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前所未有,明年2月铜库存可能接近枯竭!

高盛预计到2022年铜价将保持在每吨12000美元的均衡水平,但鉴于今年以来市场价格扭曲的程度,铜库存可能在过渡期间达到极低水平,根据铜市场此前类似的情况,铜价有可能飙升至更高的水平。

过去三周,伴随着全球铜库存继续下滑,铜价并未站上新的高度,而是在每吨9500-10000美元之间维持震荡。

对于接下来的走势,今年以来持续唱多铜的高盛仍然认为,尽管铜价在整个冬季预计会呈现宽幅震荡行情,但全球铜库存目前处于创纪录的低水平,而2022年多个季度的库存赤字将会再次使铜陷入持续短缺风险,这强烈暗示,铜价需要大幅上涨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供需均衡。

全球铜库存目前处于创纪录的低水平 缓解因素少之又少

上周,全球铜库存又下跌了9%,为连续第20周下跌。年初至今,全球现货市场铜库存量已下降34万吨,并且下半年出现了加速下降——上半年库存增加了13.7万吨,下半年库存减少了47万吨。

高盛表示,按消费加权计算,全球现货库存已经处于创纪录低点,而提供缓解的因素却少之又少:

1、铜矿开采与废铜供应不足

高盛追踪的占全球铜供应量约70%产量的公司,由于等级降低、生产中断和维护,大多数公司的业绩报告低于预期,新开工数量停滞不前,第三季度产量同比下降了1%,预计下半年产量仅增加1%,并且还有降低2022年产量指引的趋势。

此外,在之前铜市场吃紧时期,废铜通常能提供短期缓解——废铜回收占全球精炼铜产量的20%和半成品铜消费量的近30%。

但高盛认为,当前的短缺程度远超废铜回收系统提供额外供给的能力。与铜矿开采类似,很明显,废铜供应从年中开始大幅收紧。

2、隐形铜库存相对较低

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假设是,大量的电解铜以非标准仓单的形式存在,如果现货库存真的出现枯竭,这些非标准仓单最终可能会和LME空头头寸进行交割。

毫无疑问,基本金属市场中的隐形库存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高盛表示,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铜市场的隐形库存相对较低。

首先,近期历史上LME价差收紧阶段都会激励LME铜库存交割,但是当前我们没有看到这一幕,这表明可随时交付到LME地点的单位数量减少。

其次,基于剔除中国净进口后的精炼铜余额和现货库存趋势,我们得出结论:从2017年至今,中国以外的隐形非标准仓单减少了210万吨。

第三,更具体地说,2020年初以来的LME非标准仓单系列数据显示,库存从2020年4月的峰值18万吨下降到今年9月的仅2.9万吨。

3、铜需求比表面上所显示的要强劲

尽管铜市场极度紧张,但投资者仍对铜持谨慎态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担心铜需求疲软最终将使市场走软。

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数据点是,中国的精炼铜需求明显疲软。

从二季度开始,中国精铜需求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考虑到2020年收储的因素,以及一季度的表现,1-9月精铜累计消费998万吨,累计同比增幅1.16%,需求表现并不差,和2019、2018年比需求增加更加显著。

高盛的中国经济学家预计,在2022年和2023年期间,中国市场铜的完工量都将增长,考虑到新开工时间有大约2年的延迟,房地产行业对铜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高盛预计2022年铜价将达到每吨12000美元 甚至更高水平

随着库存继续减少,市场将被迫采取越来越严厉的措施,以防止库存完全耗尽。

重要的是,2022年一季度的季节性盈余可能还会暂时缓解明显的库存短缺局势——通常铜市场在农历新年后会有一个盈余期。过去五年,全球现货铜库存在第一季度平均增加了31万吨。

但这应该被视为暂时的缓解,高盛预计在2022年剩余的时间里,累计赤字将达到58.7万吨。

与此同时,高盛预计,按照目前铜库存的下降速度,到明年2月,现货库存有可能接近枯竭,这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短期基本面前景。

高盛追溯了过去40年铜市场上出现的类似库存短缺情况及对应的价格反应。在1988年和2006年两次最类似的情况下,当LME铜库存跌至12万吨水平以下时,价格不断上涨。在随后的8-12周,3个月LME期铜价格分别上涨了44%和69%。

尽管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铜价目前已经相对较高,但过去的经验表明,库存极低的市场会导致价格快速上行。

因此,高盛预计到2022年铜价将保持在每吨12000美元的均衡水平,但鉴于今年以来市场价格扭曲的程度,铜库存可能在过渡期间达到极低水平,根据铜市场此前类似的情况,铜价有可能飙升至更高的水平。

此外,高盛认为,LME库存下一个5万吨的损耗可能推动LME期铜价格升至每吨13000美元,也就是说,类似于我们今年下半年以来在许多能源商品和铝价中看到的大幅上涨现象,未来几个月也可能出现在铜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