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被视为下一代可以普及化的智能终端,升级之路一直以来也备受瞩目,除了耳熟能详的电动化以外,还有一个领域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智能座舱。本文将对汽车座舱升级后零部件需求最大的行业机会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要关注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被看做是人们生活中的“第三空间”,这种说法想必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吧,在未来的汽车座舱内不仅可以实现丰富多样的娱乐视听功能(包含手机的所有功能),还可以提供更舒适的驾驶体验。因而智能座舱被看做是汽车智慧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智能座舱,有二个原因:
其一、智能座舱不涉及汽车标准最高的安全性能,要求规格以及技术难度上相对自动驾驶领域会比较低,更加容易实现,所以会是汽车智能化升级之路上率先落地的场景。
其二、智能座舱可应用的车型范围非常广泛,从低端车到高端车、从电动车到油电混动。
二、智能座舱的变化在哪
智能座舱与传统座舱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机交互能够更加智能化,而交互的内容大体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驾驶智能化,除了自动驾驶外,从人与车的交互方式来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手势识别都将是人与车智能交互的途径。而车窗屏幕则是非常重要的载体,用于显示导航、路况等等。
第二、车内娱乐化,随着车内显示的升级,车载信息娱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几乎可以实现所有在手机上的功能。
第三、座舱舒适化,如更舒适可自动加热的座椅,声控氛围灯、智能车载空调等。
通过上文的铺垫以及对智能座舱的重要功能介绍,就引入了本文重点分析的部分,智能座舱会带动什么产业链的需求变化?
三、车载显示的需求增长最快
其实,最显著地需求变化就是车载显示,无论是地图智能导航、仪器仪表的监控、还是娱乐显示屏都需要对现有的汽车进行升级改造,而这种变化是最直观最显著的,同时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可用于任何车型。
根据特斯拉Model 3的屏幕交互体验来看,屏幕已经进行了左右区分,将传统机械仪表的显示功能进行了数字化界面显示,包括时速、电量、档位等,相当于手机显示界面的体验。此外,还包括自动驾驶状态、空气质量监控、整车控制情况、雨刷控制、倒车影像等都通过数字界面进行显示。而这还只是座舱在智能化升级阶段中的一个初始阶段。
根据机构的分析预测,车载显示器包括中控屏、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和后排液晶显示将是智能座舱系统各部件中市场空间增长最快的领域。
四、车载显示的特性
刚刚提到了车载显示的四种类别,中控屏、液晶仪表盘、HUD和流媒体后视镜,那么这四种显示的功能以及特点分别是什么呢?下面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具体来分析一下。
1、中控屏:中央控制液晶触摸屏是近几年汽车内饰最大的变化,主要功能是与手机连接进行语音控制导航、音乐以及查看车辆信息等,都直接的体现在中控台上面。
但是目前中控屏的渗透率已经在90%左右了,剩余市场空间已经不大,而中控屏真正要要关注的点在于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如下图所)
中控屏的规格:目前的尺寸集中在7-8英寸的较多,市场份额约61%;9英寸以上的显示屏市场份额约27%。而到了2025年中控屏的平均尺寸将超过15英寸。
2、液晶仪表盘:包含两个主要功能,其一、除对传统仪表盘的信息进行显示外,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仪表无法对电动车的电压、电量进行直接显示,而液晶仪表盘可以满足。其二、液晶仪表盘的内容是通过软件进行操作的,能够根据功能和使用情形进行改变,比如显示天气、路况以及行驶状态等。目前搭载液晶仪表盘的汽车还是比较少的,渗透率只有30%左右,未来可替代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3、HUD(Head Up Display)抬头显示:是一种比较前沿的技术,极少有整车进行了装配。具体的功能是通过TFT、DLP投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后文会详细介绍)将与驾驶相关的车速、电量(油耗)情况投影在视线前方的玻璃上,方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目前HUD有三种装配方案,包括刚刚提到的投影在挡风玻璃上的被称为W-HUD,优势是显示效果更好,也更利用投影布景。缺点在于成本高,因为需要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来搭配高精度的反射镜片,还需要考虑产品成像距离和体积的关系、以及强弱光线下的成像效果。
第二种是C-HUD,该显示是方案是将一块透明的树脂玻璃置于仪表盘上方,这属于需要在单独外置一块玻璃,虽说面积不大成本不高,但是显示效果以及稳定性明显不如第一种方案。
除前两种外,还有第三种方案是AR-HUD,这是在第一种W-HUD的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升级,融合了AR技术,能够解决传统HUD的缺陷问题,是未来车内HUD的主流发展趋势。
具体来看AR-HUD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较长的虚拟图像投射距离,可以达到20米,而传统的HUD能实现的仅仅是3米,归根结底是视场角的范围更大了。
但是这当中涉及的技术难度就更高了,包括三种方案:
激光投影技术是用激光摄入到微机电结构中,并有MEMS进行路线扫描,最后成像,但其中的难点在于激光对温度敏感非常高,因而在电动车可能存在的高温环境会不利于数据的采集。此外,会对激光设备的材料要求提出较非车规更高的要求,成本相应也会很高。
另一种成像方案是数字光处理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该方案是通过电子单元将采集的数据进行传输、投射、放大至最后的成像,其核心点在于DLP芯片性能。该方案的设计难度也要高于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方案。
而TFT是市场上成本最低且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有点液晶板那个意思,是用背光源进行照明显示成像。但是这三种方案中,TFT 无疑也是显示效果最差的一种,因为背光源的成像方式很容易受到环境光线的明亮的影响。
4、流媒体后视镜:功能包含行车记录仪,因为流媒体后视镜上装有摄像头,能够清晰的拍摄画面。此外,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反射后方路况,而这与传统后视镜不同的在于它具有防眩光的特点。在夜间行驶的车辆很容易被明亮刺眼的灯光晃到,以至于看不清后方路况,而流媒体后视镜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的应用率较低,约10%。
5、后排娱乐显示:这个功能就比较通俗易懂,是为了后排的乘客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安装的一块显示屏幕,显示难度很低,但是因为车载娱乐的生态发展还没有起来,所以应用率非常低,几乎很少在市面见到,渗透率不到2%,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五、车载显示各领域的价值量及市场空间对比
以上五个车载显示领域从技术、单车应用价格及应用情况综合来看,液晶仪表盘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具体来看,液晶仪表目前的渗透率约30%,说明技术上依旧没有太高的实现难度,已经达到了可以规模量产的水平,5年后的渗透率将达到70%,增长了一倍之多。此外,单车目前的价格是除升级化AR-HUD以外成本最高的,达到2500元左右。
而中控屏虽说的同样可以量产的,但是当前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高达90%,潜在的市场空间很小,只能向屏幕大尺寸的趋势发展。目前单车的价值量是低于液晶仪表的,约2000元,但是随着规模化量产,大尺寸的屏幕价格也将会呈现下降趋势。
HUD的市场增长速度和流媒体后视镜差不多,目前的渗透率都是在10%左右,5年预计达到30%。而HUD的平均单车价格较流媒体后视镜会高一些,目前平均价格在1500元左右;流媒体后视镜平均价格在700元左右。
后排液晶显示,在当下的渗透率也是五中显示中最低的,不到2%,而5年后的渗透率预计也不到10%,整体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小的。液晶显示屏本身价格是不高的,这部分更关注的是娱乐系统以及软件生态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