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天风电子首席潘暕(上)|AIoT如何引领消费电子下一轮产品创新大周期?

消费电子领域当中哪些创新点值得关注?AIoT在哪些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渗透?半导体国产替代在哪些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关于电子行业的研究框架如何建立?

对话天风电子首席潘暕(上)|AIoT如何引领消费电子下一轮产品创新大周期?

 加入大师课《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

  • 消费电子领域当中哪些创新点值得关注?AIOT在哪些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渗透?
  • 半导体国产替代在哪些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技术突破?
  • 如何建立电子半导体行业的研究框架?如何打通电子产业链做好上下游验证?

随着全球达成碳中和共识,能源、科技变革将推动工业、汽车、消费终端等领域的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作为基础支撑的产业,我国电子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电子行业的各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行业周期属性,从消费电子的产品创新周期来看,我们目前已处在智能手机创新周期的末端,而2021年是中国AIoT应用加速落地、需求大幅提升的阶段,叠加2020年疫情催化智能类产品快速放量,成为AIoT快速发展的元年,开启消费电子领域新的生命周期。

见闻大师课推出《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特邀天风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潘暕,带你一同从周期变化中深挖板块性大级别的投资机会。

在本次大师课中,他将深度剖析电子行业下消费电子、半导体、面板、LED、PCB、被动元器件六大细分产业链,并解读产品创新、产能扩张、产品替代、技术创新、政策刺激五大周期下各细分产业链的成长机会与增量空间,重点展望下一个产品创新周期的核心技术AIoT,分析其发展历程、市场规模、主要部件(技术)以及在智能家居、安防、智慧商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除此之外,中国PCB行业如何跨过向价值链高端递进的转型阶段? Mini/Micro LED的新兴应用能否驱动LED产业成长?全球晶圆厂扩建和中国产业政策周期将给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何等机遇?如何理解电子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模式乃至利润率分布?如何在行业估值低点挖掘业绩高成长空间?如何构建对于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框架?……潘暕老师将在《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课程中带你深入学习,助你发现产业创新加速段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

本期大师对话录特邀潘暕先生围绕电子产业的周期特点与前景展开分享,分上下两集,更多更详细的课程解读,欢迎加入潘暕大师课《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

对话提纲

  • 展望未来,消费电子领域当中有哪些创新点值得关注?这其中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 如何看待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景气情况?哪些消费电子产品会成为明年的爆款?
  • 造车领域是否有望成为消费电子的第二增长曲线?以苹果为引领的智能手机浪潮为研究智能汽车产业链带来哪些启示?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未来几年中汽车电子当中哪些零部件有望实现快速渗透?
  • 在未来的AIOT时代当中,哪些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渗透?最看好 AIOT当中的哪些应用?
  • 随着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的不断提高,虚实相生的元宇宙已经不再遥远。在电子领域当中哪些细分领域在为元宇宙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
  • 明年二、三季度苹果有望发布首款的MR设备,这对于电子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 从目前来看,半导体产业链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国产替代的空间,无论是设计、制造、封测乃至于材料、设备、软件等行业。哪些细分领域国内厂商有望率先实现技术突破?除了技术领域之外,半导体的国产替代还面临着哪些瓶颈和难点?
  • 随着集成电路接近物理的极限,台积电已经开始量产5纳米的芯片,也有望在2年内量产3纳米的芯片,未来芯片的性能又该如何提高?
  • 电子产业的细分领域很多,产业链条非常长,技术迭代非常快,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难以研究的领域。关于电子行业的研究框架是怎样的?这样的框架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 在如何打通电子产业链的研究方面有哪些经验?能不能举一些案例?
  • 如何展望2022年电子产业&策略观点?

