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股市,可谓大盘波澜不兴,行业波澜壮阔。
股票市场在极致的演绎“板块分化”、“风格切换”和起起伏伏。
部分新锐私募机构大幅崛起,而部分百亿私募机构则未能再现此前两年的“辉煌”,遭遇了程度不一的净值压力。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曲折和原因?
“极致”反
2019年-2020年,A股演绎了极致的成长股行情,助推多家中小型私募晋升百亿阵营。
其中,同犇投资、石锋资产、希瓦资产、趣时资产都是代表性机构。
上述机构是2015年前后初创,经历了三年的“韬光养晦”,自2019年起抓住了市场主线,管理规模快速“滚雪球”。
其中,大消费板块成为了催化剂。
以同犇投资为例,创始人童驯曾是食品饮料行业的“王牌”卖方分析师,运营私募后“大消费”成为其标签。2019年、2020年旗下代表产品收益分别达60%和40%。
然而,同犇投资在2021年业绩并不理想,收益为-26%,明显跑输市场。
据私募排排网,同犇投资的代表产品在2021年2月抱团股解崩之时,净值出现了快速下滑;之后慢慢回升,但自7月份净值再次回撤,全年最大回撤值达40%,背后与港股仓位有关。 这种“极致”反转并非个案。
如上图,石锋资产、汉和资本均出现超10%的年度亏损。
其中,石锋资产曾是2021年1月的“募资网红”,戴着百亿私募冠军光环,高点融资结束后,去年2月中下旬出现快速下跌,一度在短短十个交易日净值回撤达25%。之后,这家机构表示未来将通过风控手段为持有人做好风险管理。
汉和资本因长期不收管理费的模式,在业内颇为“另类”,同样经历连续两年的基金上涨,但自2021年2月起,净值一路下滑,之后未出现大幅反弹。
可以看出,此前押注市场集中上涨品种的操作,在风格切换时,基金净值表现出“猝不及防”的状态。
“明星效应”暂停
A股连续两年大涨后,多位“民间派”私募基金经理受到空前追捧,包括希瓦资产的梁宏、知名高手冯柳。
上述二人均为个人投资经历,之后转型参与平台型私募运作。
此外,东方港湾的但斌,长期活跃于社交平台,也积累了大量粉丝,他们身上的“明星效应”更附加了个人经历与平日的妙语连珠。
然而,上述三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一年遭遇“逆风”。
梁宏执掌的希瓦资产,也进化为平台型私募,旗下有数位单独管理产品的人士。梁宏亲自打理的资金,离正收益仅有一步之遥。
希瓦另一位合伙人洪俊骅的产品压力颇大,收益仅为-29%,他曾在招商证券、申万宏源担任房地产分析师,并曾在泽熙投资担任研究员。
擅长逆向投资的冯柳,据悉目前管理规模或超500亿元,代表产品2021年收益有0.86%。复盘发现,冯柳的净值低点出现在2021年9月末,并不是在一季度出现“深坑”。
此外,但斌的基金净值高点出现在2021年2月,之后未现成功反弹。
“老将们”各有压力
资事堂发现,千亿私募在2021年的压力不可小觑。
以景林资产为例,蒋锦志管理的景林全球基金,2021年投资收益为-7.88%。
复盘发现,净值在去年一季度表现平稳,可见重仓股并非抱团股,但在7月份快速下跌。
由此看出,港股成为景林的重仓“集中地”,并对科技互联网股票有较大的关注度。
另一家千亿机构淡水泉,2021年收益仅为-8%。而且淡水泉自去年三季度起多次回应投资人为何不“上车”涨势显著的新能源股票。
淡水泉反思指出,2021年初选择性回避核心资产,布局周期成长股,但二季度市场快速涌向新能源和新兴资产,但由于市场快速变化,因此错过了迅速贴近布局的机会,之后到了第三季度再去跟踪这些企业时,发现想要系统性地布局已形成高度共识的板块时就比较困难。
另一家千亿私募高毅资产,旗下邓晓峰业绩较好外,其他基金经理表现相对平淡。
屈指算来,或许2021年是历史上又一个私募明星的巅峰峡谷时代。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