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抗新冠特效药诞生记!

奇点网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于12月8日正式取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新冠患者,标志着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进入了有特效药可用的全新阶段。

12月8号,注定是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历史性时刻。

腾盛华创研发的抗新冠单克隆抗体组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适应症人群为附条件批准,暂无临床试验数据,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最终确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截图

这不仅意味着,历时20个月的研发之后,我国有了第一个抗新冠的“特效药”;也标志着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进入了有特效药可用的全新阶段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首个抗新冠特效药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新冠患者体内找到一对“最能打”的中和抗体

中国对新冠疫情的响应可谓神速。

两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与全国各地的科学家迅速展开合作。在疫情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也就是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学家即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这给新冠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了基础。

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发布的一两周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和武汉病毒研究所[3]先后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取决于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RBD)与宿主细胞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的结合。

这些研究成果意味着:阻断新冠病毒RBD与人体细胞ACE2受体的结合,是防治新冠的关键所在

其后不久,2020年3月,腾盛博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三院)宣布成立腾盛华创,迅速组织攻关团队,着手进行新冠抗体的研发工作

S蛋白的RBD与ACE2结合的动图

最终,在对众多人源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RBD结合能力及结合RBD区域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确定了一对活性最高、互补性超强的中和抗体,它们就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前身P2C-1F11/P2B-1G5[4]。两个抗体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降低治疗中产生耐药病毒株的风险,同时更有可能对多个新发变异株保持中和活性。

从作用机制上看,P2C-1F11与RBD结合后,会促进包含RBD的S1部分快速从新冠病毒上脱落[5],进而导致新冠病毒无法进入细胞内部[6]。

更厉害的是,在Delta突变株等变种出现之后,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测试了28种新冠突变类型对12种中和抗体的影响[7],结果发现:P2C-1F11对当时发现的所有突变株都具有中和活性,不愧为“最能打”的中和抗体

P2C-1F11对当时发现的所有突变株都有中和活性

超长“待机”,保护效果升级,为预防奠基

尽管P2C-1F11/P2B-1G5已经展现出强大的中和新冠病毒能力,研究人员对它们还有更高的期待,那就是提高中和抗体的半衰期,延长对患者的保护时间。通俗地讲,就是得具备“超长待机”的能力。

从已经发表的数据来看,P2C-1F11/P2B-1G5作为全人源IgG1抗体,半衰期在20天左右[8],不具备提供长期保护的能力,显然还需要改造升级。

我们先来看看IgG类抗体的结构。一般来讲,IgG类抗体可以简单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抗原结合段(Fab),也就是抗体分子的两个臂,它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剩下的部分叫可结晶段(Fc),是抗体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Fc段与抗体的半衰期密切相关

 IgG类抗体的结构示意图

已有众多研究证明,Fc的三个氨基酸(M252Y/S254T/T256E [YTE])突变,会大幅延长抗体的半衰期[9]。因此,腾盛华创的研究人员给P2C-1F11/P2B-1G5的Fc段做了YTE改造,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就正式诞生了

改造后,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半衰期是普通抗体的2-3倍,即从21天延长到46-76天[10]。这种“超长待机”的能力,为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以后用于预防新冠感染的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从筛选中和抗体,到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完成升级,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2020年7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正式获得中国临床批件,完成首次人体给药。

住院/死亡风险降低80%,疗效居世界前列

那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疗效究竟如何?与国外已获批的中和抗体疗法相比,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要解答上面这两个问题,我们得从今年1月份,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导的ACTIV-2研究说起。

ACTIV-2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2/3期临床研究[11],评估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有症状、非住院、且有发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成年新冠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个研究于2021年的1到7月之间(Delta和Lambda流行期),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847例患者,所有受试者按照1:1随机分组,最终837例患者分到抗体治疗组或安慰剂组。

8月25日,腾盛博药发布中期分析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及死亡风险降低78%(P值<0.00001);12月5日发布的三期最终分析数据显示,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及死亡风险降低80%(P值<0.00001)治疗组受试者在28天的治疗期内无死亡病例,而安慰剂组有9例死亡[12]。

第28天时住院/死亡的累计发生率(图示为8月25公布的研究中期分析数据)

从有效性数据上看,与已经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的Etesevimab/Bamlanivimab [13]、Casirivimab/Imdevimab[14]和Sotrovimab[15,16]相比,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毫不逊色,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与上述药物的临床研究相比,ACTIV-2研究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累计发生率更高,提示入组患者病情更重。此外,接受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治疗的患者从发病到入组的时间为≤10天,相对其他研究更长[13-16]。

不难看出,在取得同等水平疗效数据的情况下,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治疗的患者病情更严重,而药物治疗有效的应用时间窗更长,更加符合实际临床操作,因此这一组合有可能在抗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治疗到预防,潜力无限

从前面的内容不难看出,中和抗体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和抗体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预防感染新冠的战场上,例如暴露后预防和暴露前预防,中和抗体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顾名思义,暴露后预防就是曾与新冠感染者有过接触,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这些人即使接种过疫苗,也存在突破性感染的风险。

今年1月份,礼来发布了重组中和单抗Bamlanivimab暴露后预防的研究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使用Bamlanivimab的受试者出现有症状新冠感染的风险降低了57%[17]。

另外,一项在新冠感染者家庭成员中开展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单剂量中和抗体组合Casirivimab/Imdevimab将有症状新冠感染的风险降低了81%[18]。

Casirivimab/Imdevimab和Etesevimab/Bamlanivimab都已经获得了FDA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高危人群的暴露后预防。

至于暴露前预防,其实是对疫苗的一种补充。因为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接种疫苗,或者接种疫苗之后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

例如近期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苗虽然能降低癌症患者感染新冠的风险,但是对于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而言,仍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应考虑采取额外的风险降低策略[19]。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接种第二剂BNT162b2疫苗6个月后,体液反应会显著降低,尤其是男性、65 岁及以上人群,以及免疫抑制人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抑制人群接种疫苗后,无论是峰值还是试验结束时的中和抗体滴度,都只有正常人的30%[20]。

不同人群峰值和试验结束时的抗体滴度比较

好消息是,今年8月长效抗体组合Tixagevimab/Cilgavimab的暴露前预防3期临床研究数据发布:与安慰剂相比,Tixagevimab/Cilgavimab可将出现症状的新冠感染风险降低77% [21]。

总的来说,新冠中和抗体是新冠疫苗的有力补充,能给不能接受疫苗或疫苗效果反应欠佳的人群提供其他保护方法

虽然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此次没有获得新冠预防适应症,但其超长半衰期的特点,为以后新冠暴露后和暴露前预防的临床研究(进行中)提供了基础。

无论如何,期待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获批会成为我国新冠治疗的转折点,也希望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尽快结束。

本文作者:奇点糕,来源:奇点网,原文标题:《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抗新冠特效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诞生记!》,原文有删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