对话实录

华尔街见闻:各位见闻的用户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一期的大师对话录,我是主持人张潜。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的嘉宾是天风证券电子行业的首席分析师潘暕先生。潘总对电子半导体领域有着长期而深入的跟踪,形成了一套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验证的研究方法,也挖掘了众多高成长性的企业。潘总非常擅长于在科技创新的大周期中挖掘投资机遇,让我们有请潘总。潘总好。

潘暕:主持人好,各位见闻的用户大家好。

华尔街见闻:我们知道,中国过去10年最大的产业趋势其实是来自于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浪潮,苹果也引领着这样的产业变革。在当前时间点展望未来的话,消费电子领域当中有哪些创新点值得关注?这其中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潘暕:我觉得因为手机的增速可能从2014年之后就达到一个偏持平的瓶颈期。往后面的五、六年去看,我们觉得AIOT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里面会有很多的智能硬件会开始蓬勃地发展。比较大的品类可能包括智能家居里面的很多,包括像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等等。我们也看好像明年,可能今年到明年,Oculus的这一类型VR的产品,包括明年可能苹果的MR这一类型的产品会开始起量,这是我们觉得消费电子里面未来一个比较增量比较大的产品。

华尔街见闻:近年来手机的渗透率接近饱和,产品的创新进入一个停滞期。对于明年,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景气情况,潘总是如何看待的呢?

潘暕:我觉得2022年去看的话,整体的手机的销量应该还是会维持在跟今年差不多持平这样一个增速,因为这两年有疫情的这种小的波动,所以可能会有上下5%这种波动,但是往明年去看,可能不同的品牌之间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说今年其实明显看到华为的下降之后的话,像苹果在高端市场其实有很大增长。往明年来看的话,除了苹果以外,可能像三星、谷歌这些在海外的份额的回升其实会比较快,包括像小米、OPPO、vivo这些厂商来说的话,其实明年我觉得都会有一个还不错的正增长。

华尔街见闻:从产品领域来说的话,潘总比较看好哪些(消费电子)产品会成为明年的爆款?

潘暕:我觉得首先肯定是VR。VR是我们一直比较看好的一个产品。然后接着的话可能像,如果是手机里面的话,可能折叠手机这种单独的单品,我们觉得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量,会在明年。

华尔街见闻:今年其实汽车电子的渗透率持续地(创造)新高,那么造车领域是否也有望成为消费电子的第二增长曲线?

潘暕:我觉得这5年来看,其实更多的是国产车里面国产化零部件的一个份额的提升。接着的话可能24、25年开始应该才是消费电子开始大举进入到造车这个领域里面,开始有比较大的一个收入贡献的时间节点,所以我觉得它可能会没有像大家想的这么地快可以去带动消费电子公司的成长。但是今年已经,慢慢地从这两年已经开始看到,可能整个的收入结构里面会有几个点这样的一个占比,会是汽车带来的,对于消费电子公司。

华尔街见闻:潘总今年也花了很多时间做汽车产业调研和电子半导体相关的研究。潘总觉得,如果作为一个电子的产业研究员,在看完了以苹果为引领的智能手机的浪潮之后的话,我们再来看智能汽车包括汽车产业链的话,会带来哪些启示呢?

潘暕:我觉得肯定,大家现在都说智能汽车会跟手机一样,如果经历过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的这个时间节点的话,现在去看的话,其实我觉得关注供应链的变化肯定是最重要的,就是新的造车新势力之后,对供应商的这些掌控力会比传统车厂会更强。

华尔街见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供应链的这种变化?

潘暕:所以我觉得里面来看的话,比如说像,以前车厂是比较少会关注像上游芯片这些更上层的这些领域、更上游的这些领域,可能有Tier 1的公司去主管。未来来说的话,可能车厂包括像无人驾驶、车的智能座舱等等,其实都会往上游的供应链去渗透。所以这种供应链的掌控力,其实我觉得对造车,无论说新势力还是传统车厂来说,是一个更重要的未来的关注点;或者包括像国产化,其实像智能手机带来的最主要的就是国产化的零部件的这个份额的提升,所以像如果智能汽车包括像国内的这些车厂开始崛起的话,其实国内的供应链其实是我觉得应该去关注的,所以这几点可能是短期我觉得比较重要的点。

华尔街见闻: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在汽车电子也有很大机会。潘总在未来的几年当中最看好的汽车电子当中的哪些零部件是有望实现快速地渗透?

