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结构性绿色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什么?

华西固收樊信江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微妙变化更值得关注,核心就在于操作模式由此前的“先借后贷”变成了“先贷后借”。

11月17日,国常会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

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与碳减排支持工具有三个相同点:①实施主体都是全国性银行;②实施机制都是“先贷后借”;③银行所投放贷款利率需与同期限档次LPR大致持平。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亮点:①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存在2,000亿元的总量上限,而碳减排支持工具目前尚未设置上限;②央行按照贷款规模等额提供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而碳减排支持工具则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

这两项工具对于流动性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央行目前的工具箱已经足够丰富,在某一项或某几项工具所投放基础货币有所增加的同时,央行完全可以减少其他工具的投放规模。各类工具之间的此消彼长,足以让流动性维持基本的稳定。因此,对于流动性而言,关键要看央行希望将流动性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而不是央行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而信用方面,由于这两项工具所支持的领域目前体量有限,其对整体信用扩张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大。但是,由于结构性工具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因此还需关注这些工具外溢的总量效应。具体路径或可参考2015年推出的PSL对房地产产业链信用扩张的影响,但由于绿色产业链要明显短于房地产产业链,因此外溢效应预计难以达到PSL的强度。

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微妙变化更值得债市投资者关注,核心就在于操作模式由此前的“先借后贷”变成了“先贷后借”。在央行更多强调“直达性”“结构性”的情况下”先货币、后信用”的货币驱动信用模式可能正在向“先信用、后货币”的信用拉动货币模式衍变。

以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先投放基础货币,创造宽松的基础货币环境,来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也就是通过货币来驱动信用。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宽货币与宽信用之间存在时滞,会使得银行间存在一定时期的流动性淤积,这也是债市获取资本利得的根本因素。

但是,当前两大结构性绿色货币政策工具的思路是银行先投放信贷,再找央行报销获取基础货币,也就是通过信用来拉动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强调货币政策工具的直达性,直接绕过银行间市场来实现信用扩张,也就不会形成流动性的淤积。

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了传导机制的顺畅程度,强调直达性,我们预计这种“先贷后借”所反映的信用带动货币的思路将会得到进一步延续。

而这种思路之下,“宽货币-宽信用”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货币”与“信用”的周期会呈现互相交织的状态,对利率的影响会更加复杂和多变,利率大幅度、持续性地单边上行或下行的概率会进一步降低。

本文作者:华西固收樊信江团队,来源:固收江坛,原文标题:《两大结构性绿色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什么?》,华尔街见闻对原文有删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