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高杠杆时代”见顶,下一个策略蓝海在何处

策略的迭代不可避免

量化私募的“杠杆力量”已露出见顶的苗头。

在过去三年量化私募势力的不断扩张中,杠杆的放大、融资成本的降低,和策略组合收益的提升一起成为了驱动整个行业向前的力量。

甚至借道海外,获取低成本融资机会,也是常见的资管路径。

但随着各方面的关注逐步加大,尤其是监管机构的政策布局逐步力度加大,量化私募的杠杆操作逐渐开始出现“刹车”迹象。

或许,不知不觉间,高速发展的量化市场已经走到了一个拐弯处。

 “不对称”成长

没有人可以否认,2018年以来,量化私募在A股市场崛起的必然性。

当高性能的计算设备被应用、海外的成熟策略被引进,以及低成本融资和低回撤控制手段的加持、

量化私募在A股市场的初战是一个“不对称竞争”。

最开始的量化私募是以高频交易策略起家的。

这是量化投资最肥的“肥肉”,海外对冲基金的看家本事。

很快随着规模扩大,量化投资的高频策略逐步转为自营,更低频但收益依然可控的策略投放向市场。

券商以及银行净值化理财产品迅速发现了这类资管产品的妙处,于是大量资金开始涌入量化私募机构。

资管行业的规律是,资金的追逐总是快于投资团队的策略迭代速度。

所以,当资管规模逐渐占据主导之时,部分量化机构开始增加杠杆力量。

融资最关键的是成本

量化策略中的“杠杆力量”,说白了就是增加低成本融资。

举个例子,一个量化策略年收益只有10%,但如果这个策略产品可以用2%的融资利息融到钱,哪怕就是放大100%的杠杆,收益也可以提升到18%。

如果对策略有信心,资管机构理论上可以继续放大杠杆到300%,500%,只有不爆仓,它可以把这个杠杆提高收益的游戏一直玩下去。

后者的理论收益可以达到40%一线,足以秒杀绝大多数主动投资机构(当然,真正的资管团队是不会放大到这样的杠杆的)。

这方面的境内的、标准化的融资工具通常成本都太高,所以,不少量化机构把眼光放到了中国香港地区,放到了券商定制的金融工具身上。

券商“居间”

目前,量化机构扩张投资规模,除了直接在内地发行资管产品募资、或是提升自营资金投资比例外,他还有三种途径增加A股投资的规模,

包括:1)通过离岸产品募资通过北上资金通道投资;2)通过QFII通道投资;3)与券商合作进行收益互换。

值得注意的是,收益互换因为其相对投资范围广,且办理周期短,而变相成为相当比例机构的“加杠杆”路径。

一份头部券商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材料曾经隆重指出:

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跨境收益互换产品”而投资境内的资产标的。

尤其是对于量化交易的客户,券商还提供低廉的加杠杆服务。包括杠杆放大4~10倍的融资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证券公司的收益互换规模为9830.53亿元,场外期权9814.21亿元。

监管政策“重置”

不过,这么风光融资的路径,很快就面临考验。

12月3日,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其中特别提及了私募基金。

相关办法规定:“收益互换业务不得挂钩私募基金及资管计划等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证监会认可的情形除外······”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上述政策产生最重要的两点影响,即挂钩私募净值被禁止,以及融资型收益互换受到保证金相关规定的限制,很好地避免了收益互换再次沦为一些机构的变相杠杆工具。

此外,近期限制内地投资者通过北上投资渠道投资A股,也被视为对部分量化投资机构有影响。

对于部分量化投资机构来说,以前在港股市场融资,再通过北上交易通道投资A股市场,是个简便和低廉的杠杆投资方式。但现在这条路还走的通走不通,需要慎重观察。

 “影子账户”若隐若现

这个事情,也反过来验证了券商发行的互换产品,可能在私募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前即有数据证明,在一些百亿量化私募机构重仓的上市公司同时,一些内地券商的香港子公司也同期进驻,而且时有同进同出的表现。

一位百亿私募创始人还曾回应:这是该公司旗下海外基金通过和某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的收益互换进行交易,策略复制国内策略。

而现在这样的策略可能面临考验,事实上,市场走势显示,部分个股可能有已经面临清退。 对比一家规模居前的量化巨头,中证500增强基金年内净值高点也出现在9月中下旬,之后一路下跌。这家量化巨头追踪中证1000的基金,也出现了相同走势。9月份量化基金冲高回落,在业内百亿私募中成为共性。

上述疑似收益互换的账号,操作的股票也在同一时间附近跌落,“影子账户”出现集体撤退,背后是否收到了什么消息?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