潘暕:我觉得(有)几个,一个大家肯定是关注现在无人驾驶对吧。如果讲智能汽车的话,最大的一个痛点或者说各个车厂的一个区别点,可能是在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涉及到的像芯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包括算法等等全套的领域应该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的话,包括智能座舱是大家现在会比较关注的,像智能座舱里面的,同样的芯片,然后整个的智能座舱如何去设计,哪些硬件,包括那些屏,未来屏的使用量会在车里面大增,这些是我觉得会比较重要的点,还有包括像可能车里面现在提高舒适性跟实用性的,很多智能化的,比如说氛围灯,像现在会看到很明确的这些,这些点都是会比较重要。

同样包括车里面可能一些电子化之后或者电气化之后,其实如何去比如说做电池的跟踪、电池的热管理,这些里面其实都有很多电控的部分。

华尔街见闻:那也就是说无人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话都是未来比较有增长点的方向,在未来的AIOT时代当中,潘总认为哪些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渗透?您最看好 AIOT当中的哪些应用?

潘暕:其实现在AIOT来看的话,智能家居肯定是大家已经感受到的,包括像很多的厂商,其实小米、海信、海尔等等其实都做得非常好,它会把家里各个部件包括空调等等其他的部件都联系在一起,做到这种物联网。但是往后面去看,其实如果大家把车当作一个大号的手机去看的话,可能车就变成一个AIOT很重要的部件,它可能是跟手机去做同步的,会有同步的信息传输、网络连接,包括可能同步各种信息或者定位等等这些,基于这些定位信息之后再去帮你做一些推送等等,车就变成一个很大的AIOT的一个部件。

而同样的现在其实看到像,包括有些车的厂商,像蔚来什么已经在车里面去搭载一些VR的设备,这个是不是未来也是会把VR变成车里面的一个部件,也有待观察。

华尔街见闻:随着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的不断提高,虚实相生的元宇宙已经不再遥远。那么潘总,在电子领域当中哪些细分领域在为元宇宙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呢?

潘暕:我觉得元宇宙因为涉及到非常多(领域),对电子行业来说的话,VR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大家可以看到像 Facebook已经改名叫Meta,所以改名叫Meta之后的话,它其实。

华尔街见闻:这是今年的一个非常标志性的事件。

潘暕:对。所以像Oculus的话,这个硬件产品可能就是未来元宇宙的一个入口型的这种产品。但是除此以外的话,包括像大家看到一些软件的平台,包括 Roblox或者Sandbox这些,其实它是一个在PC或者在其他平台上面都可以去运行的。所以在这里面的话我觉得像底层GPU肯定是很重要的,未来元宇宙就肯定是需要拟真化或者说3D的一种现实建模,所以这个肯定是在半导体领域有很大的这种需求的。

那除此以外,包括一些高速传输,像WiFi6可能、包括5G这些肯定都是元宇宙很底层的一些技术。

华尔街见闻:明年的话,在二、三季度苹果有望发布首款的MR设备,这对于电子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潘暕:我觉得一个的话就是,可能近几年大家觉得手机创新比较小这些领域,消费电子这些公司全部会进入到这样一个供应体系里面。原来手机的供应链都会进到VR、AR的这个供应链,我相信每家公司都会有一部分的份额或者做一些零组件

除此以外的话就是,我相信有更多的品牌厂商会参与进来,或者其实就是苹果的话一直,过去我们去看的话,它肯定是一个带动者,行业带动者,会带动可能像国内的其他的国产的品牌厂商崛起,去做这样的一个市场,因为最后肯定要靠大家一起做,才会把这个市场做大。

华尔街见闻:从目前来看,半导体产业链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国产替代的空间,无论是设计、制造、封测乃至于材料、设备、软件等行业。潘总您认为哪些细分领域国内厂商有望率先实现技术突破?

