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研报:“买入”声中调低目标价,分析师是“善解人意”还是“如鲠在喉”?

艾皛
结论究竟是什么?

A股的研究报告,从来都是需要专业知识和“智商”来阅读的。

现在看,善解人意的“情商”也不可缺。

在过去半年中,一些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在对同一家上市公司出具研报时,出现了罕见的状况:一面大幅调低目标价,一面维持买入评级。

有趣的是,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也在大幅回落。

这构成了一种罕见的“逆势加油”、“痴情卖方”的面貌。

为何会在给出“买入”、“增持”评价的同时,大幅调低目标价状况?分析师究竟是看好还是不看好?这背后又是怎样的研究生态呢?

一手看多,一手调低目标价

上调目标价,提升公司推荐评级,或是下降评级,下调目标价,这样的研报结论似乎更符合通常的逻辑。

但据第三方统计,在过去近一年浩如烟海的研究报告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案例”。

Wind数据显示,年内有50余只A股的最新一致预测目标价较年初减少50%以上。而同期一致预测目标价减少1/3以上者的则达到了180只个股。

所谓一致预测目标价,是统计平台对分析师研报中目标价的合并计算,一致预测目标价的降低,通常意味着行业内大多数人在调低某家公司发展前景的估计。

但令人意外的是,并不是所有大幅下调目标价的报道都是“看空”报告,相反,很多报告的作者其实给出了非常积极的投资评价。

比如,在某主营扑克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中,一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年内始终对该股给予增持评价,但同期研报中的目标价却一路从超65元调低到27元出头,下调幅度超过50%。

 

另一家知名A股电商公司的研究报告中,这一特点也非常明显。

从上图可以看出,分析师们对该公司的一致预测目标价,在过去半年内出现大幅下降,但维持买入和增持评级的分析师仍是大多数。

这究竟是在看多还是“强行看多”呢?

盈利预期层层下调

那么,这种调整背后的“自圆其说”的逻辑是什么呢?

答案非常令人惊讶。

大部分研究报告的作者,没有对调低目标价的动机和原因做出单独说明,更遑论解释下为何调低目标价的同时,还能继续给出“正面”评价了。

但仔细阅读相关研究报告,可以发现,在维持“买入”评级的同时,分析师们或是降低盈利预测,或是调低估值倍数,默默的下降了目标价位预测。

上图是前文所述的电商公司的研究报告统计,从中可以明显发现,过去大半年,分析师的目标价在明显降低,但还是有很多分析师时至今日仍在给出“正面评价”。

比如,南方某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在今年4月的研报中给出了10.58元的“合理价格”预判;8月的报告中,“合理价格”被调整为9.26元;10月的报告中“合理价格”再次调整为7.88元。而这三份报告的公司评级都是买入

细究起来,可以发现,该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其实在不断下调对该公司净利润的预期。比如8月发表的报告,预计公司2021-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14.2/17.0亿元,由此研判合理价值为9.26元/股。

而最新10月的这份报告中,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12.0和14.2亿元,该分析师维持此前估值逻辑,而把对应合理价值7.88元/股。

但归母净利润的预测减少,没有妨碍该分析师继续提出,对该公司 “GMV 持续高增长,单季货币化率企稳回升”的乐观预测 。

同步调低估值倍数

另外一个调味料个股的研究报告中,发生的情况更加有趣。

在行业没有发生外部明显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分析师通过不断调低目标价预测逻辑中的估值倍数,默默的下降目标预测价。下降幅度超过50%。

比如,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在2021年4月对该调味料公司给出了54元的目标价,到了今年9月,该分析师最新跟踪报告中给出了目标价只有23元,降幅超过57%。

仔细研究预测逻辑,分析师目标价的调低相当部分因素来自估值降低。

4月份的报告中,分析师给予的目标价54元,对应2022年PE70倍。而在9月份报告中,分析师只给予公司2022年43倍PE,由此对应目标价23元。

当然最新报告的评级是增持(维持)

类似的另一家北京的大型券商分析师报告,目标价调低也是通过降低估值、同时降低盈利野村来完成的。

不过,该分析师报告中明确提到了,考虑短期收入利润承压下移,下调目标价54%至23.6元的言论,但报告亦提到,由于公司股价下跌,(目标价)对应(现价)有11%上行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这是诸多“矛盾”报告中,少数提及股价和买入关系的报告。

“高情商”环境

但即便如此,上述解读似乎也没有完全讲出分析师的真正观点。

一些业内观点认为,不少卖方分析师出于维护与上市公司关系的缘故,对于“看空”的报告出具往往非常谨慎。这是导致目标价降低和投资评级不变的主要原因

另一些观点认为,个股价格的大幅下跌,或许超过了基本面的恶化程度,所以让分析师得以不断的维持自己的看多观点。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后者逻辑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早先的乐观预测明显过于乐观;其二、该位券商分析师对于公司的前景判断不尽准确

总体来看,“高情商表达”或是业内分析师们出现“矛盾”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曾出过鲜明看空案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A股市场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鲜明看空的案例。也有不少分析师态度鲜明,敢为天下先的讲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2019年3月,中信证券分析师童成墩等发布一篇关于某保险股的研报,研报罕见的对该公司给出“卖出”评级。报告认为该公司A股股价显著高于合理区间。报告内还表示,按合理估值估算,认为公司未来一年股价潜在下跌空间超过53.9%,存在较大的估值下行风险,给予该公司A股“卖出”评级。

事后这个保险股确实出现了大幅回调。

这或许表明,其实,直抒胸臆的研报结论,也是有其巨大正面价值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