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央行碳减排工具:绿色贷款有望成为明年新增信贷重要来源

西部宏观张静静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会极大地促进碳减排贷款发放的速度,进而对于明年信贷的增量产生积极影响,类比支小再贷款的使用。

2021年11月8日,央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对于该工具我们有以下理解:

一、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形式

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形式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我们认为这种机制符合疫情以来央行货币政策由总量操作转向结构调节的特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货币政策的特点也会是在货币增速总量与名义经济增速适配的情况下,更多地在结构方面做文章,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产业、小微企业等政策重点支持方向。

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机制

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机制可以理解为再贷款,即金融机构首先对企业发放贷款,并建立电子台账,随后再向央行申请“报销”。这种操作机制实现了央行审批关口前移,有利于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三、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

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对于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较大,央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按照央行的的要求,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以一年期为例,目前一年期LPR的利率为3.85%,使用该工具计算负债加权后,金融机构做一笔碳减排贷款符合商业逻辑。

四、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影响

类比支小再贷款的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会极大地促进碳减排贷款发放的速度,进而对于明年信贷的增量产生积极影响。观察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可以发现其同比增速与央行支小再贷款工具的使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央行这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我们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明年正常运行后,规模应该不小于支小再贷款的规模(接近一万亿元)。因为该工具“做加法”的特点,展望明年,绿色贷款新增规模有望在央行支持与自身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力,这对于明年贷款增速的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

一、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2021年11月8日,央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关于该工具的具体细节,人民银行在公告里提到:“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再贷款创新采用“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我们理解这种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直达性、精准性。人民银行创新支小再贷款“先贷后借”报账模式始于2018年。2020年以来,再贷款资金投向均采取“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管理。与传统的“先借后贷”模式相比,“先贷后借”模式将再贷款审批关口前移,实现了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同时,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建立电子台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二、绿色贷款或为明年信贷增量的重要组成

实体经济今年3月以后贷款需求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唯一保持贷款需求相对稳定的是小型企业,也是前期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目标对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再贷款、再贴现这类带有定向性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我们认为明年绿色贷款或为明年信贷增量的重要组成。

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对于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较大,央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按照央行的的要求,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以一年期为例,目前一年期LPR的利率为3.85%,使用该工具计算负债加权后,金融机构做一笔碳减排贷款符合商业逻辑。类比支小再贷款的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会极大地促进碳减排贷款发放的速度,进而对于明年信贷的增量产生积极影响。观察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可以发现其同比增速与央行支小再贷款工具的使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央行这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我们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明年正常运行后,规模应该不小于支小再贷款的规模(接近一万亿元)。因为该工具“做加法”的特点,目前绿色贷款的规模接近15万亿,同比增速超过20%。展望明年,绿色贷款新增规模有望在央行支持与自身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继续发力,这对于明年贷款增速的稳定增长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西部证券宏观张静静团队,来源:静观金融,原文标题:《西部宏观 | 绿色贷款有望成为明年新增信贷重要来源——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点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