潘暕:我觉得从18年开始,其实设备的替代已经是一个比较快速的一个进程当中。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先去看的话,刨除掉可能像设计、制造、封测这些领域以外,就设备我觉得是现在比材料可能进度会更快一点。

第二块来说的话,材料里面会看到不同的品类会慢慢出现进口替代,包括像CMP、光刻胶等等都出现了一些替代的产品或者公司,所以这里面会是一个逐步替代过程,包括设备的话其实也是,不同设备一个个去替代,像光刻机可能就会慢一点,大家也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反而像PVD、CVD可能就替代会快一点。

华尔街见闻:除了技术领域之外,半导体的国产替代还面临着哪些瓶颈和难点呢?

潘暕:我觉得最难的肯定现在就是人才,因为半导体的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人才上这些短缺,这个是可能现在最紧张的,我觉得。因为其他包括资本各方面的这些扶持,其实国家包括社会的资本扶持已经非常地大了,放到现在。

华尔街见闻:随着集成电路接近物理的极限,台积电已经开始量产5纳米的芯片,也有望在2年内量产3纳米的芯片,那么未来芯片的性能又该如何提高?

潘暕:因为大家一直讲摩尔定律,如果从业界去看的话,它其实除了More Moore以外,就More Moore就是大家讲的可能5纳米、3纳米、1纳米就逐步地推,往先进制程推进以外,更多的还有More than Moore,就是超越摩尔这样的一个方向,其实包括像之前刘鹤总理也提过,要重点关注这个领域,所以我觉得对国内的发展来说的话,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个是先进制程,我们需要去不断地赶超,是赶超这样的状态。第二块来说,其实应该去发展很多包括像先进封装,像chiplet,就是像芯片这种集成等等这些领域,包括传感器,像前面讲到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 MEMS等等这些领域,其实我觉得都是很有机会的。所以大家我觉得还是要分成两部分去看。

然后对于先进的制程这个维度来说的话,我觉得现在很多其实芯片,比如说大家现在去看最新的这些CPU,其实大家并没有说把性能用到极致,消费者对这块来说其实功能是冗余的,但是有很多的像大数据处理,然后包括像可能深度学习 、AI算法等等这些领域,反而是对这些有很强的这个需求,所以我觉得也要分成几个领域去看,如果是像现在AI这个领域来看的话,其实它就会不断地往前去推,3纳米,或者未来如果真的有1纳米,它都会用最先进的芯片去推,但对于消费级,普通的消费级来说的话,很多它是架构的这种升级,比如说像苹果,可能做每一代做出来的A13、14、15这些芯片或者M1这些芯片,其实它架构的升级是最重要的,它的架构会非常适合消费者使用,功耗也会特别低,这里面跟设计公司也很相关,它不一定只是制程的先进性。

华尔街见闻:电子产业的细分领域很多,产业链条非常长,技术迭代非常快,也是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难以研究的领域。潘总,您关于电子行业的研究框架是怎样的?这样的框架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潘暕:我觉得首先谈框架的话,可能要对全行业比较熟悉,各个板块它的产品包括可能主要涉及的上下游到底是哪些,这些都熟悉之后的话,然后包括像消费电子、半导体各个分类,大家肯定是需要去理解。然后接着分类完了之后的话,可能每一年大家可以去跟踪一些包括新的下游需求,然后再跟着下游需求去寻找上游的一些涉及的领域,基本上我认为可能研究的方式会往这样的一个方向去走。

华尔街见闻:潘总非常重视电子产业链上下游的跟踪和验证,那么在如何打通电子产业链的研究上面,潘总有哪些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呢?

