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黄国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时代来临

外资券商“中国路径”

金融科技巨头摩根大通,正加速中国本土化运营。

作为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有哪些差异化的打法?如何挖掘中国股权融资市场的潜力?人才团队搭建上有哪些布局?

近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首席执行官、投资银行主管黄国滨披露了深度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和思路。

中国资本市场承载能力逐渐加强

近期,大型药企百济神州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第一家完成“A股+H股+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

摩根大通全程参与了百济神州三地上市的项目,作为亲历者的黄国滨表示,此次科创板上市从1月开始申报,到12月15日完成市场定价,前后经历了11个月,摩根大通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参与了招股书撰写、发行架构设计、全球多地监管部门沟通反馈、战略投资者沟通等全流程工作。

这是2019年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最大规模的IPO项目,也是截至目前A股市场发行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行业IPO。

黄国滨是“投行老兵”,曾先后负责中金公司、高盛、摩根大通中国的投行业务。

他认为此次发行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IPO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市场可以接受‘巨无霸’体量项目的发行。”

他进一步指出了两个更深层次的意义:

证明了不同地区的资本市场可以互补,不是排斥关系。百济神州最早在美国上市,之后在港股上市,现在又在A股上市,完美完成了三地上市的过程,体现了资本市场为同一家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提供了公开融资的机会。

百济神州作为红筹公司(在中国境外注册、港股上市并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顺利完成三地股市融资,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足以提供更多优秀的海外公司在中国上市,市场底层架构也日趋成熟。

国际板条件成熟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中国资本市场应给中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更多契机投资全球优质公司,并享受到优质公司的价值成长。”黄国滨说道。

他认为,中国市场的“接受度”快速上升。百济神州已经证明全球性大公司能够得到中国市场认可。审核和披露方面,中国市场不断提升,包括全面推行的注册制、国内科创板的同股不同权等。

此外,今年9月证监会发布红筹企业境内上市试点范围的公告,涵盖了先进科技性企业,涉及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ESG碳中和等多个细分领域,能够保证优质企业登陆A股。

黄国滨进一步指出,中国市场出现了一股“新潮流”——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公司,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提升融资效率。这个趋势尤其会重点涉及三类公司,包括互联网企业、创新药企业、新能源企业等。

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路径

摩根大通(中国)是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券商。黄国滨用“桥梁”二字比喻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在华展业的核心定位。

他透露了以下战略布局:

从投行的角度,帮助海外上市的公司在A股融资,包括红筹企业回A股上市、外资公司将中国业务分拆并在中国上市、外资公司整体在中国做二次上市;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先在H股上市,之后再回到A股,做到跨境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满足融资端的多元需求;继续完善企业客户对可转债、非公开定向增发、私募股权融资、并购等细分融资需求。

深化证券经纪业务,帮助国际大型共同基金和QFII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

继续加大卖方研究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团队自建立以来,人员扩充超六倍,今年已发布超过700多份报告,对沪港通标的充分覆盖,并实现中英文双语报告机制,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

人才多元化,中高层均来自于国内外顶级投行,专业背景多元化,实行国际轮岗机制,员工拥有多地从业牌照,深度知悉海内外不同市场监管要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