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量化投资界最大新闻的“主角”——鸣石投资开始启动校招了。
近日,这家百亿量化私募高调展开校园招聘,为旗下策略、技术和市场团队储备人才。
资事堂发现:招聘宣传中,鸣石投资着力突出了袁宇的核心角色,该人物是主动曝光鸣石内部股权纷争的高管。
这场面向在校生“小白”的招聘中,鸣石投资还将投研骨干的真实身份做了“处理”,更罕见亮出了一位海外合伙人。
这位海外合伙人的加盟,也牵出了鸣石投资权力结构的新“疑团”。
高调转身,展开校园招聘
一个月前,鸣石投资的股权风波震动行业,沸沸扬扬。
鸣石投资成立于2010年,属于中国第一代量化机构,股权风波涉及两位创始人,即袁宇(技术负责人)和李硕(市场负责人)。
此事件最初是由袁宇职务被暂停而引爆。接着袁宇主动曝光,他与李硕存在股权代持协议。表面上,李硕是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但真正的控股方是袁宇。而李硕坚称一直是公司大股东。
这场矛盾涉及百亿元量级的持有人利益,最终在双方谈判后戛然而止。半个月后,鸣石投资的工商登记材料发生变更,袁宇变更为公司法人和控股股东,李硕仍是股东。股权纠纷告一段落后,鸣石投资发出校园招聘通知,计划从应届生中寻找三个方向的人才,包括策略方向(AI量化工程师、量化因子工程师、组合管理分析师)、技术方向(交易系统开发工程师、数据开发工程师等)、市场方向(基金运营、基金销售)。
投研骨干名字“模糊化”
资事堂发现,鸣石投资的校园招聘广告和视频中,亮出了五位内部人士,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这家百亿的投研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名字并未使用中文,而是采用拼音化处理。
一位的量化行业资深研究员透露,投研人员不对外展示真实姓名,主要是为了保护内部人士的身份。
上述鸣石的内部人士在视频中介绍,新入职员工都会被指派一位专职的导师,并由三个月期限的指导,并通过轮岗和培训可以了解将来在公司可发挥的价值。
如上图,鸣石的核心投研组别有三个,包括策略研究组、信息技术组和因子研究组。
鸣石录制的视频中,上述组别人员讲述了个人背景。比如,因子研究组两位人士分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爱丁堡大学。再如,他们毕业后加入鸣石,公司指定PM(组合投资经理)进行一对一指导,并称鸣石团队的海外背景和全频段量化能力是他们加盟的原因。
策略研究组的代表人士,突出了袁宇的核心角色,称其鼓励团队开发有竞争力的量化策略,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套利层面。
海外合伙人首次亮相
资事堂发现,一位名叫Lewis Prescott的澳大利亚人士,也参与了鸣石校园招聘的网络宣讲。公开资料显示,他担任鸣石投资(国际)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在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以及中国香港的对冲基金工作。他2019年加入鸣石投资,今年9月份晋升为合伙人。
Lewis在宣讲中透露,他主要负责鸣石的美元离岸基金的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鸣石投资在澳大利亚开设办公室,并聘请了当地知名的市场官Michael Negline,并将在当地发行基金,并在未来拓展新西兰市场。
牵出另一位“神秘股东”
顺着鸣石开始辐射澳洲市场,资事堂发现一则公开信息提及鸣石投资的一位高管——Stephan Zhou,中文名字为周晟。
周晟在鸣石拓展海外市场的公开信息中,扮演的职务为COO(首席运营官)和CFO(首席财务官)。相关信息还称周晟是中国籍人士,配偶为澳大利亚人士并因疫情身居当地,并称这成为鸣石拓展澳大利亚的推动力。
此外,鸣石投资在美国纽约也设有办公室。
据中基协备案信息,周晟并不是鸣石投资的备案高管,也不位列人员备案信息中。
但周晟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人士。
鸣石投资股权纠纷之前,周晟已经持有鸣石投资5%的股权。工商变更后,他的持股比例未变。
这场股份纠纷曝出之时,熟悉鸣石运作的人士曾指出,周晟并非内部人,而是外部自然人股东。
更为蹊跷的是,鸣石投资中文版官网中的管理团队介绍中,不仅没有周晟,也没有股权纠纷的两方(袁宇和李硕)。但在英文版官网中,出现了袁宇和周晟的信息。
英文版官网显示,周晟2010年加入鸣石投资,这个年份也是该私募成立的时间。
这场校园招聘又牵出了鸣石“不为人知”的内部信息,应聘者们该如何抉择?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