潘暕:这个来说的话就是,我觉得第一个,从包括调研的这些维度来说的话,其实我反而不是把上市公司放在第一位啊,我觉得第一要素的话肯定先是要扎根产业,从产业方听到一些最真实的消息,到底产业是在关注什么,看好什么,或者产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然后我们才会去寻找包括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然后再去做调研,会是以这样的一个顺序去走。

然后第三步可能再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它们相关的,它们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的同行,然后再去深入地调研,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而且里面我们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其实除了公司层面以外的行业专家的这些信息,我们会去听取他们的信息。

华尔街见闻: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验证的这些环节的话,潘总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些案例,您是如何做这样的产业链上下游的验证呢?

潘暕:那会很多,比如说现在如果最热的是汽车电子,大家肯定都会去研究。

很多上市公司也会去说有很多的汽车相关的业务,如何去验证,我们第一步肯定是我会先去听车厂相关的,它们的包括采购、市场,它们的观点,现在哪些品牌会是最好的,或者哪些相关的零部件公司是最好的。

然后接着的话,我可能再去看这家公司,它是不是比如说,假设像汽车的摄像头对吧。相关的可能就会有一些上市公司,然后我再去跟踪这些上市公司。然后第三步的话可能上市公司相关的,它会不会有其他竞争对手,因为也会有其他公司会参与进来,然后再去跟踪这些公司,所以这样子分三步去走吧。

华尔街见闻:非常感谢潘总能够做客见闻大师课,带来《AIOT时代的电子产业机遇》,那潘总您心目中的投资大师是怎样的形象?

潘暕:我觉得可能但凡有点学院派背景的,从学校出来,大家可能都会把彼得·林奇当作信仰当中的一个大师。因为其实彼得林奇他有几点是非常适用,其实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我觉得都适用的,一个就是勤奋调研,其实他是第一个基金经理还能做到一年见几百家上市公司的这样一个基金经理。

然后接着的话就是他会听取产业的意见,这些我觉得其实在现在也是用得到的。而且第三点来说的话,他会去相信一些常识,或者相信一些身边的可跟踪、可看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他,其实大家去看他的书里面会写,他发觉女儿说一个游乐园特别好玩,或者一个玩具特别好玩,然后他就去研究,所以这些从生活当中去发现的这些现象转化到投资的标的或者投资的产业,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我很认同的。

华尔街见闻:像彼得·林奇,他其实也是成长股研究的一个投资大师,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高成长公司当中,也是有很多值得大家借鉴的一些点。潘总您认为我们见闻大师课可以传递给用户怎样的一个价值?

潘暕:我觉得还是,一个是相信身边的投资机会,就跟彼得·林奇一样,所以身边看到的很多的现象其实都能转化为最后的投资成果。这是我觉得需要去传达的,而且很多小的公司其实都会慢慢长大,所以这是我相信中小企业的这些成长

华尔街见闻:展望2022年,在能源变革和科技智能双轮驱动下,潘总对于2022年电子产业是如何展望的呢?

潘暕:我觉得2022年像我前面说的,它会有很多下游的机会,包括汽车、VR等等,在能源这种变革下面,其实大家讲了很多碳中和这样的情况,其实碳中和、碳达峰它带来的除了新能源汽车以外,还有电力上面很多的变化,电力上面也会用到像前面我讲的碳化硅这些半导体产品肯定都会有,所以这里面是我觉得也值得深度去挖掘的,包括像储能带来的一些新的机会,其实这些都是里面会有电子元件或者电子控制器等等这样的机会。

华尔街见闻:也就是说增量领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重视的,下游应用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一些点。

 

- E N D -

加入大师课《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 

— — 大师课《电子半导体投研方法》目录— —

风险提示:大师课为甄选第三方合规机构人士,讲授投研理论课程之平台,所授内容不构成对任何具体产品的买卖或投资建议。平台课程所表述的意见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华尔街见闻意见或观点,也不解决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平台不对任何与您依赖课程观点或信息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