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提前,还有转圜余地吗?

中信建投证券黄文涛、钱伟
历史上兑现情况并不理想。

核心观点

事件: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6日凌晨,美联储召开本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决定缩减购债规模从每月150亿美元增加至300亿美元,经济预测中,大幅调升今明两年通胀预期,降低明年失业率预期,点阵图显示2022年和2023年各有3次加息。

美联储对当下政策节奏和未来展望,都出现了疫情后最激进的一次变化,让人联想起疫情发生之初联储迅速做出大幅宽松决策的转向风险。

自去年底更新关于Taper的前瞻指引以来,联储的态度变化都非常渐进化,即使面对非常强劲的经济和就业复苏,叠加超预期的通胀上行,联储在决定开始缩减资产购买时都非常谨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四季度以来点阵图落后市场交易的加息预期。但本次会议,即使之前沟通过加快Taper的事宜,市场可能还是没有预期到官员对于加息的判断,不到3个月的时间,从2022年底首次加息直接蹿升至3次。同时,在对政策目标的表述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妥协,强调就业开始快速改善,通胀远远超过目标,需要此做出实时的应对。这种大幅的态度改变,不免让人想起去年疫情后,联储迅速转向宽松,是否明年联储紧缩也会大幅超预期呢?

我们就几个关心的疑问给出一些看法:

(1)点阵图显示的加息前景,还有转圜余地吗?历史上兑现情况并不理想。

本次会议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点阵图显示多数官员预期明年会有3次加息,而9月仅一半官员认为明年有1次加息,这是否意味着明年多次加息、提前加息已经不可避免了呢?仅从点阵图的角度看,其所蕴含的信息对中期的指示意义相对有限。首先,其变化的灵活程度很大,并不会拘泥于某次预测,出现“粘性”的情况。例如,今年此前三次预测,基本指向2022年不会加息,但本次就大幅变化,明年点阵图再度大幅变化都是正常的。其次,官员对加息态度降温的情况也曾出现,例如2014年点阵图预期2015年加息4次,但最后2015年堪堪加息一次。最后,鲍威尔发布会上也指出,点阵图并不是计划,只是各位官员的预测,而且这些预测伴随着明年强劲的经济和就业预测。

(2)美联储对通胀和就业的权重是否出现了系统性变化?就业仍是核心,但边际上有一定松口,未来要等待更系统的表述。

相对于点阵图直观的冲击,更值得关注的内容则是联储对于加息标准、框架内涵的态度。理论上,联储赋予就业的权重已经远超通胀,但目前通胀远超预期的背景下,联储态度也在被迫发生一些变化。首先,声明内容上,有关未来加息的前瞻指引,仍然肯定了充分就业是核心标准,因此总体框架暂时并未变化,我们仍判断就业路径才是明年的政策主线。第二,对通胀的描述显然出现了很多变化,包括加息前瞻指引中已不再设置通胀的诉求,删去通胀是暂时的表述,同时发布会上承认通胀已经远高于2%目标,“平衡路径下”允许联储在就业达标前提前行动(但尚不至于),以及需要实时的对通胀进行反应、无法容忍长期的高通胀的风险。因此,联储主观上似乎已经对框架进行了一定放松,明年加息变多是应对通胀的一个体现。第三,本次会议的表述,还不算系统性阐述,就此进行未来的政策路径预判,不确定性非常大,关注明年Q1联储是否有更多详细讨论。

(3)充分就业的标准大幅下降了吗?已经有征兆,坦承劳动参与率或维持低迷。

如果原有框架不修正,又要短期快速加息,那唯一需要修补的逻辑漏洞便是充分就业的标准。显然,这一块由于缺乏通胀那样的客观标准,可做的文章很大。首先,鲍威尔强调劳动参与率短期或无法有效回升,这与退休、老龄化等有关。其次,之前对参与率回升比较乐观(现在为什么又悲观了),主要原因是预期9月补贴完全退坡后,劳动力供给会大幅回升,但并未观察到这一现象。不过,11月参与率回升了0.2%,一旦未来一个季度参与率连续回升,这一判断面临修正压力。此外,即使维持较低的劳动参与率,我们的测算显示未来每月非农也需要维持20-30万的持续增长才能确保失业率降至足够低,标准的降低并不等同于短期就可以达到。

综上,若就业市场维持近期改善节奏,且通胀不明显回落,联储有可能在明年Q2末或Q3兑现首次加息。但我们强调,上述假设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劳动参与率继续回升(就业比预期好)+通胀一季度末开始显著回落。随着就业标准逐步上修,和通胀压力逐步下降,实际加息时点或延至Q4。相对而言,更快速的加息风险较小。

(4)Taper提前结束,流动性冲击有多大?影响较小。

提前一个季度结束QE,总量流动性的注入减少在2000亿量级左右,由于赤字显著下降、超储充裕、隔夜逆回购丰富,短期对流动性的影响可控。

(5)如果明年加息3次,缩表也会加快到来吗?

参考上一轮退出经验,缩表开始时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25%,按照最新点阵图路径2023年才会满足。考虑到缩表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预计短期不会讨论相关议题。

(6)对国内政策的影响:有利窗口期在缩短,宽松政策或加快落地

若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且采取每个季度一次的推进策略,明年下半年外部政策收紧的大趋势将正式确立。11月国内经济数据显示下行压力并未出现系统性缓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稳为主,预计稳定内需的政策或加速落地。

风险提示:疫情恶化超预期。

本文作者:黄文涛、钱伟,来源:文涛宏观债券研究 (ID:gh_a7de10138f9d),原文标题:《【中信建投宏观】加息提前,还有转圜余地吗》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