仍希望看到巴菲特找到下一个有利可图的股票去进行押注。

据彭博报道,Tilson表示:

如果巴菲特能找到另一个苹果公司,我显然宁可他去这样做。

当现金充裕时,回购伯克希尔的股票是十分合理的。

“股票回购十分合理”

市场的持续反弹、私募股权交易商和大量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将许多潜在收购目标推高至创纪录的价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可以将许多潜在收购目标的价格推高至创纪录的水平,它引起了巴菲特及芒格的不满。

巴菲特在5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表示:

坦率地说,我们对此没有竞争力。

巴菲特为股票回购的做法进行了合理性解释,称这既能让急于出售股票的投资者受益,也有利于那些打算永远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投资者。

他说:

从本质上讲,当其他合伙人都希望你进行再投资时,这是一种将现金分配给那些想要现金的人的方式,也是一种储蓄工具。

巴菲特解释说,如果一家企业的四个老板中有一个想要现金,只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我们可以给我们四个人都支付股息,如果我们中有三个人不想这样做,我们可以以公平的价格回购股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