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新城架构调整:减员增效

周智宇、柴旭晨
缩表进行时。

进入12月,华东规模第二的房企新城控股,开启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住宅和商业部门整合,一些人员因此被裁员出局。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新城控股12月1日内部发了个文,将住宅开发事业部原十四个大区与商业开发事业部开原四大区域,整合为十个大区,进行统筹管理。

新城有关人士透露,从管理权限上看,在商业开发项目更为集中的区域,由原商业开发区域团队为主导,在住宅开发项目更为集中的区域,由原住宅开发区域团队为主导,就近整合。

住宅+商业一盘棋的架构,意味着过去新城“一个城市、两个公司”的格局将被打破;总共18个大区变成10个,势必也有些人要被优化、裁员了。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这两天新城部分员工已经被人力叫去谈话,结果无外乎是劝退或分流转岗。

缩表减员,是房企应对销售低迷的举措,也是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所指出的,一些房企正在经历的阵痛。

2018年后,碧桂园、华夏幸福、绿地等率先进行过一轮人员“优化”,今年以来,雅居乐、万科、华润、佳兆业、富力、祥生、奥园等一些不乏前十甚至央企的开发商,都进行了适量裁员。

值得关注的是,新城自去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几轮组织管理调整。频繁的人员调整,来势突然,幅度也不小,使得新城每次组织架构的精简与整合后,都少不了一批人员的优化、分流。前联席总裁袁伯银、分管商业的前联席总裁及董事陈德力,也在去年的人员调整不久后请辞。

减员的背后,是新城资金链紧张的事实,这既有其激进扩张的后遗症,也有销售和融资遇冷的缘故。

起家于江苏常州的新城,从2014年开始模仿万达,下沉三四线大幅加大住宅+商业地产双轮开发,规模飞速增长。2018年销售2210亿,首度冲入克而瑞销售榜前十,位列第八名,是过去十年仅次于融创的地产“黑马”。

高速增长的背后,新城因表外融资、虚构利润等问题,在2019年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住宅+商业”双轮驱动下,新城的重资产持有模式也使其压力山大,过去几年新城造了上百座吾悦广场,都是自己持有。

中报显示,尽管新城仍在黄档,但债务持续攀高。新城的短期借款余额较年初增长 365.25%,达到了20.92亿元;长期借款余额比年初增长 25.4%,达到 547.04 亿元。 上半年,新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75.72 亿元。

新城最大的财务风险在表外负债上,长期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与少数股东损益占比严重不匹配,存在明股实债的嫌疑。这也是新城一直被投资者诟病的问题。

也是在2019年,因创始人王振华的“黑天鹅”事件,新城控股的销售规模增长踩下急刹车,随后两年跌出了前十。

2020年,在新任董事长王晓松的第一个财年,新城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合同销售金额为 2509.63 亿元,同比下降 7.33%,当年从销售榜的第8名滑落到12名。

在今年的行业环境下新城表现更糟了,前11个月仅实现约2129.67亿销售,全年大概率仍是负增长。

虽然目前,新城还没有任何的债务违约,但在融资、销售端的两大资金渠道收缩后,它一样面临压力,裁员、缩表成为可选动作。

新城还有更多正向的努力11月23日,新城宣布赎回旗下子公司的部分美元债券。12月1日,新城更是拿出了一套供股的方案。

公告显示,公司拟募集约 15.67 亿港元,并且大股东承诺将以家族基金主动投入 10.87 亿港元认购 2.05 亿股,并有意向额外投入 4.8 亿港元进行全额认购,合计将最多投入 15.67 亿港元。

大股东的托底,无疑是“绝渡送舟”,一定程度上能平定因组织架构调整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除了增强信心,募股能给新城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好处。在供股完成后,将进一步增厚公司资本金,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这意味着能给紧绷多时的资金链松松绑、缓缓劲。

从债务情况来看,新城目前没有特别紧迫的需要偿还的债务。而在2022 上半年,新城将有 3 月份到期的 2 亿美元和 5 月份到期的 3 亿美元债券以及 6 月份到期的 4 亿美元债券需要偿还,压力也不小。

评级机构惠誉在12月1日发布报告维持新城的“BB+“评级,并认为它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其2022年上半年到期债券。

总的来说,新城的未雨绸缪、早做防范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应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