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公募榜眼陈金伟:不去人多的地方打渔,也不在瘦田里种庄稼

打破行业投资“结界”的新人类

对公募基金和A股市场而言,2020年末是一根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此前的A股市场是涨跌鲜明的,基金经理是庄重稳健的。此后的市场和基金经理们都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起来。

2021年公募混合型基金的“榜眼”(亚军)是宝盈优势产业基金,它的基金经理陈金伟也是这样的“新新人类”。

他有自己的表达习惯,直接、到位、爽。

他有自己的选股标准,不拘泥于核心资产或赛道,唯重投资“性价比”。

他会自己和持有人在网上互动,也能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抠投资细节。

相比已经成名的投资经理,他可能更像一个“新人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工程师”。

和他的对话,也因此而精彩。

快人快语、灵活敏锐,特立独行,和此世代的市场需求相合。

当A股的抱团投资走到穷尽处,陈金伟的思维和风格也许正当其时。

他能在今年“一战成名”不是“偶然”。

独特研究之路

在业内,基金经理从入行到“出道”,一般都有常规的流程要走。陈金伟却有些例外,他的成长之路有点“特立独行”。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兼具化学和商科的背景。2014年毕业后,在一家保险资管机构担任信用债研究员。

一年后,他发现自己更感兴趣权益研究,便毫不犹豫的离开,“跨界”应聘了宝盈基金的研究员。

重回行业研究的陈金伟如鱼得水,跟进的行业多能给出有质量的推荐,对许多公司的好坏也多有独立判断,颇受好评。

此后,陈金伟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多,先后增加覆盖机械、建材、环保、轻工、家电等多个行业研究。

2020年末,入行的第五年,他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分管宝盈国家安全基金。

2021年初他又接手宝盈优势产业基金,就是这只基金在2021年夺得了“混合亚军”。

何以领跑?

在公募基金历史上,如陈金伟这样,第一个完整管理年度就创下业内领跑业绩的,实在不多。

一方面,这可能源自他此前的专户投资管理经验。2019年,开始管理专户,且宝盈基金宽松、平等的投资氛围下,陈金伟的投资“成长”迅速。

另一方面,他对投资的认真和思考,让他进步很快。

早期的他更倾向于从“预期差”捕捉投资机会,这是典型的研究员思维。发掘新情况,对照旧估值,挖掘阶段“强势股”的所在。

但在随后的投资生涯中,他发现,这种做法往往有一定的“失败概率”,也缺乏防御深度,很难守住净值底线。

此后的他开始认真对待估值,并侧重于低估值的品种。但随之而来的几次跌入“价值陷阱”,让他再度重新思考投资的“落足点”。

如今的他,更注重投资“性价比”。“空间尚存,胜负已分”的公司可能更符合他现在的选股。

 “541”原则

好赛道,性价比,密切景气跟踪,陈金伟又如何平衡这些投资“要素”。

陈金伟说,他心中有一个“541”的原则,并藉由这个原则来划分投资框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就是:好公司、低估值、高景气。

陈金伟认为,不同投资方法的差异,归根结底体现在对上述三要素权重分配上的不同。

对陈金伟来说,如果选股的标准分是100分,他会把50分给好公司,40分给低估值,10分给景气度。

这意味着,在他的投资框架内,公司质量是最重要的,估值是其次的,行业景气变化是再其次的。

之所以这么低看“赛道”,是因为陈金伟认为:首先,产业趋势不一定等于公司的业绩走向。如今这个时代,优秀的公司有能力在行业中做出远超行业景气的业绩作为来。

另一方面,他也坦言,景气度是快变量,有效的甄别需要长期的跟踪。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值得跟踪,基金经理更不可能密切跟踪所有的行业。

不过,陈金伟并不是逆景气度,或是刻意避开高景气方向,只是不希望在单一赛道的景气度上暴露太高的仓位。

所以,他的策略是,对两到三个最重要的赛道做持续跟踪,同时淡化其他行业的跟踪频率,也淡化那种对外部事件敏感性过高的公司。

此外,适度逆向也是陈金伟投资的重要一环。

陈金伟的逆向投资,更强调在景气低谷时把握低估值的机会。而非仅仅基本面的逆向。这是因为,一个公司在低估时,会对利好相对敏感,对利空比较钝化;而在高估时,则相反。

避开人群“翻石头”

基金圈内近年“赛道论”风起云涌,“大水有大鱼”几成行业共识。

但陈金伟不这么想。

他认为,“在鱼多的地方打渔”,这个做法道理上没有错,但他并不倾向于去这样的地方打渔。

因为,鱼多的地方往往“打渔人”多,大家摩肩接踵,不仅容易吓跑鱼,也很容易把捕鱼成本哄抬的很高(估值过高)。

这种情况下,大水的环境内,好鱼并不好捉,而且价格通常比较贵。

至于在“瘦田里种庄稼”的理论,尽管满足了“竞争者少”的前提条件,但挖掘到牛股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陈金伟认为,一些地(板块)之所以贫瘠(市场评价低)是有道理的。

在陈金伟看来,最理想的投资地带就是有“鱼”,但“人”还不是特别多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估值合理的行业。

这个挖掘过程当然会更艰难一点,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只要秉持彼得林奇的“翻石头”精神,一个一个翻看,终究会有所得。

更关注人的因素

陈金伟研究公司的过程,直接了当。

在陈金伟的理念中,面向小B端,或者偏科技上游的公司是其更愿意关注的。

他解释称,因为C端跟大B端都是快速定胜负,小B端则属于慢变量,而且下游往往比较分散。这就造成了相关行业没有太优秀的人做,但如果有人比别人优秀一点,他就能够把这个差距放大,而且这种生意的赛道不会给估值溢价。

他也举例提到组合中几家属于物联网领域,做泛传感器的公司。陈金伟表示,许多人不喜欢物联网,是因为对应的市场太过碎片化。碎片化意味着缺乏爆发力。但这种符合大产业趋势的科技股,下游又很分散,基金经理就不需要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应用下太大的赌注,只要确认两点,一是企业家足够勤奋专注,二是产品有技术卡位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陈金伟认为其偏爱的这类生意基本上都很苦,所以他还会特别关注公司董事长的年龄,以及他(她)们对从事的工作本身是不是热爱。

没有标签的基金经理

如果结合陈金伟所有的投研经历,会发现他很难被定义。换个角度,这就是陈金伟:身上没有行业标签、没有风格标签,也不存在市值标签。

对他来说,只要公司符合了前述的标准,就是他会选择的好标的。而一旦公司估值趋贵,他可能就会考虑卖出。翻开陈金伟的历史持股也会发现,他既持有大白马,也重仓过中小盘股。

对于这种看似“捉摸不定”的风格,陈金伟处之泰然。

他认为,这个市场里,不是只有特定风格的基金经理才能有“高光”时刻,保持某些风格也不一定在有些市场阶段就完全没有机会。

关键的前提是,一个基金经理能不能长期不偏移自己的策略,同时他的投资策略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他以低估值风格举例,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对低估值理解是绝对低估值,拉一个市盈率从低到高买,这种策略的业绩波动就会很大。但如果把估值的定义和公司理解相结合,哪怕就是低估值策略,在大盘风格的市道中也不一定会很差。

关注近两年新上双创的公司

谈到后续市场走势,陈金伟坦言,基本不会太过在意市场变化和市场热点,在他看来,市场上99%的时间都是结构性机会,而双创领域在未来,或许有更大概率出现符合标准的公司。

他解释到,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在前一轮指数牛的市场中,但凡有点儿亮点的公司,都或多或少的被挖掘过,有一波上涨机会。也就是说,当年没涨起来的那些公司,大概率也就那样了。

但是这两年新上市的新股,他们本身还没有被很充分的挖掘,仍具备挖掘的潜力。同时,由于产业趋势转移,越来越多偏中上游的公司上市,这类公司往往兼具横向和纵向的延伸能力,有很强的成长性。所以他更愿意在这些板块“翻石头”,挖掘好公司。

陈金伟还特别强调,其不是看好科技,也不是看好科创板、创业板,更不是看好小市值公司,而是说上述领域内,更有可能有符合其标准的公司。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